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隐私被泄露了吗?

如今,智能设备存在于每个人身上或家里,不论是降低家里的能源消耗(比如智能家居)还是活跃人们的社交(比如运动手环),它们正改善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智能设备会对其收到的任何指令做出反应。例如,车子能被远程劫持,植入人体的医疗设备也可能被黑客入侵并变为杀人利器。如今,科技行业的研发者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风险,并在努力探究如何规避风险。然而,值得引起人们注意的是:人们身边的小小智能设备恰巧为黑客的窥探提供了可乘之机。

嘿,你那小玩意儿正盯着你呢

人们的笔记本电脑上往往都会配有摄像头,通常情况下,当它的小绿灯闪烁的时候,你就知道对方看得到你。然而你知道吗?有时候小绿灯没有闪烁,但你的一言一行也被人尽收眼底。这可不是实验室给出的假想危险提示,那些恨不得时时刻刻盯着学生的学校工作人员和一些偷窥狂们已经真的这样做了。

也许你会说:"那我合上电脑不就得了,这样对方看到的只能是黑乎乎的一片了。"但这个简单快捷方法并无法避免声音记录设备被黑,如麦克风。也就是说,即使你关掉手机、电视机,或者你房间里的其他智能设备,你还是可能会被窃听。

而像亚马逊智能音箱Echo这样的设备,则专门用来实现语音指令功能。除了音频和视频设备外,智能家庭管家对于家里有几个人,他们什么时间在哪个房间都一清二楚;你啥时候如厕,智能水表也读得出来;你上个月每天都是几点醒来的,智能闹钟记得清清楚楚;你每喝掉一杯冰水,智能冰箱也知道;手机上的GPS能追踪到你去过的每一个角落。诚然,你可以关掉GPS,但是你却不能保证关掉它之后它就真的不会再追踪你了。还有,就算手机屏幕提示你GPS已经关掉了,但你确定它真的没有在后台运行?至少,根据你手机连接的通信基站,通信服务商可以查到你在哪里。人人都喜欢智能设备,但是抛开便捷的因素,只要这些设备联网,即意味着我们必须面对一个事实:那就是,它们以我们不喜欢的方式在与外界交流。

图片说明:这玩意儿究竟开着没?图片来源:Amazon.com, Inc

新一代的窃听

不法分子可以控制这些高科技来窃取我们的隐私,但更可怕的是,设备生产商是否也参与了进来,或自愿或被迫地成为了泄露我们隐私的"帮凶"?

在最近苹果公司与FBI的"大战"中,为了获取一名恐怖分子手机里的信息,政府部门要求苹果公司开发一个自定义的不安全iOS版本。那么,除了传统的窃听方式之外,让苹果或三星等生产商利用科技来解锁手机,从而窃听一个嫌疑恐怖分子的通话,是否将会是政府的下一步动向?

诚然,现在的智能手机不仅仅能窃听通话那么简单。因为哪怕手机关机,生产商们也照样能追踪人们的位置,即便要对付的是犯罪嫌疑人,这样的做法是否合理合法呢?这界限很难区分,因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在苹果与FBI"大战"中,苹果公司的工程师会作为"良知反对者"站出来。好在这件事在苹果公司在被迫答应政府的要求(破解iPhone)之前暂时告一段落了(纽约一联邦法官判决FBI无权强制苹果解锁iPhone),之前并没有法律先例来指导人们再出现类似情况该怎么做。

监管犯罪嫌疑人、侦查犯罪行为、收集起诉证据的确对于法律执行很有帮助,这也是法律允许执法机关在没有经过人们同意的情况下窃听人们通话的主要原因。

窃听技术源于19世纪共同体的间谍活动中。1928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布窃听合法的,无需搜查许可证,但早在1934年,美国国会就通过议案严禁窃听,直到1967年建立公民隐私法,窃听才从立法中禁止,并且规定在窃听通话之前需要拿到搜查许可证。

图片说明:科技在进步,但是法律呢?图片来源:Gawler History, CC BY-SA

由于担心执法能力跟不上新的通信科技,美国国会于1994年通过了通信协助执法法案,要求通信公司为执法开通后门——在不断更新的通信科技中为窃听提供便利,但诸如邮件这样的信息服务商除外。这意味着通信公司有义务帮助政府在没有搜查许可证的情况下窃听你的通话,但没有义务读取你的邮件。2004年,联邦通信委员会规定IP语音(Skype)不属于信息服务,归通信协助执法法案管理,允许窃听。相关部门曾欲延展该法案,无疑又把苹果公司与FBI大战推到了风口浪尖。执法部门想要增强其监管力度,而拥护公民自由的人则会抵抗到底。

无可隐藏?

也许你不关心罪犯的隐私,但请注意接受监管的不只是已知的不良因素,潜在的不良因素也同样在监管下。你可能不会忘记,在麦卡锡主义盛行的时代,FBI首任局长胡佛曾下令对马丁路德金卧室进行臭名昭著的窃听。甚至现在,英国政府通信总部(British Government Communications Headquarters)也试图监管每一个登录维基解密网页的游客。

就算是罪犯,也拥有着隐私权,因此人们的焦点不应该只盯着法律管的过宽,而是那些无处不在盯着人们的小小设备。现在的高科技不需经过设备生产商和服务提供商的允许,就能使各种恶意软件在人们电脑或手机上运行。追踪人们的位置、窃听人们的通话、隐秘拍摄人们的并不是法律,而是人们身边的这些智能设备。

这并非危言耸听,早在十年前,FBI就开始利用电话麦克风窃听犯罪集团了。而为了市场竞争,其在商业上的价值也不难激发。无处不在的网络设备引发了很多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而如何去平衡这些代价和利益则决定着人们以后将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当中。


相关文献: http://www.iflscience.com/technology/your-devices-latest-feature-they-can-spy-your-every-move/

(科学之家,译审/编辑 Z.H)

  • 发表于 2016-08-01 00:00
  • 阅读 ( 734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