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南京路霞飞路,有哪些犹太印记?

哈同兴修南京路

1905年的上海南京路、河南路以东已经摊贩云集,渐渐繁华,河南路往西靠近西藏路一段,却还是只有零星商铺的偏僻冷清之地。然而这年某日,这里忽然出现了120名筑路工。比他们出现在这里更奇怪的,是他们使用的筑路材料——油渍火熏过的铁藜木块,那是一种著名的硬木。

两个半月后,400万块2寸见方的木块,和着沥青、浇上柏油,一块挨着一块整整齐齐地从外滩一直铺到了今天的西藏中路,一条地面平整光滑、车辆行驶方便的崭新南京路修成了,这是当时全上海最现代化的马路。

出资修路的,不是上海市政管理当局,而是犹太富商哈同。为修南京路,哈同花掉了足足60万两银子:仅一块铁藜木就要六七角,在当时的上海可买白米三四斗,足够一户中等人家吃一顿像样的大餐。

这个在1873年自孟买来到上海、从一文不名的沙逊洋行看门人起步的上海滩巨富,如此举动可绝不是热心公益。他早就看好南京路的未来:“南京路居虹口、南市之中,西接静安、东达黄浦,揽其形胜,实为全市枢纽,其繁盛必为沪滨之冠。”

此前,在有关上海城市发展的格局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人主张向闸北和吴凇北拓,哈同则坚决看好向静安寺方向发展的西扩主张。最后,哈同运用其在工部局内的影响力,迫使工部局采纳了其提出的南京路西扩主张。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近代上海城市中心区的走向,形成了近代上海中心城区东西向扩展的基本格局。

于是,哈同先出巨资将南京路西边的地皮大片大片划入自己名下,最多时达到44%。不惜成本修建高等级马路,以期聚集人流、商铺。

哈同对人说,铁藜木结实,还有弹性,踩上去舒服,下了雨水一下子就吸干了。消息在扩散中不断被人添油加醋,很快铁藜木就变成了“红木”,而南京路的地皮价格,自然是如哈同所期待的那般,翻滚着往上飞涨。

等到人气渐起时,哈同又大举出租这一带土地,同时严格要求必须建造高质量的高楼大厦,甚至规定层次和造价。后来南京路的地标建筑如永安公司、新新公司等,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造起来的——南京路上的高楼大厦建筑群格局,也由此逐步形成,超过了上海任何一条马路。

从此,南京路一带周围商店渐增、居住人口日多,而全上海的商业、购物、娱乐中心,也因着交通的便利,渐渐从开埠之初的广东路、河南路、福州路一带,转移到了南京路上。到1930年代,有“十里洋场”之称的南京路外滩,俨然已是大上海繁华的代名词。

哈同的管家姬觉弥后来总结说:“南京路之繁盛实先生成之,故所置产多在是路,而汉口路亦占什七焉……晚岁经营南京路尤力。”(姬觉弥《哈同先生兴业记》)

犹太大亨发展上海房地产

哈同引领南京路的崛起,只是当时上海开埠后众多犹太人涌入后,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间深刻影响上海经济格局、城市面貌乃至城市性格的一个典型个案。

1845年,随着上海开埠,英籍犹太人大卫沙逊和一批英国商人一道,从印度孟买来到了上海,开设了近代上海大名鼎鼎的沙逊洋行,这是上海的第一家犹太商号,从沙逊开始,大批犹太人——主要是英籍犹太人络绎而来。

他们来上海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在这崭新而几乎未有人涉足的冒险家乐园中淘金,他们是一个“比较纯粹的商人群体”。

但在上海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犹太商人影响最大的,还是是房地产行业。将房屋地皮作为生产要素纳入市场体系,通过经营城市土地、建造房屋作为商品,或出售或出租,在上海还是开埠以后才出现。而最早试水这一领域的,也是犹太商人。

1877年,新沙逊洋行以8万两白银,受让了破产的琼记洋行在外滩的土地“连同地上所有房屋、建筑物、附属物、滩地权以及其他权利”。这块地产就是后来沙逊大厦的基地。

哈同则于1901年开始独立经营房地产业务。当年的《时报》上说,他“以敏捷的手段,一忽儿卖,一忽儿买,一忽儿招租,一忽儿出典”。

到20世纪初,绝大多数犹太商人都已经把经营重点转向了房地产业,并获得了巨大成功。

普通犹太人让霞飞路兴起

然而,并非只有沙逊、哈同、嘉道理这些大亨巨头在影响着上海,即便是普通犹太人,其独特的生活和经营方式,同样在强力而缓慢地渗透进这个城市。善于经商的犹太人,每到一地,总会在其所住区域周围开设商店,并渐成市面。

上海犹太人自然不例外,南京路、淮海路、虹口提篮桥,这些犹太人居住较为集中的地方,后来都成了繁华的商业中心。

自东北南下的俄国犹太人到来后,在法租界沿霞飞路(今淮海中路)一带开设了许多饭店、酒吧、服装店、面包房,从1920年代起,霞飞路便逐步发展成了仅次于南京路的上海第二条现代繁华大街,堪称上海的时尚之源。

这条长约4公里的商业大街,名店林立、名品荟萃,其中不少是俄侨老店,或是法租界同业之最,他们以欧洲样式的商业布局,展示着几乎与欧美发达城市同步的高档生活消费品,尤以西餐、西点、西服和日用百货最具特色。

有老上海曾这样描述当年霞飞路的景象:清晨,当晨曦透过法国梧桐浓密的枝叶洒向地面,“当、当”作响的有轨电车驶上笔直宽阔的马路,临街而设的各色洋店铺渐次开门,提着鲜花篮子的俄罗斯老人热情地向路人兜售鲜花,空气中弥漫着香甜的面包味……

由东向西,468号是著名的马尔济尼亚女帽店,店主人是俄籍犹太人阿依达·拉宾诺维奇夫人。她更为人知的成就是在霞飞路拉都路口(今襄阳南路)开设的一家专营儿童用品的商店,并以儿童剧中不肯长大的孩子“彼得·潘”命名,深受孩子们的喜欢,是当时上海有名的儿童用品商店。

霞飞路829-831号,是欧罗巴皮鞋公司,业主也是一名俄籍犹太人,名叫图钦斯基,该店是当时上海滩最摩登的豪华型皮鞋店之一;再往前,850号就是百灵洋行,也称巴拉诺夫百货商店,经销棉纺织品、服饰杂货、男女成衣及床上用品,是法租界最大的俄侨百货商店;离此不远,895号则是另一位俄籍犹太人格利高里·克列巴诺夫开设的著名中高档皮货商店——第一西比利亚皮货店的分店。

此外,还有信谊大药房、欧罗巴绸缎店、特卡琴科糖果点心店、克来孟冰淇淋公司、科涅夫男子用品店等也都是老上海耳熟能详的名店号。

那些商店,有的至今仍在营业,尽管已经易主,名号也辗转更换。1935年,意籍犹太人路易·罗威在法租界霞飞路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口,开设了一家以法式西菜为主,配以意大利式西餐的罗威饭店,这是上海滩最早的“法式西菜馆”。

饭店推出法式传统汤菜“洋葱汤”,欲与淮海路上俄侨的“罗宋汤”一比高低,生意一直兴旺到二战爆发前夕,罗威将店转让给一个徐姓的上海人经营。

二战结束后,由于原址无法收回,于是饭店迁至亚培尔路莆石路(长乐路)口,改名“喜乐意”。这就是后来名声鹤起的“红房子”西菜馆的前身。

而今天沪上家喻户晓的“老大昌”食品店,也是1930年代由一个法籍犹太人和他人合资开设的。其生产的法式西点、蛋糕工艺精细,奶香浓郁,松软肥润,至今仍是上海西式糕点中的翘楚。

此外,更晚些到来的德奥犹太难民,则在聚居的提篮桥地区开设各类商店,形成了一个新的上海商业副中心,并使得受战乱影响而逐渐萧条的虹口地区得以重振。


看历史微信公众号:EYEONHISTORY

  • 发表于 2016-07-11 00:00
  • 阅读 ( 949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