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千年的铁猛兽!中国古代铁铠甲发展简史

中国的铠甲,在经历了原始甲胄及皮甲时期以后,在汉代进入了铁铠时期。铁铠作为中国古代护甲的主角,从汉代至明代一直沿用了一千多年。历史上,身穿铁铠的猛将也常被成为“铁猛兽”。当然,各个时代的铁铠有其不同的形制与特征,现在让我们揭开其神秘的面纱吧。

▲后人还原秦代身穿铠甲的士兵


一. 汉代札甲

铁甲在汉代就已经登上了战争的舞台。汉代的铁甲又称“玄甲”,现今已出土的许多文物也证明了当时铁甲已被汉军广泛使用。

▲汉代铠甲


如在呼和浩特市出土的一套汉军实战铠甲,所用甲片共约650片,约合22斤;在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墓中出土的铁铠,其所用甲片达2859片,重近34斤。这些甲片以编绳连结,形成一领完整的铠甲。

▲西汉步兵陶俑


整套铁铠分为四个部分:保护躯干的“身甲”;保护颈部的“盆领”或“锻铔”;保护臂部的“钎”;保护头部的“胄”,或称“首铠”及“兜鍪”。汉代的盔甲在形制上有简易之分:一部分只含有保护躯干的身甲;一部分则增加了保护臂部的钎;还有一些则全部都具备。

▲铁铠


用以编缀铁甲的甲片大概可以分为三类:1.大型长条形甲片,又称为甲札;2.中型圆角长方形甲片;3.小型甲片。而在特殊部位(如颈部、关节处)所用甲片还有其他形制,但面积一般较小。而用以编缀甲片的通常是麻绳与皮绦,编缀的方法并不复杂易于战损时的修复。而此时的皮甲虽然尚在服役,但已开始效仿铁铠的形制及编缀方式。


二. 三国筩袖铠

筩袖铠是一种钢铠,最早出现于东汉,后为诸葛亮改进,因此筩袖铠又被称为“诸葛亮筩袖铠”,听起来非常山寨。到两晋时期,筩袖铠已经成为军队的制式装备。筩袖铠的胸、背部甲片联缀在一起,在肩部留有筩袖,甲上刻画出鱼鳞纹或龟甲纹,材质主要为“百炼钢”。

▲筩袖铠


筩袖铠的形态与现代的短袖套衫相似。比较汉代的札甲,筩袖铠有两个不同。一个是筩袖的出现,其长度在全臂铠与无臂铠之间,在保证了灵活性与防护力的同时减少了耗材。第二个是汉代的铠甲胸前开襟,而筩袖铠胸前不开襟,这同样也增强了铠甲防护力。

▲筩袖铠


三.南北朝两当铠

“两当”,又作“裲裆”或“两裆”,其形制与两当衫类似,“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两当铠出现于三国时期,经过不断改进后于南北朝取代筩袖铠成为军队的制式防具,并被定为武官的主要服制。

▲两当铠


两当铠由一片胸甲和一片背甲组成,并在肩上用带前后扣联,腰上束带,腋下并不相连。材质上分为铁甲与皮甲,形制极为相似。铁甲所用的甲片大小不同,两当甲也有所区别。有面积较大的长条形甲片所编缀的称“牌子铁裲裆”。除此之外,到了魏晋时期,铠甲对于下身的防护加强。不仅有腿裙,还有防御更全面的裤型下甲。

▲魏晋时期的鱼鳞筩袖铠


四. 隋唐明光铠

明光铠胸前与背后均有大型金属圆护,肩部覆有披膊,大腿处有腿裙,兜鍪垂下护耳。铠甲自颔下有纵束的绳结,在腹前打结,再束于腰上。在战场上打斗之时,胸、背处的金属圆护将反射阳光,这便是“明光”二字的来源。


▲后人还原的明光铠


明光铠的出现最少可以追溯至三国时期,但直到北朝末年至隋朝这段时间,明光铠才作为制式装备在军队中推广开来,并逐渐成为骑兵的主要制装,与具装配合使用,并逐渐推广至步兵。

▲南北朝时期明光铠


隋代的明光铠形制上并没有太多的改变,只是腿裙处稍有加长,但唐代的明光铠却出现了极大的变化,并衍生出五种的唐代明光铠。这些明光铠除了出现保护大腿的“膝裙”和保护小腿的“吊腿”以外,其圆护的大小与位置或多或少都发生了改变。其中最后一型的明光铠,其圆护已从胸前的两块变为腹部前的一块。而下图中耳护向上翻卷的兜鍪,也同样是一种创新。

▲隋唐时期明光铠


《唐六典》记载了十三种盔甲:明光甲、光要甲、细鳞甲、山文甲、乌锤甲、白布甲、皂绢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和锁子甲。其中铁甲包括了明光、光要、细鳞、山文、乌锤和锁子甲六种,是实战所用的制式防具。但绢甲、布背甲和白布甲显然不具备实战价值,只是礼仪用甲。至于唐代的皮甲,其结构较为简单,依然将皮革制成甲片然后编缀成甲。

▲唐代山文


当然,山文甲主要指甲片的形状分类,如上面这件山文甲,还保留着明光铠的一些特征,如金属护胸。

▲现代根据想象复原的山文甲甲片


五、锁子甲

锁子甲是一种“舶来品”,虽然锁子甲在中国出现较早,但据考证其真正传入中原的时间是在公元八世纪左右。锁子甲在中国又有“锁甲”、“连环甲”、“环锁铠”等名,其形制与中国原有的铠甲大有不同。

▲影视剧中的锁子甲


中国古代的铠甲主要由甲片编缀而成,但锁子甲不用甲片,而以小型金属环密集套扣相联而成。金属环越小,锁子甲的密度越大,其防护效果也越强。高质量的锁子甲能使“枪箭极难透伤”,但却要使用二十余万枚金属环,这给制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欧洲的锁子甲


六. 宋代“步人甲”

宋代的铠甲较唐代形制已大为不同,首先就是脱离了延续数百年的明光铠的基本形制,身甲上没有了金属圆护,由十二列小长方形甲片编缀而成,披膊延伸至胸前取代了明光铠的圆护,而原本由身甲延伸的盆领处(即原本保护颈部的部分)也不见了,并且兜鍪向下延伸用以防护颈部。身甲上面保护胸、背部分,腰部处向下延伸出两片膝裙,披膊分有两片在颈背后联结,用带纽结在颈下。

▲古籍记载的步人甲  


▲步人甲


七、明清棉甲

自火药被用于战争以后,金属铠甲的防护作用被大大削弱,而以棉甲为代表的布面甲开始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之中。这种外批棉花、内衬甲片的铠甲,一直被使用到清朝末年。

▲明清棉甲


本文为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乐小鱼,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 发表于 2016-07-21 00:00
  • 阅读 ( 3354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