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我好,是我逼你的吗?!

亦舒的《喜宝》里曾有这么一句话:“我最怕别人为我牺牲,凡是用到这种字眼的人,事后都要后悔的,将来天天有一个人向我提着当年如何为我牺牲,我受不了。”

你是否也从别人嘴里听到过这样的话,“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却……”“你不知道我牺牲了多少……”“早知道你会这样对我……”

强烈的付出感不但让付出者时时感觉不甘心,也让接受者胆战心惊。它让我们变成了一个内心有愧的小偷,好像从别人那里拿了什么不得了的东西却厚着脸皮不肯还。

我们该如何看待所谓“牺牲”、“付出”这回事?

------------------------------------------------------

< 不要用付出感来绑架他人 >

作者 | 脖子


我的一个朋友被一个男生追了许多年,他千方百计地了解我朋友的喜好,听她喜欢的歌看她喜欢的电影,跟她报同样的兴趣班,在她可能出现的任何场合执着地打着酱油。

每每被拒绝,他就会这么说:“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怎么能这么残忍?”并把自己做过的事情如数家珍地强调一遍。

旁观者也对我朋友颇有微词:“他对你这么好,一直拒绝太狠心了吧?”

我的朋友非常困扰:他“对我好”,可是这并不是我要求他做的啊。为什么他偏执的单方面付出可以成为指责我的理由?难道我真的不应该拒绝他?

不管是在与朋友、恋人还是家人的相处中,我们都常碰到这种情况。

父母希望我们按他们的意思找工作、找对象,朋友希望我们能帮忙给点便利,恋人希望我们能够无条件包容……

一旦我们表现出拒绝的意思,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曾经的付出都喂了狗。

比如,我有一个朋友的母亲在她高考时辞掉了自己的工作,特地在学校附近租了间房子陪读。高考成绩也不错,本该是件皆大欢喜的事。

但是,在选专业这件事上,他和他母亲却有了分歧。他家人希望他读比较好就业的商科,他却想选择历史专业。

他母亲的反应是是这样的:我为了你连工作都辞了,就是希望你有一个好未来,你为什么就不能听我的呢?

你可能从别人嘴里听到过这样的话,“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却……”“你不知道我牺牲了多少……”“早知道你会这样对我……”

面对这类埋怨和指责,久而久之我们就会感到内疚。但是,这种内疚真的是正常的或者说是应该的吗?


明明不是你的错,为什么还是无法摆脱愧疚感?

认真想想,上述这种来势汹汹的付出,有一些并不是我们需要的。即使有需求,也应该是人际交往中的正常互动。

而不是拿这些付出来精确算计,当做索求回报的把柄。

我们受到指责,但是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

那么,为什么明明不是我们的锅,我们仍会感到强烈的内疚感?

高宜人性

宜人性中的同理心和利他会让你感到自己需要对他人的情绪负责。当你拒绝别人的不正当请求时,你会设想对方因为自己的拒绝而处于糟糕的处境,并感到内疚。

比如,你的朋友是否也曾要求你帮他做一些违背你意愿的事情?并且,他们劝说你的理由通常是:我曾经帮过你……,这件小事你都不肯帮忙,说不过去吧?如果没有你帮忙,我就会……(如何如何地惨)

再比如上面提到的高考陪读的例子,母亲会不断表示自己牺牲了许多却得到了“孩子没有良心不听话”的结果,强调自己所受的伤害,这种声泪俱下的指责会让宜人性高的你代入对方的角色,在自责中产生内疚感。

如果你不断地听到别人告诉你是你把事情搞糟了,你的行为不合适,你不应该这么做(或者本该做什么但没做)……你就会开始相信你辜负了他们,并应当为此负责。


推翻既定角色

不论是在家人、朋友、恋人心中,你都会有一个特定的形象。

在家人面前,你可能是温顺听话的;朋友面前,你可能是善解人意的;恋人心中,你可能是贴心独立的。

然而,当你不再扮演指定的角色,并大声说出自己的感受、坚持自己的选择时,你可能会因为打破了表面的沉静,将一切都暴露在他人面前而感到内疚。

过弱的界线意识

如果你的界线划得不够清晰,那么在与他人相处时,就很难说得清你的责任和义务到哪里为止,他人的责任和义务又从哪里开始。

后果就是,你需要承担超出自己范围的责任和义务。


旁观者的指摘

为什么我不赞成“当众告白”这种行为,就是因为这种行为让私人的事情变成公开的事情。将个人选择放到公众目光下来炙烤,试问谁禁得住啊?

如果被告白者与告白者的感情已经水到渠成,对这种告白方式也没什么意见,那倒还好。

最怕的是姑娘(或汉子)冷不防地被当众示爱,这无异于一种道德绑架。

答应吧,心不甘情不愿。拒绝吧,太让人家下不来台,你会认为自己的行为导致了伤害性的结果而感到愧疚。

我们的朋友圈子里有太多的旁观者,他们对事情的真相和你的真实感受通常只是一知半解。

一旦你不顾某个人对你的付出,做出让对方失望的事情,这些旁观者就会站在弱势者(也就是付出者)那边来指责你。而你将会陷入寡不敌众的悲哀下场。

但是我们忽略了一点:处于弱势地位的不一定就是受害者。

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必须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因为你的付出与别人的需求并不是完全重合的,付出并不一定有回报。当你明知这一点却仍坚持付出的时候,就不能在没有收到回报时指责别人不讲情义。

为什么有些人会有“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的强烈反差呢?因为觉得自己是个受害者。

人在感觉到痛苦时很容易想到要去责备谁,要让谁来负责。这种反应很正常,但是专注于“谁该负责”“我牺牲了这么多,他却……”不如想想“我该如何走出困境”。

指责别人影响了你的心情的同时,你也将自己摆在了受害者的位置。这意味着你拒绝承担自己的选择所造成的后果,也将大把的权利交到了别人手上。

其实,你没有那么无辜,他人的罪责也没有那么大。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人是自我实现的高级动物,关爱自己、珍视自己、接纳自己,为自己负责,是一个人成为自己的前提。

金伯利·罗斯提出的关于个体责任的理念,值得我们去思考。

◆ 与自己选择的人交往,获得怎样的满足感,责任完全在你。

◆ 如果你与他人交往的策略不成功,那么责怪别人是毫无意义的。

◆ 最该要问自己的问题不是“谁要为我的痛苦负责?”而是“我该拿痛苦怎么办?”

◆ 不要期望别人改变。

◆ 任何人际关系最后面临的都是两个选择:适应或放手。

◆作为一个成年人,你从来都不是受害者。

最后,当我们又一次被人指着鼻子说“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应该……”时,我们应该明白,我们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和自由,不要被别人的付出感所绑架了。

不论别人说些什么,你我都有权利掌握自己的生活。

reference:

[美]金伯利·罗斯 弗雷达·弗兰德曼《与内心的小孩对话:如何治愈你的童年创伤》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我们:搜索微信号“大五人格”(ID:the_bigfive)

  • 发表于 2016-06-28 00:00
  • 阅读 ( 729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