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盲症是因为记性太差?

记不住的面孔

脸盲症,又名面孔遗忘症。1947年,德国神经病学家约阿希姆·博达默创造了这个词。

约阿希姆·博达默创建的这个词很是形象,描述脸盲症患者的两种情况:一是看不清别人的脸,二是对他人脸型毫无辨认能力。难道是脸盲症患者记性太差了吗?并非如此,对于姓名、发生过的事情、读过的书等,他们都是有记忆的,但是他们对于相貌的记忆却无能为力,即使是自己在镜子中的模样。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面孔可是重要的识别因素之一。我们通过面孔识别身份、辨别情绪,以此来和他人建立社交联系。无论是新来的同学、亲朋好友,还是屏幕上的演员,都有着不一样的面孔,更别提这是个有时需要刷脸而又重颜值的时代。身为脸盲症患者,苦处多多。

脸盲根源在于大脑

     

脸盲是如何引起的?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得先了解正常情况下人们是怎么识别面孔的:大脑会看到很多的面孔,有一个平均大概的人面孔,然后再针对个人,计算他和平均面孔的差别,依赖差别来识别面容。容貌识别过程中,大脑中很多部位都参与了信息处理,最为重要的部位叫俊状回面孔区,属于大脑颗叶的一部分,颗叶是位于耳朵上方的一大块大脑皮层。而脸盲症患者的这部分组织受了损伤,无法计算出具体某个人的脸和平均面孔的差别。

最初,正是因为研究脑损伤的病人,才发现脸盲症。这些病人多是由于撞击、中风或其他疾病等原因,大脑部分区域受到伤害。后来发现,患者中也有一些是先天性的。而且,脸盲症还具有遗传性。

不过,先天性脸盲患者有自救绝招:既然辨识不清人脸,那就靠声音、走路姿势甚至头发这些特征去认人。不过,这仅限于先天性患者,后天由于疾病、受伤引起的病人就只能求助于专家的辅导了。

别紧张,你这不是脸盲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在看国外的电视剧、电影时,一下子冒出了一群长相、发型相差无几的人物,分不清谁是谁,尤其是在电视剧刚开始或是电影刚放映时。但在观看国产剧时,这种情况就不存在了,甭管多少角色,都能分得一清二楚。

难不成我们也患了选择性脸盲症,一遇到外国友人就辨认不清?非也非也,这种现象叫“异族效应”。人们对相同种族面孔的辨认以及记忆要好过不同种族,这也并不是天生如此。科学家戴维·凯利曾做过测试,让中国婴儿在3个月、6个月以及9个月的时候识别美国白人、中国人和非洲人的面孔,并判断其识别能力强弱。结果发现,3个月大的婴儿能很好地区分不同面孔;6个月大的婴儿能区分中国人和美国白人,对于非洲人则无法很好区分;而到了9个月大的时候,婴儿就只能识别中国人的面孔。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觉越发窄化,其实这也符合进化的规律:我们本来就没必要记住那么多异族人的面孔,平日里你接触最多的还是本族人,强化对同种族的记忆也算是利于种族生存发展。


注:所有文章均由中国数字科技馆合作单位或个人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 发表于 2016-07-12 00:00
  • 阅读 ( 787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