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的失误是因为评选委员会的低能、狭隘乃至于心术吗?

另眼看诺奖(二) 

若是把诺贝尔奖的掉误十足怪罪于评选委员会的低能、狭隘甚至于心术,生怕仍是有欠公允的。事实上,诺贝尔奖的大部门争议,要归罪于它的“体系体例”和“政策”。

早逝的悲哀

诺贝尔奖的一大戒律,是不授予已经归天的科学家,这个决议的合理性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攻讦和责难。

英国青年化学家莫塞莱的悲剧永远令人痛心。1913年,莫塞莱用高能电子依次轰击从钙到锌的12种元素靶板,对发生X光频率的线性关系进行测心猿意马,发现了闻名的莫塞莱心猿意马律,揭示出元素的特征由原子序数即核电荷数决议,而不是由原子量决议。门捷列夫周期表中钾和氩、钴和镍、碲和碘等大原子量和小原子量元素“排序倒置”的持久困扰也水到渠成。莫塞莱的发现是卢瑟福和玻尔之后人类熟悉原子的又一里程碑,获得诺贝尔奖几乎是瓜熟蒂落、众望所归的事。

诺贝尔奖牌的正面(中)与后背(左为物理、化学奖,右为心理学或医学奖)图案

1914年7月第一次宿世界大战爆发后,莫塞莱加入英国皇家工程兵开赴土耳其火线,1915年8月10日在加利波利战争中阵亡。闻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感慨说,“这是人类战争史上价格最高的小我牺牲”。1924年诺贝尔物理奖授予瑞典科学家西格班,而他“在X射线光谱学方面的当作就”完全成立在莫塞莱研究当作果的根本上。

最能激起人们仗义执言甚至“怜喷鼻惜玉”的案例,要数英国女科学家富兰克林。1951年1月,伦敦国王学院生物物理研究室本家儿任兰道尔邀请富兰克林本家儿持测心猿意马DNA布局,那时休假在外的威尔金森却误觉得富兰克林是新来的助手,并在此后工作中处处挤兑和刁难。富兰克林凭着丰硕的经验和卓越的才能,发现DNA纤维在干燥和潮湿前提下的分歧形态,拍摄出了“有史以来最标致的X光照片”——湿态DNA衍射“图片51号”。人类初次清楚看到了DNA的空间布局。

那时美国人沃森和英国合作伙伴克里克对DNA的研究正陷入困境,他们和竞争敌手鲍林都误觉得DNA由3条螺旋扭结而当作,并倒置了磷酸与碱基在骨架表里侧的位置。1953年1月,威尔金森背着富兰克林,擅自将她的“图片51号”拿给沃森“参考”。沃森和克里克看到“图片51号”后心跳加快,茅塞顿开,接着又从尝试室本家儿任佩鲁兹手上拿到富兰克林的陈述,把握了螺旋长度、碱基距离等珍贵数据。颠末一礼拜的“抢种抢收”,2月28日颁布发表发现了DNA双螺旋。事实上,若是没有沃森和克里克,富兰克林“完万能够在三个月内破译DNA布局”,而假若没有富兰克林的“图片51号”,沃森和克里克将很难取得最后的当作功。

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森三人因发现DNA双螺旋布局而获得诺贝尔心理学或医学奖,富兰克林却在1958年4月16日因患卵巢癌归天。她只活了37岁。罹患癌症的直接原因,不解除尝试室中持久的X光辐射——仅“图片51号”就在X射线中曝光100多小时。这位“科学殉难者”的早逝令人伤怀,她的研究当作果又被坐地瓜分,于理何容又于情那堪?

高寿的优势

由此看来,要获得诺贝尔奖不仅靠“人工选择”——比当作就,还要靠“天然选择”——比命长。百年诺贝尔奖汗青频频证实了高寿的优势。

193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零丁授予德国科学家海森伯,表扬他对量子力学做出的进献,却莫名其妙漏失落了海森伯的教员、量子力学开创人之一、哥廷根学派魂灵人物玻恩。且不说玻恩培育了海森伯、泡利、约当、泰勒、德尔布吕克、奥本海默等一代才俊,1925年11月问宿世的量子力学开山之作即是海森伯、玻恩和约当合写的“三人论文”。此中玻恩厥功甚伟,奠基了矩阵力学坚实的数学根本,并最早对薛心猿意马谔的波函数做出概率诠释。海森伯曾坐卧不安给玻恩写信说,“您和约当在哥廷根配合合作的当作果却让我独自获奖,感应很是愧疚”。并称教员的进献“毫不会因为外界的错误决议而改变”。而诺贝尔奖委员会从来不认可有“错误决议”。直到22年后才终于想起,授予玻恩195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72岁的玻恩已经是幡然一叟,好在他历尽身心煎熬活到了出头之日。

当198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印度科学家钱德拉塞卡时,这位73岁的老翁百感交集。他因研究“恒星布局和演化”受到表扬,而这一当作果倒是50年前的旧事重提。1930年7月,19岁的钱德拉塞卡襟怀胸襟壮志分开孟买船埠,万里负笈投奔英国闻名物理学家富勒。在19天的大海航行中,他在船上潜心研读和拓展富勒的理论,计较出恒星质量大于一个极限时便不克不及再靠电子简并压力匹敌重力和维持在白矮星状况,而会进一步塌缩当作更致密的布局。然而在1935年的一次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会议上,钱德拉塞卡遭到科学泰斗爱丁顿的无情否认和奚落,此后便转移了研究偏向,并于1937年远赴美国芝加哥大学任教。但真理不会因权势巨子的掩蔽而掉去辉煌,科学界终于熟悉到恒星质量大于太阳1.44倍时就会塌缩为中子星或者黑洞,并将这一临界质量称为钱德拉塞卡极限。从青衿之岁到白首之年,钱德拉塞卡等了诺贝尔奖半个宿世纪。他在芝加哥工业博物馆进行的庆贺晚宴上说:“20宿世纪70年月以来,我犯过两次严重的心脏病,假如此中一次我送了命的话,那就底子没有庆贺的来由了。”

斯德哥尔摩科学桂冠的高龄记载,是美国人戴维斯在88岁上获得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和巴克尔1968年开创了全球第一个测量太阳中微子的尝试,在南达科他州霍姆斯特克金矿下1478米深处放置14.6米长、6.1米直径的庞大容器,布满10万加仑的液态四氯化碳,作为捕获太阳中微子的“陷阱”。经由过程对中微子和氯原子反映生当作放射性氩的计较,30年间共发现2000个中微子,只达到巴克尔太阳尺度模子数值的三分之一。这即是闻名的“中微子掉踪之谜”。风烛残年的戴维斯支出50年心血才戴上诺贝尔桂冠,而1993年归天的“中微子教父”庞蒂科夫尽管活了80岁,最终也没有比及他的诺贝尔奖。

凭长命熬到诺贝尔奖的幸运白叟是科学界一道肃静而苍凉的风光。法国化学家肖万因对烯烃复分化反映的研究而获得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时已经74岁,他对35年前的“昔时勇”暗示冷淡和尴尬;光纤之父高锟1966年就颁发了惊宿世骇俗的开创性论文,200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已76岁并患上老年痴呆症;法国生物学家戈登1962年便当作功进行过克隆青蛙尝试,2012年因“发现当作体细胞能从头编码为万能干细胞”而获得诺贝尔心理学或医学奖时已79岁,可惜他没有能力让本身像试管里的当作熟细胞一样返老还童;德国物理学家卢斯卡1933年已完当作电子显微镜的论文,1939年批量出产了第一代西门子电子显微镜,待到198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已经80岁;美国女生物学家麦克林托克从1920年月起致力研究玉米的遗传,1930年发现染色体的互换现象,1983年获诺贝尔心理学或医学奖时已81岁,被萧瑟的几十年间连论文也无心颁发而甘愿“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科学巨匠卡皮查1929年即是卡文迪许的蒙德尝试室本家儿任,宿世界低温物理前辈和超流体发现者,1978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已84岁高龄,他的苏联低温科学家同胞和同业金兹堡200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已经87岁;美国生物学家劳斯1911年发现鸡的肿瘤能经由过程病毒传染其他禽类,1926年就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直到1966年才“修当作正果”,缔造了“当作就到获奖”历时55年的记载;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弗利希1923年起头研究蜜蜂传递信息的奥秘,发现工蜂操纵身体和太阳及地心引力的夹角,以8字形“扭捏舞”把食物的方位和距离告诉伙伴,1973年他获得诺贝尔心理学或医学奖时已经87岁,这位被萧瑟了半个宿世纪的“蜜蜂白叟”迎来了记者的“簇拥而至”。和他分享殊荣的别的两位科学家廷伯根和洛伦兹别离是66岁和70岁。

无须一一展示这份“人生绝顶”的获奖者名单。从来没有“大器晚当作”,只有“大器晚识”,没有“老年得子”,只有“朝花夕拾”。英国诗人艾略特60岁获得1948年诺贝尔文学奖后说,“诺贝尔奖只是棺材上的一根钉”。

我们不禁捏把汗。借使倘使这些日薄西山的“智叟”中谁提前有个三长两短,诺贝尔奖岂不为之黯然掉色?反过来又有几多“天夺之年”的才俊若是“寿加一纪”,将给诺贝尔奖增光添彩?在后人看来,不管“早当作”仍是“晚达”,诺贝尔奖得本家儿都将当作为汗青人物。若是不在更大标准上打破存亡藩篱,而让颁奖年度的早逝者“身与名俱灭”,便无法从诺贝尔奖中看到科学成长的真实脉络,看到什么名字应该和什么前进连在一路,从而摆正他们的汗青地位。

“三人法则”的尴尬

诺贝尔奖经常当作为怨府的更直接原因是“三人法则”,即一个奖项最多由三人分享。法兰西学术院限制40个席位,那些有资格当作为院士而鬼使神差落第者被叫作“第41席”。这一称呼也用来特指那些在诺贝尔奖中因名额限制的落榜者。

激光的降生是现代科技史上的大事务。1953年12月,哥伦比亚大学传授汤斯按照爱因斯坦1917年提出的原子受激辐射道理,用氨气作为放大介质,制造出第一台微波激射器“梅射”(MASER)。此后宿世界列国群雄逐鹿,将方针对准了可见光波段的“镭射”(LASER,激光最初的中文名)。1960年5月16日,美国休斯飞机公司科学家梅曼用强力闪光灯照射掺入铬原子的人造红宝石晶体,当作功发射出波长为0.6943微米的激光。这是亘古以来第一次晖映我们行星的特别人造光源。196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布给了激光范畴的3位科学家,他们别离是美国的汤斯和苏联的巴索夫和普罗霍洛夫。唯独让环球公认的激光前驱梅曼坐了“第41席”。梅曼的落第让科学界大感不测和争吵不竭。梅曼获得了包罗沃尔夫奖在内的多种大奖,并于1984年进入美国名人堂,至今全宿世界仍然把5月16日视为激光的“生日”。光华照人的诺贝尔明星永远不克不及像“连合的激光”,当作为频率、偏向、相位、偏振一致的“光子队列”。而诺贝尔奖也从来不是“激光共振腔”。

《科学》杂志从1989年起评选在年度中取得冲破进展的分子,一氧化氮荣膺1992年度“明星”。早在1980年,美国科学家弗奇戈特就猜测血管内皮细胞在乙酰胆碱感化下能发生新的信使分子,带来血管光滑肌舒张。英国科学家蒙卡达经由过程尝试初次证实内皮舒张因子EDRF就是一氧化氮,并于1987年7月在《天然》杂志上颁发了经典论文《一氧化氮释放和内皮舒张因子生物活性》,先后被90多个学术机构引用2万多次,当作为一氧化氮心理功能研究的里程碑。诺贝尔活着时曾患心绞痛,大夫劝他服用本身的硝化甘油火药缓解症状,恰好暗合了有机硝酸酯释放一氧化氮气体而扩展血管的事理。这也是“伟哥”立竿见影的原因。1998年,弗奇戈特和别的两位美国科学家伊格纳罗、穆拉德分享了诺贝尔心理学或医学奖,却独独把开山祖师蒙卡达打入冷宫。连弗奇戈特也深表遗憾,但也无法改变“三人法则”的铁面无情。

2000年诺贝尔心理学或医学奖颁布给瑞典科学家卡尔森、美国科学家格林加德和坎德尔,表扬他们对神经系统旌旗灯号传导的发现。但宿世界上250多位生物学家联名在2001年春季的《帕金森与相关疾病》杂志上颁发公开信,求全谴责诺贝尔奖委员会漏失落了维也纳大学脑神经研究所霍尼凯威克兹传授。1960年霍尼凯威克兹第一个发现帕金森病患者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多巴胺含量低下,并开创了用左旋多巴进行治疗的经典方式。这些“示威者”明知道既不克不及打破“三人限额”,也不会获得任何回答,只为表达科学界对斯德哥尔摩的“判决”并不买账。

1987年,由美国总统里根和法国总理希拉克亲自出头具名协调,平息了一场科学发现优先权的争端和诉讼,告竣美国国度肿瘤研究所科学家盖洛和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科学家蒙塔尼配合享有艾滋病病毒发现权和诊断试剂专利权的和谈,这在科学史上是登峰造极和并世无双的。盖洛和蒙塔尼昔时联名在《天然》杂志颁发文章讲述艾滋病的发现过程,显示了化干戈为财宝的姿态。尽管1989年风浪复兴,但调查证实盖洛发现的病毒受到“不测污染”,与学术道德无涉。到了2002年艾滋病病毒发现20周年前夜,这场争论已经尘埃落心猿意马。二人别离在《科学》杂志颁发文章,充实必定对方的进献:蒙塔尼起首分手出HIV病毒,盖洛供给了这一发现的科学方式并确认HIV是艾滋病之源。科学界都为他们摒弃前嫌而皆大欢喜,等候着这对比肩齐名的“双骄”可以或许联袂走标的目的斯德哥尔摩。

但2008年诺贝尔心理学或医学奖再次让人相顾惊惶,蒙塔尼和同事西诺西因为“发现艾滋病病毒”获奖,另一位德国科学家豪森因为发现人乳头瘤病毒摘冠,盖洛却被无情丢弃。好在盖洛表示得雍容大度,蒙塔尼和西诺西都暗示盖洛完全有资格分享诺贝尔奖,总算没有让来之不易的协调场合排场复兴烽烟。

因为“客满”而被诺贝尔奖拒之门外的科学家前仆后继。这种“三人行必有不公”的现象几乎越来越当作为诺贝尔奖的常态。科学成长的纪律第一是传承,若何评价播种者和采摘者?第二是合作,除了“并肩战斗”的伙伴还有其他团队的进献以及竞争敌手的聪明。此中的掂斤播两、说长论短即使在同业圈子里也“清官难断”。诺贝尔奖委员会凭着有限的常识和信息,进行“与梵蒂冈保密水平媲美”的暗箱操作和斩钉截铁的“终审裁心猿意马”,又怎能包管在三个名额内“一碗水端平”?

关于英雄史不雅的会商,“前人之述备矣”。而赢家通吃的古老法则,也允诺贝尔奖会继续宗奉不渝。不外应该看到,1900年诺贝尔奖草创时全宿世界物理学家只有1000人,到2006年时,列国科学家和工程师总人数跨越580万,而且早已进入了波澜壮阔的大科学时代!

【责任编纂】庞 云

作者: 赵致真   

来历《百科常识》    

  • 发表于 2019-10-09 02:01
  • 阅读 ( 956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