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根本不存在?

19世纪,墨西哥土著女人朱莉娅·帕斯特拉娜被评为“世上最丑女人”。她浑身多毛,被带到欧洲后,开始学习欧洲人的文明礼仪,学会唱歌、跳舞、讲外语等,参加各种社交、娱乐活动,还参加了公共医疗体检。但是这个“丑”的烙印一直伴随着她,即便死后很长时间,一提起她,仍被冠之以丑。


丑总是不受人待见

丑的英文单词是ugly,含有一个古语词根,为令人恐惧、令人担心的意思。丑还有很多近义指代词,如畸形、怪诞、怪胎、怪异、堕落、残疾等等。

历史上不同时期,对丑的指向各不相同。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指女人为“怪胎”之人;中世纪,用来指那些故事中的女巫;18世纪,指讽刺漫画中的人物形象;19世纪,指闹剧秀中的“怪异”形象(比如帕斯特拉娜);20世纪,指“堕落”艺术、粗野主义中的形象。

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对丑的指向也不同。西方人常把丑作为美的对立面。日本人把丑界定为事物之瑕疵。

称一个人丑,意味着在中伤他。2007年,有人在互联网上传一段视频,名为《世上最丑女人》。这次视频主角不是19世纪的帕斯特拉娜,而是当时17岁的少女莉齐·贝拉斯克斯。她出生于美国德克萨斯州,天生一只眼,身患一种罕见的疾病,发育不正常。公众对这段视频反响强烈,称她为“畸形”,还有人叫她“自杀算了”。这种痛苦经历,促使贝拉斯克斯制作了一部纪录片,并于2015年发行,以此表达她对网络中伤的抗议。换个角度来看,这些网络中伤者是不是更丑呢?

丑,不仅代表着中伤,也代表着嘲讽。身体上随便什么特征,都可能被认为是丑的,比如白头发、蓝眼睛、尖嘴巴、鹰钩鼻、左撇子、驼背等等。古典小说《隋唐演义》的人物李元霸力大无穷,战无不胜,却因长得尖嘴缩腮,骨瘦如柴,被人嘲笑为雷公仔。生理特征本身是中性的,却被认为丑,不是它真的丑,而是人们以貌取人,嘲笑贬低。而且,这些特征一旦被丑化,很难反转过来。

社会逐渐在包容丑

古希腊语中,丑的同义词有邪恶、可耻、缺陷等。那时候,外在特征常被认为是一个人内心思想的反映,也被认为是上天所给予他的预兆或启示。

古代西方流行的相面术,常常把道德上的善恶与感官上的美丑对等看待。受此影响,中世纪欧洲童话故事里,美女与野兽常常并存,使得野兽形象渐渐与丑对等,这种影响潜移默化,持续了几个世纪。当欧洲资本主义开始扩张时,把这种影响带到了世界各地。美洲印地安人把他们的神祇作为生活之导向,并且雕刻出来以示敬拜,但早期到达的欧洲人却认为这种雕刻很“丑”,不值得敬拜。

18-19世纪,关于美与丑的界限,一直摇摆不定。漫画作品常以夸张的手法表现某种特征,丑和身体缺陷在语义上常常互换。当时英国一位国会议员是个驼背,他苦恼于这种“缺陷”的丑化,常常辩解道:身体缺陷并不等于心灵之丑。

当时英国和美国相继出现很多“丑吧”,吸纳身体有缺陷的人自愿参加。丑吧内,他们亲如兄弟,爱开玩笑,从不在意身上各式各样的鼻子、下巴、斜视等多种身体缺陷。丑吧当时的社会地位低下,时间不长即告解散,但有个别的保留至今,比如意大利的“庆拜丑吧”,他们一直致力于对抗基于外表的歧视。

后来解剖学发展,使人体标本开始在博物馆展出,也在某些市场上开始流通,这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身体特征被丑化的趋势,提升了身体特征的中性地位。民族文化的兴起,也使某些民族特征(比如印地安人神祇的雕刻)被更多人认可,这都模糊了以往关于丑的标准。

一战是人类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机械化的现代战争,钢铁炮火炸毁了士兵的身体,也炸毁了历史上对身体的丑化。上战场时,这些士兵年轻健壮,四肢健全,然而战场残酷,炮火硝烟不断,短兵撕杀不绝;下战场时,士兵身体千疮百孔,有残疾有缺陷——他们变丑了。这些伤兵大部分不堪丑化,屈辱而死,有的则不敢见人而隐居匿世;有的伤兵非常勇敢,不甘于现状,联合起来进行抗议,并力图改变这种结果——他们渴望把残疾缺陷的丑化形象,转换为战争后的道德教育形象,恢复他们应有的尊严!

价值观随时代而变迁

充满斗争的年代里,任何威胁、敌人都可能被冠之以丑,大力扩散;只要被人看不惯,随便一个特征,比如戴一个黄色袖标,系一条黑色头巾等等,都会被认为是丑的。任何事物都可能被打上“丑”的烙印,而且一旦烙上,它就印入人的思想深处。

孩子们选择玩具,透露出文化思想对审美的影响。美国南部受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影响很深,这左右了当地人的审美标准。作为流行而大众的布娃娃玩具,当地孩子们选购时,都喜欢白色的,认为白色布娃娃又漂亮又干净,质地又结实;而不喜欢黑色布娃娃,认为黑色的又丑又脏,质量也糟糕。

新兴起的艺术潮流,也是人们文化思想在审美上的反映。曾经被嘲讽丑化的事物,如今变得价值不菲,受人爱戴,它身上曾经的丑烙印就会被遗忘。19世纪,印象主义画派兴起,但人们嘲讽丑化它,把它看作腐肉烂谷,鄙视唾弃。今天,在大型艺术展中,经常看到印象主义作品,没有人再丑化它,反而看作艺术瑰宝,推崇赞赏。爵士乐和摇滚乐刚兴起时,也被打上了丑烙印,认为它像毒药一样,能使整代人堕落,但今天它走进了千家万户,广受追捧。

19世纪,法国大文豪雨果完全接纳所谓的丑,他一语道破丑的本质:美描述事物最简洁之处,而丑描述事物诸多复杂之处,以及诸多事物掺杂交融之处,其中包含一切死的、生的事物,唯独没有自己。

我们对一件事物冠之以丑,实际是给自己戴了这顶帽子。所谓的丑,就是事物让我们恐惧担心的一面。19世纪时,墨西哥土著帕斯特拉娜被称为“世上最丑女人”,恰恰反映了当时人们内心的恐惧。2012年,挪威国家人类遗骸伦理研究委员会给她“翻供”,称当年的那些人行为“怪诞”,然后把她的遗体送回了墨西哥。

纵观丑的历程,丑根本没有固定指向的事物。它随时代而变迁,随价值观而转换,随文化思想而更替,换句话说,丑并不存在。

  • 发表于 2016-06-22 00:00
  • 阅读 ( 722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