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赏菊花,饮菊酒,你要知道哪些知识?

九九重阳节是入秋之后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我国传统文化中,将“九”视作为最大阳数,而九月初九,两个九字相重,因此在这天举行的各种活动,被人们赋予了各种特殊含义。例如,重阳登高,是为汲取天地阳气,以趋福避祸;而饮菊酒、插茱萸的风俗,也带有了期盼健康、长寿的意味。

菊花和茱萸,是在重阳节中扮演十分重要角色的两类植物,而其中又以菊花为甚。赏菊花、饮菊酒、食菊糕,已经成为了重阳节的标志性风俗。那么,菊花究竟是如何与重阳这个节日联系在一起的呢?

重阳赏的是什么“菊”?

都说重阳要赏菊,那么我们赏的,到底是什么菊花呢?

如果抛开重阳节不提,那么我们生活中有太多可赏之“菊”:作为鲜切花的非洲菊和雏菊、庭院栽种的矢车菊和勋章菊,还有可形成大片花海的波斯菊等等,这些美丽花儿的名字中都带有一个“菊”字。这是因为,它们都属于菊科大家族。

所有的菊科植物,都具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它们看上去的那朵炫目的“花”,其实是由诸多小花组成的花序。对于菊科植物来说,我们看到每一片“花瓣”,以及每一个“花蕊”,其实都是一朵独立的小花。只不过,那些看似“花瓣”的小花,花冠特别延长,因此称为舌状花,又因为位置在边缘,又被称为缘花,而像“花蕊”的小花则花冠小而呈管状,因此称为管状花,因为位置居于中间,所以也被称为盘花。


因此用这样的特征去判断,我们身边的菊花真是太多了,例如我们熟悉的蒲公英、向日葵,以及最近为人们熟知的青蒿、黄花蒿,都是“菊花”(菊科植物)。在这些“菊花”中,有些花序全部由舌状花组成(如蒲公英),还有一些既有舌状花,也有管状花(如向日葵),整个菊科也因此分成了舌状花亚科和管状花亚科两大类。

不过,显然这些“菊花”并不是我国传统意义上菊花。重阳节所赏的菊花,只是全世界30000余种菊科植物中的一员,即管状花亚科菊属的菊(Dendranthema morifolium)这一个物种。然而,正是这单单一种,因其长久的历史和我国人民的喜爱,成为了品种繁多、用途各异的大家族,而又进一步成为了整个菊科的代表。

“食”菊长久远

虽然现在的菊花色彩缤纷,形态各异,但人们最开始对菊花的利用并非是用来欣赏,而更多是拿来食用,以及制作菊花酒。

人们饮用食用菊花的历史,要远远早于赏菊。在屈原的离骚中就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可见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可能已经有食用菊花的历史。而到了汉代,以菊花来制作菊花酒,已经成为了相当流行的习俗。记录西汉时期逸闻轶事的《西京杂记》就记载道:“菊华(“华”通“花”)舒时,并採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华酒”。可见,西汉时期的菊花酒,不单用菊花,并且还要加入菊花的茎叶,这大抵是利用气味更为浓烈的菊花茎叶,来增加菊花酒的风味。


到唐代时,随着重阳节成为公众普遍的节日,重阳节与菊花酒,已经成为一对固定的搭配。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九日登山》中写道:“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不过此时,茎叶入酒的习惯逐渐减退,更多是单以菊花与大米一同发酵,或直接将菊花浸入酒中,从而让酒带有菊花的清香和微黄的颜色。直到今天,菊花酒依然沿用着一千多年前的制作工艺。

古人偏爱服食菊花,其实是对菊花多种特性的联想所致。首先,和其他大多数植物,包括很多菊科植物不同,菊花多在深秋时节开放,“我花开时百花杀”,因此给人以傲然之感;而经霜不谢的特性,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坚韧”“长寿”,因此也赋予了菊花以“长寿”的含义。其次,菊花的茎叶及花中存在多种挥发性物质,食用或浸酒饮用,这些物质的特殊香气会带给人“神清气爽”之感,更是让人认为菊花会拥有“轻身”“健体”之功效。因此在信奉“天人合一”的古代,取食菊花,以期望达到“延年益寿”之功效,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饮”到“赏”

当然,如果人们只是将菊花用作食材和酿酒的调味剂的话,恐怕也成就不了今天菊花的名气。而人们开始主动栽种菊花,正是菊花得以变得如此多样的原因。

历史上,第一次记载人们主动去栽种菊花的,恐怕就是陶渊明莫属了。“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栽种菊花,成为了陶渊明淡然隐居,傲骨犹存精神的体现。不过,陶渊明在东篱下栽种菊花,观赏并非其主要动机,更多的,还是便于采来做酒,不然,为何是“采菊”呢?陶渊明《饮酒》中也明确写道:“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可见,在酒中上下浮动的菊花,和带着菊花清香的菊花酒,都让诗人沉浸在遗世独立的精神境界当中。


陶渊明的隐士之风,逐渐成为了文人们所追捧的对象,而在庭院中栽种菊花,也成为了文人和上流阶层追捧陶渊明式的生活方式的表现。不过,当菊花逐渐脱离物质化的食用、饮用功能后,必然会引起人们在审美功能上的重视,因此自两晋之后,菊花逐渐从山野中的“黄花”,演变出了一支专供观赏用的分支。而经过劳动人民的多年选育,观赏用的菊花品种也不断丰富起来。

在李白“笑酌黄花菊”之时,菊花还主要带着野菊的黄色。而在不到百年之后,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中就记载“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可见在唐朝时,由于重阳赏菊已经成为了上流社会的常见风俗,因此随着人们对菊花品种的选育,菊花花色也不再限于黄色,白色的菊花品种也已经出现了。

而到了宋代,菊花的花色更加丰富。南宋女诗人朱淑贞《菊花》诗云:“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可见红色这种在野菊中绝少见到的颜色,在宋代也已经出现。到清代《广群芳谱》中,已记录有菊花品种300-400个,归结为十余种类别。而近年的统计显示,我国的菊花品种数多达3000个以上。


如此多菊花品种是如何起源的,是目前花卉研究中一个颇为重要也极为复杂的问题。根据形态学、细胞学和分子学研究显示,如此多菊花品种的祖先,其祖先应为菊属中毛华菊、野菊等几个野生物种,并在不断的杂交中引入了小红菊、甘菊等的血统。整个菊花物种的形成和品种的分化,呈现出一个庞大的网状杂交体系,频繁的杂交,以及菊花本身控制花序发育基因的突变,使得野菊、毛华菊原本具有的盘花也转变为了舌状花,并且具有勺状、卷曲状等形态,使得菊花的“花瓣”显得层次更为丰富、形态也更为瑰丽。

千百年来,菊花从默默无闻的野花,到为人取食的野菜,再到受人追捧的阆苑仙葩,与重阳节和重阳文化的发展、深化密不可分。菊花的驯化和品种发展,正是表现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企盼和对美的追求,而这也正是重阳节的重要内涵了。

  • 发表于 2015-10-15 00:00
  • 阅读 ( 820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