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真的是纸上谈兵吗?

赵括比窦娥还冤

自2300多年前的“长平之战”结束后,此战中的主要人物之一的赵括就背上了“纸上谈兵”【1】的骂名。千百年来,人们只要遇到那些空谈理论,却没本事改变事实的人,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纸上谈兵”这个成语。赵括自然也成为了人们笑喻的对象,背上了千古骂名。死敌白起,同僚廉颇等人因为赵括的失败,被人们誉为“战国四大名将”【2】,名垂千古。然而,仔细查阅各种历史资料,我们会发现,赵括并非纸上谈兵,而是一代名将,甚至可以称得上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只是后人没有明白历史的真相,赵括比窦娥还冤

绝对是千古将才

下面这些史料足以给2300多年的杰出军事家赵括洗清“纸上谈兵”的耻辱。

赵军之所以放弃固守壁垒的战略计划,反而主动出击寻求决战,这是因为他们已经被逼上绝路,绝非赵括有勇无谋。《资治通鉴·周纪·长平之战》记载: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兵及粮食。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九月,赵军食绝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急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这样的资料说明,秦军绕道后方,长平赵军缺粮已经严重到人吃人的地步了,要是要是继续僵持下去,死路一条。在这个关键时刻,齐国等盟国却见死不救,赵国后方也是无能为力了。如果赵军因为前线缺粮而向后方撤退也是死路一条,如果不拼死一决,秦军可以毫不费力地围困西面无险可守的赵国国都邯郸。赵括除了最后一搏,别无选择。此外,如果主动出击的决策是因为赵括一时逞能,那么,人才济济的赵军为何没有提出玩赵国腹地突围呢,反而是朝着秦军的方向杀去,最后40多万人被秦军所杀?这样的结果说明,赵军全军上下都明白退缩的后果,所以没人愿意退缩。

长平一战,赵括与麾下40多万将士虽然殉国,但他们并非以卵击石。《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尽管史料没有详细记载秦军驻扎在长平的人数,但从秦国动用国内所有十五岁以上男丁前来助阵的情况来看,恐怕秦军的人数不会少于赵军。同时,秦军敢绕道到赵军后方,而赵国其他地方的军队无力救援,则说明,这批敢于绕道的秦军也是为数不少,否则,赵国不会眼睁睁看着秦军进入自己的地盘。而赵军能让围困他们的秦军损失过半,到最后,赵军投降的将士还有40万,如果不被杀掉,那么,赵国将会成为比秦国强大的霸主。可见,在交战过程中,赵军战损的将士远比秦军战损人数少。这样的情况足以说明,赵括的军事才能绝无问题,导致几十万大军放下兵器送死的根本原因就是弹尽粮绝。战后,赵国并没有因此亡国,秦军则元气大伤。《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秦王使王龁代陵将,八九月围邯郸,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此外,从秦国历史资料来看,长平之战结束后二十年内,秦军的综合国力一直下降,秦军数次吃了其他诸侯国的亏,直到二十年后,其国力才恢复到长平之战前的水平(这些都有据可查)。

可见,赵括的能力并不比白起差,也不必廉颇差,在他的指挥下,赵军让秦国元气大伤。而纵观长平之战前后各五十年历史,能有谁可以将秦国打得如此狼狈?赵括有如此能耐,怎么可能是纸上谈兵?怎能不算是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当时不管是军事实力,还是经济、人才、地理屏障等方面的比较。赵国都无法与秦国相比,赵军能取得这样的战绩,可谓是奇迹中的奇迹,而赵括就是创造此奇迹的奇才

《战国策·韩策》记载:秦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赵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可见,在兵力对比方面,秦国的总兵力远远大于赵国的总兵力,而且兵器配备也多于赵国。尽管赵武灵王上台后针对赵国的军事、经济等领域进行了一些列改革,推行“胡服骑射”新政之后,赵国大军变得越来越强悍,迅速成为了秦国的劲敌,在十余年间,完成了西破林胡,北灭中山的壮举,得到了上千里见方的土地。但是,赵国背靠齐、燕,北有匈奴的袭扰,南有强悍的魏国虎视眈眈,西部更是傲视群雄的强秦,可谓“是非之地”。赵国处在这种地方,其兵力自然分散,不然随时都有可能被灭国。可见,秦国的军事实力与赵国的军事实力相比,前者略胜一筹。

在经济方面,秦国地处幅员辽阔的关中平原,处在黄河、长江上游,水资源丰富,利于农业的发展,加上商鞅之新法得到有效推行,使得秦国实现了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等战略目标,后来又修建了都江堰以及郑国渠等利于农业发展的大型工程,良好的经济、政治环境使得其他诸侯国的百姓不断涌入,使得秦国获得了能够不断进攻六国的实力。而赵国处在是非之地,长期以来都饱受战火的洗礼,长时间以来,境内百姓为了保命而不得不迁移到其他国力较强的诸侯国,在生产技术落后的战国时代,人力资源不占优势就意味着经济领域不占优势。直到赵武灵王上台后,赵国的农业才开始进入稳定发展阶段,但到长平之战爆发时,赵国才积累了30多年的经济基础,而秦国在长平之战爆发前的公元前350年前后就开始积累下雄厚的经济基础,已经。可见,刚刚崛起的赵国,在经济方面还不是秦国的对手。

在人才方面,秦国采用商鞅的新法,其中包括广纳四海人才的政策,使得来自各国的人才纷纷前来投奔。例如,让改变秦国命运的重要人物之一的商鞅原本是卫国人。对秦始皇乃至整个战国时代产生深远影响的吕不韦也是卫国人。尽管赵武灵王上台后,也采用各种类似于秦国的政策,也聚集了一大批人才。例如,在长平之战爆发前夕,赵国在军事人才方面,能够列位于战国四大名将的就有廉颇、李牧二人。但是,赵国的人才因为缺乏雄厚的经济基础,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很难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才华。例如,廉颇等人善于防守,但赵国没有足够的粮食让廉颇继续固守壁垒,只能让善于进攻的赵括等人采取其他措施。

在地理屏障方面,秦国东部是黄河大湾,有易守难攻的潼关,函谷关把守,南部有秦岭、道路难走的巴蜀做屏障,北部有黄土高原做屏障,西有岐山做天险【3】【4】。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秦国不用担心其他诸侯国来袭扰,总能一而再再而三地算计其他诸侯国的地盘。而赵国就没那么幸运了,学者谢鸿喜《长平之战》一书中论述道:若秦国占有了上党,则无异于解除了邯郸的城防……此外赵国背靠齐、燕二国,北有匈奴的袭扰,南有强悍的魏国虎视眈眈。其背面没有什么天险可守,面对匈奴的袭扰,主要是修筑长城、效仿胡人练兵方式进行应对,面对魏国的威胁,赵国则采取了结盟抗秦的方式来缓解赵魏两国之间的冲突。在赵军缺粮的时候,齐国等诸侯国见死不救,可见,在地理环境方面,赵国比不上秦国。

由于赵国在上述各方面都次于秦国,所以,赵国只能算是秦国砧板上的鱼肉,被灭国只是时间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赵国采取胡服骑射的强国策略,那么,其赵军属于轻骑兵。而秦国不仅有庞大且战斗力强悍的骑兵,还有重装步兵、水师配合。更有先进的后勤系统支持。《史记·秦本纪》记载:“困赵长平,将请粟,卒与之粟。以船漕车转,自关中相望至长平。舫船载卒,一舫载50人,与3月之粮,下水而浮;里数虽多,不费马汗之劳……这样一对比,秦国可谓是粮草充足,能够继续僵持下去。《孙子兵法》一直在强调粮草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国内空虚,外援无望,在这样的情况下,赵国迟早被秦国玩完。面对军事实力、经济、人才、地理优势等方面都高于赵军的秦军,而且交战地点处在山高路陡的长平一带,不利于轻骑兵大规模作战,难以发挥出机动性的优势,赵括能让与之对持的秦军损失半数以上。自长平之战后,又受到其他诸侯国的打击,秦国国力日渐衰弱,以至于用了20年的时间才恢复到长平之战爆发前的水平,这一点可以在各种史料上得到验证。面对各种不利条件,赵括能有这样的战绩,岂能说其是纸上谈兵?就拿廉颇来比较,后者在赵军中担任主帅多年,可有这么高的战绩?对此,小编认为,赵括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战国时代杰出的军事家,他已经创造出了足够改变历史的机遇,只是赵国后继无人,所以才成就了秦国的霸业。

参考资料

【1】《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千字文》

【3】《帝王世纪》:“周原者,岐山阳地,属美阳县,地形险阻,而原田肥美”。

【4】《史记》:伐戎而至岐。

【5】《战国策·韩策》秦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赵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

【6】《孙子兵法》

【7】《资治通鉴》

【8】《战国策》

【9】《长平之战-中国古代最大战役之研究》(靳生禾、谢鸿喜) 2015-08-20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 发表于 2016-07-12 00:00
  • 阅读 ( 831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