“深夜报社”是怎样让我们“停不住嘴”的?

相信各位对社交平台上频繁出现的“深夜报社”现象一定不会陌生——在午夜饥肠辘辘地刷着社交网站,结果猛然跳出一堆各类美食的照片,并附上“深夜报社”的字样,看到这一幕的你实在受不了美食的刺激,便想方设法从家里搜出零食(或者是干脆打开炉灶做一顿夜宵,或是叫上一份外卖),直到让美食全部下肚才得以安宁……

在不少人的眼中,“深夜报社”现象的确是在夜晚吃下大量食物的“罪魁祸首”,也是减重路上最大的敌人,不过,这样的说法究竟是否成立?“深夜报社”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机制呢?我们不妨来通过这篇文章,一起了解这一熟悉又陌生的现象。

“视觉饥饿”:“深夜报社”的生理学基础

公元1世纪的古罗马著名美食家阿比修斯(Apicius)有一句名言流传至今:“We eat first with our eyes.”这句话精炼地形容了精致对于美食的重要性,因此直到现在,我们还是会把食物的精致美观放在首位。不过,在追求食物的精致美观之余,估计绝大多数人都不太明白,这种追求究竟会为我们的食欲、饮食习惯乃至于生活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而在如今,“视觉饥饿”现象的发现,也许恰好解释了人类这一延续至今的追求的重要性。所谓的“视觉饥饿”现象,即是我们在欣赏精致美观的食物(哪怕只是模型或是图片)时,中枢神经之中负责食欲平衡的部位也会受到相应的刺激,从而使人们产生进食的愿望。这一现象来自于人类的进化本能(通过摄取足够多的食物来储存能量,以帮助人类在饥饿时期度过难关,顺利完成繁衍任务),并从胚胎的脑和视觉系统发育阶段起就已经在人体内生根发芽。

关于“视觉饥饿”现象在人体内的表现,一项有趣的研究利用神经科学手段对此进行了细致地观察。在这项研究之中,研究人员对一位饥肠辘辘(上次就餐在实验前17-19小时)的受试者开展了“惨无人道”的“深夜报社”:首先在展示美食图片的情况下,询问受试者平日最喜欢的食物种类;然后再为他准备刚刚加热好的、他最喜欢的几种食物,以让他能够闻到食物的香气;随后又用沾染过食物的棉拭子放在他的舌头上,让他真正品尝食物的味道。在这一系列试验的同时,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一种可以将大脑活动影像化的神经影像学手段)记录受试者大脑活动的情况,结果发现,在第一阶段(展示美食图片并令受试者描述最喜欢饮食的阶段),受试者大脑的代谢水平(代谢水平一般标志着大脑的活动情况)较平常上升了24%,且调节食欲平衡的部位代谢上升最显著。这正好说明美食图片的展示和对食物的谈论,直接促进了大脑活动(尤其是调节食欲平衡部位的活动),进而成功勾起了人们进食的愿望。

受试者在展示美食图片和描述最爱食物的第一阶段中,通过PET所记录的脑代谢影像,左侧为第一阶段影像,右侧为对照影像。在该PET影像中,右下角颜色注解从上到下(红-紫黑)代谢度逐渐降低。图:ScienceDirect

而在其他的一些更细致的研究中,研究者们更是直接定位了在“深夜报社”时大脑最为活跃的部位。在一项针对了17个神经影像学研究、囊括了近300名受试者的分析之中,每当研究人员展示美食图像时,大多数受试者的大脑双侧后梭状回、左侧眼窝前额皮质和左中脑岛三个部位均明显活跃起来,这些部位恰巧是参与视觉刺激传入大脑、调节食欲平衡等过程的重要部位。这更是直接确立了“深夜报社”现象对大脑产生的直接影响——在“深夜报社”的视觉刺激传入大脑后,大脑便协调各种组织共同工作,而这种工作的结果便是食欲得到了增强,我们不知不觉间便“看饿了”,进而寻求饱餐一顿以抵消这种饥饿感。

“深夜报社”和垃圾食品,不得不提的“悲惨世界”

若“深夜报社”只是促进了我们的进食愿望,这倒也不必太过担心,因为进食愿望的存在并不一定代表着我们就必然会进食高热量、高糖分、高脂高钠的不健康食物(也就是俗称的“垃圾食品”)。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其实在很久以前,人们便早已认识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长期暴露于“垃圾食品”的宣传之中,我们便难免抵御不住“本能的诱惑”,从而开始逐渐陷入“垃圾食品”的“汪洋大海”之中。例如在一项针对3-5岁幼童的研究之中,研究者通过家长来了解孩子们的饮食习惯,以及观看不健康食物(在研究中为含糖量很高的早餐谷物片)广告的频率,结果令研究者们十分惊讶——孩子们每多观看10次不健康食物的广告宣传,自愿食用同类不健康食品的几率即增加了14%,而若孩子每周观看20次此类广告宣传,他们自愿食用同类不健康食品的几率要较从未观看此类广告宣传的孩子们高30%。而其他针对成年人以及不同食物的研究,也取得了大体类似的效果。

“深夜报社”很流行,但它的确对健康有恶劣影响 图:ScienceDirect

而在如今,另一个可怕的现象即是,我们正越来越多地接受精致食物图片(被研究者们调侃为“foodporn”(食物色情))的耳濡目染,而它们很大一部分都代表着高热量的“垃圾食品”。这一点在“深夜报社”之中也变得越发显著,毕竟健康食物和良好风味之间本来就有些许相互矛盾,而“深夜报社”往往都是美味又精致的食物的照片;此外,为了增加“深夜报社”对人们的吸引程度,不少人在发出“深夜报社”之前,都会对食物照片进行进一步的美化处理,这无疑加剧了人们对于此类“美味”、“美观”但并不健康的食物的强烈向往,这一点从某些研究之中也能得以窥见一斑。

如何避免“深夜报社”效应?

“人在河边走,难免不湿鞋”,尽管绝大多数人自认为有着良好的意志力,但“深夜报社”所产生的来源自神经的强烈食欲刺激,终究会令绝大多数人难逃深夜暴食的命运,而这很显然会对减重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那么,我们又该怎样去避免“深夜报社”效应呢?

一般而言,降低自己在夜间见到“深夜报社”的几率无疑是避免自己陷入漩涡的最佳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在夜间尽量少接触社交媒体、少看一些可能出现美食或烹饪节目的电视频道,来尽可能地主动规避这一现象。其次,对于那些习惯于用“深夜报社”作为调侃的朋友,我们也不妨用委婉的语气表明自己控制减重的意图,或者“简单粗暴”地屏蔽“深夜报社”。当然,如果朋友明知你在减肥、不愿意看到“深夜报社”,但又频繁地用这一方式来调侃你,那么也许是时候考虑一下你们的“友谊小船”了。

参考文献:

[1] G.-J. Wang, N.D. Volkow, F. Telang, M.Jayne, J. Ma, M. Rao, et al. Exposure to appetitive food stimuli marked lyactivates the human brain. NeuroImage , 21 (2004), pp. 1790–1797

[2] Spence C, Okajima K, Cheok AD, Petit O,Michel C. Eating with our eyes: from visual hunger to digital satiation. Brain Cogn. 2015; doi:10.1016/j.bandc.2015.08.006.

[3] L.N. Van der Laan, D.T.D. De Ridder,M.A. Viergever, P.A. Smeets. The first taste is always with the eyes: Ameta-analysis on the neural correlates of processing visual food cues. NeuroImage , 55 (2011), pp. 296–303

[4] Longacre M R, Drake K M, Titus L J, etal. Child-targeted TV advertising and preschoolers' consumption of high-sugar breakfast cereals. Appetite , 2017,108: 295-302.

[5] D.A. Zellner, C.R. Loss, J. Zearfoss,S. Remolina. It tastes as good as it looks! The effect of food presentation onliking for the flavor of food. Appetite ,77C (2014), pp. 31–35

  • 发表于 2016-12-30 00:00
  • 阅读 ( 834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