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最后一位状元经商成功的秘诀

1899年,张謇建成了南通大生纱厂。大生纱厂开机第一年就赢利了,在支付了官股、商股的四万多两官利后,还有七万八千多两余利。

1903年外纱倾销,上海各纱厂都受挫。然而大生不仅获利,而且规模继续扩大,添了两万多纱锭,仅在1905年这一年就“赚回了半个厂”,这一年虽发生了日俄战争,但南通销往东北的关庄布仍在600万匹以上。大生开足马力,日夜出纱,以满足当地织户的需要。

大生成功的原因有很多。

第一,南通一带的气候、土壤都适合棉花生长,向来有“种棉卖钱,胜过种稻贩盐”的说法。

因为靠近原料产地,大生可以用优惠的价格在本地收到最优质的棉花。很多年后,无锡公益工商中学学生参观上海华商纱布交易所时看到,棉花交易以通州花为标准。大生利用地利,自己设门庄、分庄,还委托抄庄、下庄代收棉花,布下一张天罗地网。

张謇和几个董事都出生农家,熟悉棉花的生长规律、年成丰歉,每当白露前后,外地“客庄”到来之前,他们就已派人到棉田去估计当年棉花产量等情况,做出相应的收花政策,或先发制人,或后发制人,或人舍我取,对本地棉花行情有很强的驾驭能力。事实证明,靠近原料产地对该厂极有好处,当其他一些工厂无利可图时,这个厂还能给股东支付股息。

第二,南通当地不缺熟练工人。

寻常农家女孩十一二岁就会纺纱,唐闸一带妇女多是天足,能长久站立,“上工能远行,做工能久立”。只是大生招工时,当地妇女对进厂做工心存疑虑,因有谣言说“工厂要用童男童女祭烟囱,女工要被洋鬼子割乳房”,因此开工前到上海招了一批熟练女工。

张謇对招聘上海工人不大乐意,担心带来商业化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认为不如招无锡人。他给沈敬夫写信说:“无锡工人甚好,毕竟锡厂习气少,可用。”“雇上海来人,本厂即须留心察看。”

不过,当地招不到工人的情况很快改变,通海一带劳动力绰绰有余,有工钱赚,不怕没人。大生最初招了一千多人,以后纱锭增加,全厂工人日夜班三千多人,冷落的唐闸变得热闹起来。

第三,南通的工资比上海等地要低得多。

成人熟手每天工资最多1角(全国工人平均日工资要1.5角到2角),固定工人两周发一次,学徒、职员一个月发一次,这样的廉价劳动力可遇而不可求。

1904年3月20日,上海《中外日报》报道,内地人工较贱,原料方便,本轻利厚,本地穷人也可赖以为生,可谓一举两得。上一年上海各纱厂无不亏本,只有南通的大生纱厂盈利,就是明证。

从1907年到1912年的六年里,工资在净产值中的比例,由16.4%下降到了6.4%。

第四,南通地处长江北岸,在长江口和大海之间,三面环水,形似半岛,地理位置独特,战争一般不大会波及这里。

产品可以就地消化,不用外销。南通以关庄布(也叫通州大布)驰名,这种手工织布结实、耐穿、御寒,深受东北人欢迎,织布需要大量比手纺纱合用的机纱,并且机器纺纱,一个工人抵得上五六十个巧妇。

纺织专家李升伯说:“我发现南通的棉花是世界上最清洁干净的棉花,南通最著名的用12支粗纱织制的土布,是世界上最坚韧结实而且光滑滋润的布匹。”大生的机纱受本地市场青睐程度可想而知。

在水陆交通都很方便的三圩镇等处,张謇安排开设了大生的零销点,直接出售小包棉纱,价格优惠,不按上海市场价。大生初创时的几个董事如沈敬夫、刘桂馨等本身就是关庄布巨头,都有传统商业经营的经验,重视经营,所以大生产品几乎不用考虑对外开拓市场,满足本地市场就已够它忙的。

地利的优势在很长时间内都支撑着大生的兴旺。当然,利同时也是弊,这使大生一直没有建立起一个外部市场,进入竞争状态,本地市场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引发危机。

大生在企业管理上形成了制度化,早在开机前,张謇执笔的《厂约》就对自己和几个董事做了分工,各人职责明确,奖罚措施、利润分配方式等都有具体规定。

每天下午两点各部门主管举行例会,有什么问题及时在这个会上讨论解决。有研究表明,他那时就有成本控制思想,认为不减轻成本,不能和外国进口产品竞争。

有意思的是,《厂约》细到招待客人用几个小菜都有规定。平常饭菜二荤二素,休息天加四碟,二斤酒,另外每月犒劳两次;逢节日或招待来客,“八碟”、“五簋”、“四小碗”、“一点”,不得超过这个标准。

《厂约》之外还有25个章程,规矩多达195条,当时,这已是中国人自办企业能达到的最高水准。

长期研究大生档案的肖正德说,大生企业有老职员回忆,他们发信、写便函、记账,对用笔、用纸、用墨和书写格式都有严格的规定。保留至今的大生会计档案,百年后仍字迹清晰。

另一个不能遗漏的因素就是张謇个人的影响。

事实上他已和大生合为一体,不可分割。作为股份制企业的大生纱厂,虽有官股,但官股只拿官利、分红,并不干涉厂务。所以,他不认为这是“官商合办”,他自己叫作“绅领商办”(或“绅督商办”)。

身为总理,他个人虽也是股东之一,但股金不过区区2000两(在全部资本中只占0.4%),而且最初只交出1300两,另外700两还是沈敬夫帮他垫的。

他在大生的权威从来都不是靠资本、靠股份,而是靠他的状元头衔、人脉资源,他以士绅身份,居官商之间,负责全权办厂,这是他独有的不可替代的优势,官替代不了他,单纯的商也不可能替代他。

张謇与周学熙曾被合称为“南张北周”,但张又和周不一样。《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有一句话:“在周学熙恋栈官位时,张謇已辞去了一切公职。这个决定不是轻易作出的。”


看历史微信公众号:EYEONHISTORY

(作者:傅国涌)

本文摘编自《大商人》,获鹭江出版社出版授权刊登

  • 发表于 2016-07-12 00:00
  • 阅读 ( 763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