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脑的10个误区?

在2014年10月热映的好莱坞电影《超体》中,摩根·弗里曼饰演的神经病理学家在大礼堂发表了这样的演讲:“据估计, 人类的大脑只使用了10%左右,想象下,假如我们开发了100%……”我们的大脑尚有90%的潜力等待开发,这确实激动人心,但遗憾的是,它并不科学。

生活中,我们还存在许多类似的常识性错误,以下是加拿大西方大学的两名神经科学研究生搜集到的十个常见误区。你,中招了吗?


TOP1

我们仅利用了大脑的10%

1907年,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宣称:“我们只利用了我们身体和思维的一小部分潜能。”一位记者随后错误地引用了他的话,将这句话变成了今天广为流传的:“每个人只开发了他大脑的10%。”然而脑部扫描仪显示,虽然并不是所有的大脑区域会同时活跃,但我们会用到我们大脑的每一部分。这就是为什么大脑的任何区域受到损伤后,比如中风,通常会导致精神和行为的异常。


TOP2

婴儿听古典音乐能变得更聪明

1998年,美国佐治亚州政府开始向每个新生儿家庭发放古典音乐光碟,每一张光碟上都有一段来自州政府的寄语:“我希望你还有你的孩子们能享受这曼妙的音乐,也希望小天使们能在音乐的熏陶中成长为一位智慧之星。”

这只是莫扎特效应的一个侧影。20世纪90年代,莫扎特效应广为流传,人们认为听莫扎特的音乐能够提高人的智商,改善人体机能和空间感知能力。莫扎特的《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成为世界上最知名的胎教音乐,甚至为了唤醒因中风陷入昏迷的以色列总理沙龙,医生在他病房里播放的也是莫扎特音乐。

莫扎特效应最早来源一个科学实验。1993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研究者们做了一次这样的实验,他们将志愿者们分为两队,一队听莫扎特音乐,另一队则是做些放松运动或者是静默,随后他们让这两队参加了智商测验,结果表明听了莫扎特音乐的36名大学生在智商测验中分数更高。然而非常遗憾的是,那个实验之后,再也没有人能够通过实验得出相似的结果,1999年,哈佛大学开展了类似的16个实验,但都证实莫扎特效应并不存在。

TOP3

成年人不能再生长新的脑细胞

成年的老鼠、兔子、甚至鸟类都能再生长新的神经元,但在长达130年的时间里,科学家们都没能证明成年人类有这项本领。

不过,在1998年,这一现状得到了改观。一个来自瑞典的研究团队展示了在海马体(大脑中储存记忆的地方)中新的脑细胞的形成。随后,2014年,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的研究团队测量了基因里的微量碳14,计算出了细胞的年龄,结果表明纹状体(大脑中涉及到运动控制和认知的区域)也在生成新的神经元,并且这种神经元繁殖贯穿生命的始终。当然,我们的大脑并不是疯狂地复制细胞,它们只是在不断地使细胞再生。

TOP4

生物学角度看,男人更擅长数理化,而女人则更情绪化

可以确定的是,在男人和女人大脑之间,的确存在着一些细微的解剖学上的差异。比如,负责记忆的海马体,女人的通常比男人大。而涉及到情绪的杏仁体,男人的一般比女人大,这正好跟常识相反。

同时,更多的证据表明决定性别差异的是社会文化期待,而非生理上的不同。1999年,加拿大沃特卢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安排男性和女性同时参加一次较高难度的数学测验。结果出人意料,一些即使数学功底扎实的女性得分都比男性低。但另外一个结果也随之而来,假如女性被提前告知测验中没有异性参与,这种情况下,女性表现得和男性一样优秀。


TOP5

昏迷就像熟睡,醒来时大脑依旧完好无损

韩剧《龙八夷》中,金泰希饰演的女主角韩茹真在医院里沉睡了数月,醒来后重新找回了意识,开始了恐怖的惩戒。但,这科学吗?

在电影里,昏迷看上去无关大碍,只是苏醒与不苏醒的问题。一个被照顾得无微不至的病人躺在床上数月,醒来后,表达流畅,意识清晰,看上去毫发无损。但在真实生活中,那些从昏迷状态中苏醒的人通常会行动障碍,需要经历一段很长的康复期。

大脑扫描图道出了原因。2012年,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专家们研究发现,即使在人们熟睡时,脑部高信息量汇聚的区域,仍是大脑活动的中心。但在昏迷病人的脑部,这些区域神秘地陷入一片黑暗,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另外一些区域却活跃了起来。此外,大多数病人昏迷状态不会持续超过4周,所以,不要相信你看到的《龙八夷》中的一切。


TOP6

做字谜题能提高记忆力

如果你曾对字谜题绝望,福音到了,神经科学家们已经发现做字谜题会让你变得十分擅长于——做字谜题,却不能让你更聪明或增长了记忆力。

2011年,一份医学报告表明,在75~85岁的年龄人群中,刚开始,做字谜题可以延迟记忆衰退。但一旦一个人显露出了痴呆症的早期症状,做字迷题反而会加速记忆衰退,其中原因尚不清楚。

今天,大多数神经科学家认同,这项活动没有害处,但不要期待更多,比如它会让你变得更聪明。


TOP7

当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时,会学得更好

是否你曾经断言你成绩糟糕,是因为现在的老师无聊又呆板,只要课上得生动有趣,你的成绩单就不会“挂彩”了?很抱歉,我们又要让你失望了,现在还没有什么证据可以支撑你的愿望。

2006年,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心理学家们研究发现,当老师们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授课时,学生并没有表现得比以前更好。

2009年的一篇论文也指出,在学生和教育者间广为流传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应该相匹配的观点,并没有得到实际观测数据的支持。论文指出,在很多方法的指导下,每个人似乎可以学得更快,比如重复、测试以及合理安排学习周期,但并不包括投学生所好。这也能部分解释为什么美国学生数学成绩很差,而中国的孩子们总能在国际数学竞赛中名列前茅。因为美国学生总是过于强调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然而这并没有什么用。

TOP8

喝酒会杀死脑细胞

当你喝了三四杯酒后,是否会觉得眩晕?你是否会害怕在酒精作用下,你的脑细胞会大面积死亡?不用担心,事情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糕。

在丹麦的巴托林研究机构,科学家们将已故的酗酒者和不喝酒的人的大脑进行了对比,他们发现神经元的总数并没有变化。酒精,像其他有害物质一样,在高剂量时会杀死脑细胞(特别是发育中胎儿的敏感脑细胞),但适度饮酒不会有这样的后果。

然而,酒精确实会干预神经元的交流过程,影响一个人的执行能力,比如喝醉了的人,走路、讲话和做决定都会受到影响。所以,一个人酒后往往会丑态百出。


TOP9

超感知直觉已经得到了科学的确证

超感知直觉(ESP),也被称作第六感,可以追溯到1930年的一个实验。美国杜克大学的植物学家约瑟夫·班克斯声称向实验对象展示一张牌的黑色的正面时,实验对象可以准确地猜到牌的反面印着的图案形状。虽然没有其他实验为第六感提供证据,但这个神话一直有生命力,当然这得部分感谢CIA。

CIA,美国中央情报局,是美国三大情报机构之一。在冷战之间,为了尽可能搜集情报,他们雇佣了一批有心灵感应功能的间谍。当然,间谍的首领们在1995年撤掉了他们的通灵工作组,因为他们终于发现ESP并不能当作一种武器,甚至根本就不存在 。

TOP10

有的人是左脑型(有逻辑),有的人是右脑型(有创造力)

19世纪60年代,罗杰·斯佩里,一位来自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神经病理学家,为了减轻和消除癫痫病人的发作,切断了连接病人脑部两个半球之间的由众多神经纤维组成的胼胝体。随后,他开展了实验,在病人左眼或右眼前,不停地晃动着信、光和其他的刺激物。斯佩里发现大脑的左半球能更好地处理语言信息,而右半球,能更好地处理视觉和空间信息。可惜的是,几十年来,这些发现被错误地理解成了“半球主导说”,即有些人受左脑主导,更有逻辑,而有些人受右脑主导,更有创造力。

事实上,还没有证据能证明,个人的智力和性格特征取决于发挥主导作用的半球,但已经有足够的证据去驳斥“半球主导说”。2012年,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家们研究发现,创造性的思维,激发了大范围的中枢神经系统,但它并没有更偏向于人脑的哪一边。更多的证据表明,左右脑并没有明确的分工。通过核磁共振扫描仪对人脑的扫描的实验发现,其实左右脑的功能划分并非是严格的一刀切。在完成语言,逻辑思维等任务的时候左右脑都会参与,左脑对细节更加关注,右脑则更看重大局。



本文源自大科技*百科新说016年第6期杂志、欢迎广大读者关注我们大科技的微信号:hdkj1997

  • 发表于 2016-06-15 00:00
  • 阅读 ( 627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