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长征,新征途:长征七号火箭,你了解多少?

最新消息:长征七号于25日晚20:00在新建成的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

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说,一段时间前“海南文昌 ”也许还是一个让人感到陌生的地名,但最近,它却已经成为了新闻中炙手可热的关键词:位于海南文昌的中国首个滨海发射基地,即将迎来中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的首次发射。这也是文昌发射基地的 “处女秀” 。在去年长征六号和长征十一号成功发射后,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家族又将有新成员登台亮相,助力种花家的兔子们向着星辰大海的征程。

宇宙飞船、人造卫星等航天器要 “上天” ,要由运载火箭将它们送至太空。自“东方红一号”卫星由“长征一号 ”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后,我国陆续研制了长征二号、长征三号、长征四号等系列的运载火箭。通过不断的技术改进,每个长征型号火箭都是一个大家族,如长征二号火箭,就有 ”金牌火箭” 长征2C、发射神舟飞船的高可靠性 “神剑” 长征2F等诸多型号。迄今为止,长征系列火箭已经完成了两百多次成功发射。虽然火箭的各项系统的技术在不断改进,但这些火箭的总体技术水平仍然停留在上世纪 90年代。按照我们国家对于未来航天事业的规划,在 2020年左右要建成20 吨级的空间站,并长期进行载人飞行和军事、科学应用,需要频繁的发射货运飞船对空间站进行补给。之前研发的火箭,其推力相当于 “小货车” ,已经不能满足空间站的货运需要。于是,“大货车 ”长征七号应运而生,将成为今后空间站的货运主力军。


在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和长征十一号组成的我国新一代火箭家族中,长征七号是它们中的 “二哥” ,运载能力仅次于长征五号。它搭载的“乘客 ”,除了“天舟一号”等货运飞船外,也可以是近地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的人造卫星。神舟飞船和天宫空间站运行的轨道距离地面的高度一般为几百千米,这种轨道被称作近地轨道( LEO)。长征七号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可达 13.5吨,是发射神舟飞船的长征 -2F火箭运载能力的 1.5倍多。

运载能力的增加,来源于新一代长征火箭脱胎换骨的动力系统。长征七号火箭芯一级(即助推器包裹的火箭本体一级)和助推器采用的都是 YF-100液氧- 煤油发动机,单台发动机的推力为 1223.5KN,比长征2F 火箭使用的YF-20B发动机的推力高出了 67%。 YF-100发动机采用了高压补燃技术,燃料在发动机中经过两次燃烧,相比于 YF-20B发动机的单次燃烧,能够减少燃料的浪费。这种发动机采用已经在去年发射的长征六号火箭上小试牛刀,同时也会运用到未来发射的重载火箭长征五号上。在长征 2F火箭的芯一级上,需要安装四台 YF-20B发动机来提供足够的动力,而长征七号芯一级仅需安装两台YF-100,就可以提供足够的推力。发动机数量减少,带来的是可靠性的提升。在美苏的登月竞赛中,美国的土星 5号火箭和苏联的 N-1火箭的总推力相差不大,但成功发射阿波罗飞船登月的土星 5号仅安装了 5台大推力发动机,而 N-1火箭则安装了多达 30台推力较小的发动机,动力系统过于复杂,飞行试验全部失败,终结了苏联的登月计划。

(长征七号使用的YF-100发动机)

长征2F使用的 YF-20B发动机和其他上一代火箭基础级发动机,使用的燃料都是偏二甲肼 -四氧化二氮。这种发动机虽然具备技术成熟、燃料可以在常温下储存的优点,但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都是剧毒物质,在燃料的生产、储运过程和火箭加注燃料的过程中,都可能会对操作人员产生致命的威胁。同时,如果火箭在发射期间出现意外,未燃烧殆尽的燃料也会在爆炸和冲击之外构毒气危害。长征七号使用的 YF-100发动机,以液氧-煤油为燃料,它们都是清洁无毒的材料,而价格也要比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低好几倍。同时,液氧 -煤油燃料的密度高比冲也较高。如果把火箭比作一辆行驶在公路上的汽车,采用液氧 -煤油后,同样排量的汽车,百公里的耗油量降低了。加满一箱油后,能够行驶更长的距离。液氧注入火箭时,温度达零下 183摄氏度,和海南的热带气候相比可谓 ”冰火两重天“ 。通过采用高效的隔热材料,火箭并不用穿上厚重的 ”大衣“ ,仅需要在低温贮箱外部之一层 1~ 2厘米后的隔热结构,就能避免火箭结冰。由于新燃料的使用,长征七号在发射时会比以往的喉间喷射出更长的火焰,这将成为新火箭的 ”看点“ 之一。


以往,我国的大部分火箭采用的都是 ”分级转运,垂直总装,垂直测试 “的发射准备模式,火箭和卫星在到达运到发射场后,先分别进行测试,再一件一件的运到发射台,像搭积木一样自下到上拼装,最终在发射台上组成准备发射的完整火箭。而长征七号则采用了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转场的“三垂”模式。火箭在总装厂房完成拼装、测试后,整体转移到发射台,缩短了火箭在发射区的射前准备时间,提高了发射可靠性。文昌发射场常有风速随高度变化的浅层风,风速随高度变化。在地面上刮起微风时,火箭顶端的风速可能已经相当大了。为了克服这种风对火箭转运的影响,让竖立着的火箭能够稳稳当当的转移到发射台,长征七号使用了“防风减载装置”,来抵御转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强风。


长征七号还是中国首个 ”数字化“ 火箭,在火箭研制过程中,以往厚重的图纸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数字化建模和数字化仿真。火箭的不同部件,往往由不同的单位、部门设计,他们之间的装配和就协调工作,也由计算机中的数字模装代替了实物模装。这些数字化技术,在保证质量和降低成本的同时,大大提高了设计和生产协调上的效率。在火箭研制过程中,还应用了时下最流行的VR技术,设计人员可以通过佩戴设计人员通过佩戴“ 3D头盔显示器”及“位置跟踪设备”,对三维数字火箭实现虚拟维修。


这次发射,是海南文昌发射基地的第一次航天发射。之前,我国建立的酒泉、西昌、太原三个发射基地,都处于内陆地区,火箭运输只能通过火车进行。受制于铁路隧道的限界,火箭的直径被“锁定”在3.35米,不能再增大,限制了大推力、重载火箭的发展。文昌基地投入使用后,火箭可以通过轮船运抵发射场,直径可以进一步增大。这次发射的长征七号,考虑在一段时间内还要“兼容”之前使用的发射场,直径仍未3.35米。但可以期待,个头更大的火箭将在不久的将来从文昌发射。除了运输方便,文昌的地理纬度比较低。在这里,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更强。火箭升空时,除了可以使用自身发动机产生的动力,还可以借助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加速。同时,文昌发射场周边都是海洋,火箭抛落工作完成的部分时不用担心意外的发生。其实,在中国航天起步之初,发射场的设计者们就已经相中了海南。但考虑到沿海目标容易受到外国攻击,不得不将发射场建在了内陆。现在,航天人不但不用担心敌人袭击,还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来对待这次发射,提前公布了发射的最佳观看位置。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发射中国自己的大型空间站、载人登月飞船和火星探测器,发射场附近还将建设一座航天主题公园,使文昌成为中国的“卡纳维拉尔角”。

延伸阅读:

火箭发射时,都有哪些安全措施?

长征六号火箭有哪些技术突破?

技术加持:大火箭家族长征七号首飞解析!

长征七号发射瞬间400吨水喷下?

长征七号首飞,有哪些创新发现?

  • 发表于 2016-06-25 00:00
  • 阅读 ( 818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