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人的7大误区,你躺枪了吗?

导读:前几天小编推荐了一篇文章《如何让别人无法拒绝你?》,其中从求助者的角度,讨论了如何利用尴尬的力量让陌生人接受你的帮助请求。若和本文对照阅读,一定能给你更多启发,让你看到帮助行为的正反利弊两面。毕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帮助与接受帮助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帮助人是付出,却也收获着快乐。但是,帮助人又是一件“技术活”;如果我们不明所以,有时会陷入“帮助人的误区”。本文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几天前的一个黄昏,我带着孩子在邻近的小区内玩耍。一个小男孩走在我前面,他的妈妈还在后面,隔着有好几米远。小男孩不过3岁,脚下是一处台阶,他正在将摇摇车往上抬,想要越过去。我没有伸手去帮助他,只是在一旁观察。不一会儿,经过努力,他顺利地将车子抬了上去。这时他的妈妈也跟上来了。

如果我是个热心的大叔,我一定会不自觉地上前去帮助他;但我之所以没有那样做,是考虑到:这也许是他努力一下就能完成的。因此,我默默地看着,决定是否要上前帮助。现在想来,这是对小男孩表达尊重和关爱的一种方式。

小时候,老师们教导我们要“乐于助人”或“助人为乐”,那时懵懂的我很是不明白:为什么帮助人会快乐呢?今天,我确乎常常体会到助人的快乐了。

记得曾读过这样一句话,大意是,并不存在完全不考虑自己而去救助他人的行为。如果有的话,那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或一种人格缺陷,因为它泯灭了自我。

当我们帮助人却不考虑自己是否有此能力时(有时会因此让自己处于危险中),这一行为至少不值得提倡。比如,如果我们不擅长游泳,却去救一个落水者。《圣经》中说,“在你的能力范围内去帮助人,上帝才会喜悦。”(注1)

这是帮助人的第一个误区:即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去帮助人。

第二个误区:勉强自己、不情愿,从而也不快乐地帮助人。

假设这样一种情形:一个年轻人下班后挤上地铁,拖着疲累的身躯,这时走上来一位老人,对于年轻人来说,要不要让座?如果他让座,他可能是不情愿的,因为他自己在那时其实也非常需要这个座位。

在这种情形下,我的主张是:先不用让座。把让座的“机会”留给身边其他乘客——因为不大可能大家都像你这般疲乏吧。你没有必要不关爱自己,而过多承担了所谓的社会赋予你的期望。正如亨利·克劳德博士所说:“施绝对是比受更有福,可是,假如你的给予不能在内心结出喜乐的果实,你就必须重新检视这条动机律了。”(注2)

假如你没有上述情况,我当然主张你主动让出这个座位来(事实上,我自己也常常会这样做)。

第三个误区:在别人不需要帮助的时候提供帮助。

仍以让座为例。据说在西方一些国家,若是让座给老人,他们常常不接受,有时甚至会有些不悦。原因是他会觉得你把他当成弱者,当成需要救助的人。当然,由于文化的差异,在我国就与此大不相同。

从这里可以概括出一条原则:即帮助人必须以对方需要为前提。若对方不需要你的帮助,你硬要帮助,这便是强加——而且这多半是满足助人者自己的需要。

最近一个网友对我说,她的一个朋友亟需帮助,原因是那位朋友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长期有一种孤独感,问我有什么好的方法?当我陈述了自己的意见之后,她仍然追问我:“那他怎么样才能治愈自己呢?”我并不认为她这样的举动是合理的,于是委婉地告诉她:“如果他来问我,我想,我会与他认真探讨一下。”

第四个误区:认为帮助人一定不能收取报酬。

这里要区分正式的助人工作和非正式的助人活动,以及经营性的助人行为和公益性的助人行为。

从广义上说,医生、律师、电脑工程师等的工作都是在帮助人,都属于经营性的助人行为,而经营性的活动当然是要收费的。但这里又有个问题:为什么助人还可以变成经营性的行为呢?试举几例分析之:

·帮助邻居拿东西上楼(非正式助人,不收费)

·为路人指路(同上)

·为同车的乘客让座(同上)

·为别人介绍对象(有时会收取一定报酬)

·帮别人家看孩子(若是长期、固定的委托,则通常会收费)

·帮助处理婚姻矛盾(若是亲友关系,当然不收费;若是由心理咨询师来完成此项工作,则属于正式的助人工作,需收费)

·帮助处理家庭纠纷(若是社工来做,不收费,但社工所在的组织会支付给社工报酬;若是心理咨询师来做,需要收费。)

·帮助解决心灵上的烦恼(若是牧师来做,不收费,但所在教堂会支付牧师的工作报酬;若是心理咨询师来做,需要收费)。

由此看来,并且所有的助人活动都不收费。在正式的、规范的、经营性的专业助人活动中,是少不了收费这个环节的。

第五个误区:帮助人并同时为他负责。

我们鼓励助人者全心全意地助人,而不是留有遗力,或者半心半意,但从来不主张助人者要为被助者最终的生活负责。

“我们必须对(to)别人与为(for)自己负责。”(亨利·克劳德语,注3)关于这一点,在《圣经》中的“加拉太书”第六章中有非常完美的阐释。

“你们应彼此协助背负重担,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加拉太书》第二节)很多时候,别人的重担太大了,他们没有足够的力量、资源或知识,来承受那些重担,因此确实需要别人的帮忙。帮助别人承担他们无法承受的重担,这正是博大的爱,也是对别人负责的表现。

可是,第五节也说:“各人必担当自己的担子。”每个人都有只有他自己可以担当的责任,是我们每天都必须自己负责和设法解决的。

正如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师欧文·亚隆所说:“(任何人)不论从别人那里得到多少支持和指导,必须承担对自己生活的最终责任。”(注4)

第六个误区:允诺帮助却不能全心投入。

有些人会轻易许诺帮助人,事后却不能全心去帮助他。这实际上反映了他的帮助不是出于完全自愿和真心的。

有人曾提出忠告:“如果无法100%地全情投入,就不要帮人。”(注5)他的理由是:当你没有相应技能或时间的时候,帮忙确实常常是帮倒忙。本来别人可以找到更好的帮手,但因为你的介入,他们错失或耽误了那样的机会。在某些情况下,你的善意会伤害到别人。

第七个误区:牺牲自己或家人的利益去帮助人。

一般人都不会这样做,特殊的职业如特种兵、消防人员除外;如果谁这样做,而且不收取任何报酬,这是值得质疑的行为。

数年前,深圳有位著名的歌手丛飞,曾在十年之中为178个孩子捐资助学300万元,令深圳市民为之感动,被誉为“好人丛飞”。然而,等到他自己身患重病时却无钱医治……虽然我敬佩丛飞的这种精神,但是这一行为的动机却不妨分析一下。

据丛飞自述,他出生于辽宁省的一个贫困家庭,在他小的时候,他的学习成绩很好,可是因为交不起学费,挨过老师不少批评。有一次,他又没能把学费拿来,被赶到教室门外。那天,天气并不冷,风也不大,天上还有太阳,可是他站在教室外面,越站越觉得冷,冷得直打哆嗦。后来,他才意识到这是内心的害怕与恐惧,怕从此再也不能上学……他说,“后来只要有人说起交学费的事,我就会想起小时候站在教室门外打哆嗦的情景,那种感觉,真是太恐惧了!”(注6)

正是在这种动机的驱使下,他成名后,“全力以赴,帮助那些失学的孩子重返校园”成了他的坚强意志和行动。我们固然要崇敬丛飞这种捐资助学的精神,但问题是:当一个人不顾自己及家庭的利益却要去帮助人时,这是可怕的。丛飞的第一个妻子正是对他捐资助学的事很有意见,竟毅然决然地与他离了婚。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负责任,每个家庭都负起自己的责任,每个机构都担负起自己的使命,那么,我们在向社会奉献爱心的时候,又何须牺牲自己及家人的利益呢?因为我们的“给”是出自爱心的,而不是出于恐惧;是完全在我们的能力范围之内的,而不是超出了我们的能力。我们需要谨记,“真爱应该只会带给人幸福,不可能使人沮丧。”(注7)

【注释】

1.  出处有待查证;

2. 《过犹不及》P93,【美】亨利·克劳德 & 约翰·汤森德 著,蔡岱安 译,海天出版社,2011

3.  同上书,P23

4.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P279,【美】欧文·D.亚隆 著,黄峥 张怡玲,沈东郁 译,商务印书馆,2015

5. 《请不要随便帮助别人》一文,撰文/ Cammi Pham,载于“改变自己”微信公众号

6. 《拔鲁——广播剧作品选》P174,牛金瓶 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7. 《过犹不及》P92,【美】亨利·克劳德 & 约翰·汤森德 著,蔡岱安 译,海天出版社,2011


文:邹根生 | 壹心理专栏作者

  • 发表于 2016-06-21 00:00
  • 阅读 ( 810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