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下大雨人们怎么出行?

蓑衣

蓑衣,最初是用草编织而成的挡雨器具。我国在上古时期,人们为了抵挡风雨的侵扰。起初只能用野草裹住身子,以遮雨水,久而久之形成了蓑衣。

《诗经·小雅·无羊》:“尔牧来思,何蓑何笠”,就记录了当时人们穿蓑衣的情况。“蓑笠,备雨服。”春秋战国时代,百姓在下雨天,通常是身着这种草衣来从事劳作的。

蓑和笠的关系,如同今日雨衣和雨帽的关系。“笠”的制作原料是竹子,而不是草。而且“笠”晴雨两用,既可避风雨,也可防烈日酷暑。

蓑草的表皮较光滑,本身又呈空心状,所以用来制雨衣,雨水不易渗透。其为贱物,轻易可得,在很长时期内,不分尊卑,外出遇雨,都穿这种蓑衣。

随着时代进步,人们又发现了多种可用作雨衣的材料,但蓑衣并没有被淘汰,尤以农夫、渔人所用为多,历代诗文中有不少描写。我们最熟悉的,应该是那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比蓑衣进一步的雨衣,是用丝绢一类纺织品涂上油后做成的,称“油衣”、“油帔”。《晋书·桓玄传》:“(刘)裕至蒋山,使赢弱贯油帔登山,分张旗帜,数道并前。”

除蓑革、油绢外,古代雨衣还有用粗麻、棕丝等材料制成的。棕丝是棕榈树皮上的一种纤维,经加工整理,也可编织成雨衣,俗谓“棕衣”。

唐代诗人韦应物《寄庐山棕衣居士》诗:“兀兀山行无处归,山中猛虎识棕衣。”与此类似的材料还有油葵叶,也非常适宜制作雨衣。

清李调元《南越笔记》中就有详细记载:“油葵生阳江恩平大山中,树如蒲葵,叶稍柔,亦日柔葵,取以作蓑,御雨耐久。”这种雨衣仍以农夫、渔人所着为多。

明代后,雨衣的制作日益考究,所用材料也有多种。宫廷内臣所穿雨衣,据刘若愚《明宫史》记:“用玉色深蓝官绿杭触或好绢,油为之,先年亦有蚕茧纸为之,今无矣。有斗钵式者,有道袍式加褂者。御前大臣值穿红之日,有红雨衣、彩画蟒龙方补为贴里式者。”

贵族男女的雨衣,则用一种柔软而不渗水的高级玉草编织而成,取名为“玉针蓑”。《红楼梦》中,贵公子贾宝玉就穿这种雨衣。

第45回:“只见宝玉头上戴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黛玉不觉笑道:‘那里来的这么个渔翁?’……黛玉又看那蓑衣斗笠不是寻常市卖的,十分细致轻巧,因说道:‘是什么草编的?”’

斗笠则是用竹篾、箭竹叶为原料,编织而成,有尖顶和圆顶两种形制。讲究的以竹青细篾加藤片扎顶滚边,竹叶夹一层油纸或者荷叶,笠面再涂上桐油。

有些地方的斗笠,由上下两层竹编菱形网眼组成,中间夹以竹叶、油纸。“或大或小,皆顶隆而口圆,可芘雨蔽日,以为蓑之配也。”(《国语》)

雨伞

我国古代另一种常用的雨具就是伞。先秦时,伞又称为“簦”。我国远在夏、商、周三代已发明了雨伞。

1980年发现的秦始皇陵彩绘铜车马上带有一柄伞。拉动这个伞柄的机关,就可以随心倾斜以遮蔽不同角度射来的阳光。此外,拉动机关还可旋转伞柄或取下伞柄用作一把利矛,而伞也就成了一个巨大的盾。此时的伞多是统治者出门车辇上的装饰。

元魏之时的伞是“便于步行骑马”的油纸伞。油纸伞在这一时期的出现,是由于汉代已经发明了纸,人们开始用廉价的纸来代替昂贵的丝帛,并在纸上涂以油脂或桐油,使之经久耐用。由于物美价廉、经济实用,油纸伞得以广泛地流传和使用。

隋唐五代时期,伞的使用就比较普遍了,除了防雨还用来遮阳。由于伞的使用普遍,当时制伞、售伞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宋初陶毂《清异录》卷下就记载道:“江南周则,少贱,以造雨伞为业。”

宋代,伞已经成为社会上的大众用品了。除官员外,平民百姓也可使用。那时人们出门,行李中的物品,伞是必不可少的。行人带伞,或防雨,或遮阳。刘松年《斗茶图》四人中有三人随身携带着伞,说明人们出行时,伞是随带物品中必不可少的。

宋代伞的种类很多,根据吴自牧《梦梁录》一书中的记载,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的制伞业,俨然已是全国的生产中心,有大小黄罗伞、青凉伞、红绿小伞、方伞、大伞等诸多品种可供顾客挑选。当时,以丝绸制作的伞估计还占据着主流的地位。

虽然宋代伞的使用非常普遍,但其仍有严格的使用规定。朝廷规定青绢凉伞惟许亲王、宗室使用,其余阶层的人士禁止使用青绢凉伞。

明清时期伞的品种很多,同时对伞的使用亦有严格的限制。从形状来分有方伞、直柄伞和曲柄伞,根据颜色又可分出紫、红、黄等不同种类,根据制作材料又可分罗绣伞、油绢伞等种类。

不同的等级使用不同的伞,而清代则规定,庶民不得用罗绢凉伞。

木屐

除了遮雨器物外,雨天在外行走,还要顾及地下的潮湿泥泞,于是就有了雨鞋。先秦时有一种双层底的鞋,称“舄”,底层上腊。

当时建筑多是泥地,贵族行礼久立,恐湿气侵下,“故复其下使干腊也”(《释名·释衣服》)。可以推想,下雨贵族们可能就用它当雨鞋。对一般劳动人民来说,则是用草编的鞋。古诗云:“蒯菅柔韧自编成,不换仍呼不借名,长向绿蓑衣底著,雨行偏称野夫情。”

先秦时还有一种形似今天日本人所穿的木屐的鞋,底下有双齿,称“屐”,据说是用以“践泥”的,后来也成为雨鞋。它的穿着很方便,只需在布鞋外一套,便可出行。考究一点的,还要匕蜡,称“蜡屐”。

今天一个人有十几双乃至几十双鞋都很正常,但古人不一样,他们对鞋非常珍惜,一到下雨天就把鞋搁家里了,基本上就等于光着脚,多大的雨都不怕。但是又怕扎脚,该怎么办呢?人们就发明了木屐,防硌、防扎、不怕雨。

那么木屐到底有几个齿呢?原始的木屐有两个齿。相传这种鞋是谢灵运发明的,是为了登山用的,所以它有一个名字叫“谢公屐”。

在登山的时候,把前齿卸去,这样登山就变得非常容易;下山的时候,又把后跟卸去。这种木屐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很久,也使用了很久。

此外,明清时还有一种钉鞋,鞋底施钉,鞋统、鞋面涂敷桐油,雨天套于常鞋之外穿着。

至于贵族女子,出行有车代步,她们的雨鞋,装饰性的成分较大,《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姑娘们雪天出游,有的着羊皮小靴。有的着鹿皮小靴,争艳斗奇,即是一例。

作者:佟佳·额尔瑾

摘编自“一本正经说历史”(ybzjlishi),作者授权转载

  • 发表于 2016-06-27 00:00
  • 阅读 ( 697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