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最美是公厕?

(图)美国的公厕基本上都是“一应俱全”型

此说或有偏颇之处,但也有几分道理。从日常生活层面公允地说,美国在一些方面其实不如中国,但其公厕确实使人刮目相看。美国的公厕不但整洁如新,而且温馨舒适,无论哪个州,无论什么类型的公厕,都不例外。这较有力地证明了多数美国人拥有较高的公民素质,值得国人学习借鉴。

(一)

与中国不同,美国没有专门的公厕,所有的餐厅、超市、商场、酒店的厕所,都是公厕。

美国厕所的普及大大出乎我意料。在中国,有些地方是不可能有公厕的,即使有,顾客也不能使用,譬如银行、邮局、微型超市、小餐厅等。而在美国,无论规模多小,只要开业,厕所必须是标配,至于酒楼超市、商场旅馆,则更不在话下。

记得在美国去的第一个公厕,竟是“大学客栈”旁一家早餐店的厕所。早餐店售卖汉堡包、咖啡等简餐,环境不错,但规模不能指望。忽然内急,赶紧询问服务生哪里可以提供方便?刚一问完,就心知不雅:在餐厅里问厕所,不是砸场子么?

服务生微微一笑,转身一指厅堂内的一条内走廊:“往里走就是。”我抬头一看,心里一凉,一条逼仄的小路尽头是一扇虚掩的木门,环境估计不敢恭维。

(图)美国咖啡厅的洗手间

一推开门,心里做了最坏的打算,谁知眼前竟然有“美丽风景”。厕所里飘扬着低音爵士乐,地面上铁灰色的地砖一尘不染,咖啡味的香氛使人忘了这里究竟是洗手间还是餐厅,连抽水马桶都清洗得干干净净,并贴着告示:此处一小时消毒两次,请放心坐下。

惴惴然坐下之后,一眼瞥到面前报刊篓里竟是当天的《纽约时报》,这明显是给资深“蹲点客”准备的。周遭厕纸、洗手液、烘干机一应俱全,洗手台干净得让你觉得置身家中。更周到之处在于,门旁有一瓶消毒用的固态酒精(这玩意在美国普遍到不可思议),附温馨提示:请消毒双手后再开门。

此情此景在我们生活中,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君若不信,街边随便找个小馆子,若不幸如厕一次,恐怕要令人作呕三日。除了咖啡厅、五星级酒店、高档酒楼与大型商场外,公厕着实令人不敢恭维。这样的差异使我大受震撼。

(二)

在美国,上公厕不必看眼色,忽然内急,随便走进一家店铺、餐厅或是超市,大大方方询问:“厕所在哪里?”美国的店铺、餐厅据说有规定,只要开张,就要为路人提供方便,除非上水爆裂、下水壅塞,否则不得拒绝为路人提供如厕服务。法律一纸条文,形成约束力,长期下来,乃成为社会的普适惯例。

“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美国这么多年之所以敢开放经营场所的厕所为公厕,也与全社会自觉维护公共卫生、社会公德的公民意识分不开。

记得在普林斯顿大学门前的拿骚路,我在一家奶茶店里如厕,老板是台湾人,非常热情地告诉我,由于店面很小,所以厕所不分男女,今天是周末,店内客人多,可能要多等一下。厕所的门确实是反锁着的,我只好站在门口等着。

(图)婴儿护理台是绝大多数美国公厕的标配

等了一会儿后,里面传出婴儿的啼哭声。不久,门开了,是一个白人女性抱着一个婴儿,她有些歉意朝我笑笑:“不好意思,让你久等了,刚才我在里面给孩子换尿不湿,怕您久等,处理得不太干净,这里有一张湿纸巾,您自己再把马桶擦一下吧。”我道了声谢,走进去一看,这位妈妈已经将厕所处理得很干净了,我几乎不用再做什么。

这种温暖的如厕经验,在美国时常可以感受到。美国朋友说,这是美国的如厕礼仪:为了下一位使用者,请你一定要保持这里的卫生。有些公厕,甚至还在门旁搁置一卷湿纸巾,供你出门时清洁门把手、马桶按钮,这样就可以方便下一位使用者。

(三)

不过并非事事尽如人意,毕竟中美两国的文化天差地别。因此,在美国如厕时,我确实也遇到过尴尬的事。

和大多数留学生一样,刚来美国需要采购日用品,常常一出门就是一整天。小区旁的超市自然是我常去的地方,当时卖场里顾客不多,我正好又需要如厕,就直接走了进去。

这家超市不过七八百平米,但在周围也算是较大的微型超市了,所以厕所规模也不小,不但分了男女,男厕所里还是有三个马桶的,彼此之间用木板隔开,与中国的类似。就在我方便的同时,一位男士也走了进来,忽然间我就听到他很低声音说了一句“sorry”,然后又转身退了出去。

(图)美国复古装潢的公厕

大约两个月后,我遇到一位在北卡州定居多年的老华侨,忽然间聊到此事,他哈哈大笑:“这位老美肯定又要说了,中国人上洗手间,不关门。”我倒是理直气壮:“这真是无理取闹,厕所里有三个马桶,明显可以为三个人同时提供方便,难不成我一个人占三个马桶,把公厕的大门反锁?这岂不是更无公德?”

“你说得很对,这是中国人的逻辑。”这位老华侨说:“但在美国,厕所的门是一定要反锁的,无论你在里面看到几个马桶。虽然有三个,但可能是备用的,或是给你和你的朋友、家人一起‘分享’的,但绝不是让你和陌生人一起使用的。”

这件尴尬的事实实在在地反映了:如厕,其实也是一种文化。

中文里对于“上厕所”有个雅称,“方便”,何谓方便?方便者,就是“easytodo”是也。美国是一个快节奏的国家,快餐文化盛行,甚至一度连上厕所也走“快节奏”路线,因此处处皆公厕。但美国又是一个有着欧洲传统的国家,凡事既强调“公共利益”,同时也“私”字高悬于空,个人利益神圣不可侵犯,当然也包括个人空间。

这就使得如厕者既不愿将私人空间(此刻谁在里面,这个空间就神圣地属于谁)与别人分享或弄得一塌糊涂,更不愿意触犯公共空间的利益。因此,美国公厕无须标明“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请勿将卫生巾扔入马桶”之类的常识规劝,社会有社会的法律,公厕有公厕的规矩,大家彼此心知肚明,没有谁会犯此“天条”。

与欧洲、东亚的公厕相比,美国的公厕堪称世界第一等的卫生,这既与每一位上厕所的人密不可分,也与美国完善的“公厕体系”有着必然的联系。在美国大多数公厕里,轮椅专用的扶手,给婴儿换尿布的专用台,以及厕纸、消毒水、湿纸巾、洗手液与一次性马桶垫都是“标配”——尽管不少公厕都宣称“我们一小时消毒两次”,但消毒归消毒,服务照样不马虎。

(四)

(图)美国整洁明亮的公厕

一滴水可以看到整个世界,一间公厕可以窥得整个国家。

在肯塔基、密苏里、堪萨斯等中部州,我发现当地不少公厕里竟还有“荣誉奖状”,这个在我国是很难看到的。正如前文所述,美国有个“公厕体系”,商家向行人开放厕所只是基本前提,在此基础上,当地卫生部门还对公厕进行评级,如果服务周到,不但可以获评“五星公厕”,而且还会颁给荣誉奖状,成为“明星公厕”。所在的餐厅也会在税费等方面获得一定的减免。

当然,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美国是一个人口稀少且分布均匀的国家,每个州的面积与该州的人口数量几乎成正比,人口总量只有中国的1/5。在此情况下,整个社会所带来的卫生问题也相对少一些,公厕管理者所承担的工作负担自然也少了。

但也要承认,我们在公厕管理方面,有些工作确实是可以为而不为。譬如许多银行、快餐厅都不设公厕,这实在是有悖于人性。甚至许多高档商场、酒店的公厕没有洗手液、擦手纸,风干机形同虚设,酒精消毒液、婴儿护理区更是奢谈。准备这些东西,其实不需要太多成本,却可以从细节上体现出这个社会的文明高度与温暖程度。

美国当然不是天堂,但其公厕的卫生程度令我刮目相看,仅从这点来说,美国这个“资本主义头号强国”仍有值得我们学习之处。

“美国最美是公厕”当然只是笑谈,但确实使笔者深省。国人最恐惧的公厕,到了美国,竟可以如是“可爱”。这背后所反映的民族素质、国家软实力,值得我们好好深思。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6.7)

「历史大学堂」特邀作者 丨 韩晗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学院博士后。著有《布拉格之夜——一个作家的蜜月札记》、《大国小城》等著述,译有《从柏拉图到巴特:西方文艺思想史》,并在《读书》、《光明日报》、《清华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作品百余篇。

  • 发表于 2016-07-14 00:00
  • 阅读 ( 722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