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好朋友容易“一起变胖”?

伴侣超重,你或许应受“求全谴责”

提到“风行”这个词,脑筋中联想到的多是一种服装样式、一类音乐气概或绘画体例、一些食物、糊口体例之类的工具。若是看到本文将要会商“肥胖”的风行时,是否会发生一种不搭调、错搭了车的感受?不外,从肥胖的呈现过程和分布环境上看,它确实合适风行的工具所具备的一些特点。好比你看老照片或老片子时会发现,100年前人们一般较苗条,今后才逐渐肥胖起来;且分歧处所的人不是一会儿都变胖的了,而是先活着界某些地域呈现较多肥胖个别,然后规模逐渐扩大、舒展到更泛博的地域、笼盖一个国度或越出国界。当当代界上肥胖的呈现率仍很不服均。有些国度,像美国,处处都是大胖子;而在中国,人们就苗条多了。不外这种风行体型已经跨过大洋来到中国。先落脚于大城市,再标的目的小城成长。

看到这儿,你大要不由得要辩驳了:不合错误!肥胖是一种营养过剩的状况,过度肥胖仍是一种疾病,是一种现代文明病;它呈现的原因与前面所说的各类风行的文化现象不是一回事。这种辩驳有事理么?我得认可,确有必然事理,但我们简直看到了风行现象,仍是应该具体阐发可能的原因,看看这种风行到底是经由过程什么路子而发生的。

要诠释肥胖这类心理特征在人群中的改变,最好先从遗传和心理这些传统的生物学范畴去寻找谜底。遗传身分?不太像。因为遗传是一个半斤八两不变的过程,在几代人的时候规模内我们的基因不成能发生很大的转变。有些人先天就肥胖,后代也跟着肥胖,但这些肥胖家族的存在不克不及申明活着界规模内肥胖个别由少到多的趋向。那就是情况身分?这个有事理。在现代社会,食物越来越丰硕,品种越来越多,口胃越来越诱人。从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一路饿过来的人类子孙,哪能经得住这么大的诱惑而不进食过量呢?机体勾当削减也算一个方面。总的来说就是入的比出的多了,于是发生了肥胖。不外,在远离温饱线之后,分歧国度和地域的人们肥胖水平仍是有不同的,好比敷裕起来的中国人仍是不如美国人肥胖。讲到这儿,有人可能又要转回到遗传身分,究竟结果分歧种族有分歧的遗传根本。但同属碧眼儿的法国人就比美国人苗条多了,却是接近中国人的体型。

如斯看来,仍是需要再从社会的其他方面寻找原因。美国耶鲁大学的社会学家兼内科大夫Nicholas Christakis的一项研究发现,肥胖确实可以像任何一种风行的文化元素一样在个别间横标的目的传布,造当作肥胖者常有社会关系上的堆积现象。这种社会堆积可以经由过程图1显示出来。

图1. 2000年调查的社会关系网(来自文献1)

在图1中,每个小圆圈代表一小我:圆圈巨细代表个别的肥胖水平,圆圈越大的个别就越胖。黄色圆圈代表超重个别,绿色代表不超重个别。圆圈之间的线代表个别之间存在亲密关系。紫线代表伴侣或婚姻关系,橘黄色线代表其他家庭关系。从图1可以看出,胖人经常和胖人有关系,而瘦人之间也时常会彼此毗连当作一串。

Christakis利用体质指数(BMI)来确定个别是否肥胖。所谓的BMI是一种评估人体胖瘦水平的指标,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的平方(kg/m2)得出的数值。宿世界卫生组织保举的当作年人BMI正常值是18.5-25;而且跟着人们对肥胖风险健康的熟悉不竭加深,正常值的规模逐渐下调(本来心猿意马的上限是27)。有研究发现,在不异的BMI下,中国人更轻易发生心血管疾病等与肥胖相关的疾病,所以我国的专家保举中国人的BMI上限值为24。是以现实上,中国人和西方人的超重尺度是分歧的。在Christakis的研究中,将BMI在30之上心猿意马为肥胖个别。

这位耐烦的科学家在一项长达30年的研究中,按期跟踪上万个个别BMI的转变,并考查他们的各类社会关系的BMI转变,追求它们之间潜在的联系关系性。成果表白,若是一个个别肥胖,其伴侣(一级关系)肥胖的可能性比随机关系增添45%;其伴侣的伴侣(二级关系)也肥胖的风险增添25%;其伴侣的伴侣的伴侣(三级关系)仍然肥胖的风险增添10%。尽管在所谓二级、三级关系中的两小我可能已经互不熟悉,但因为他们存在配合的伴侣,彼此仍然可能影响对方的体重。这些数据可经由过程图2显示出来。

图2. 一个个别肥胖时,他(她)的社会关系发生肥胖的风险(按照文献2从头绘制)横坐标为两个个别之间的关系级别:1级为伴侣,2级为伴侣的伴侣,依此类推。纵坐标为发生肥胖风险的增添百分值。到第4级时,尽管肥胖风险仍有轻细增添,但已经没有统计学意义。

调查还发现,这种肥胖的相关性与两小我栖身地址的远近没有关系。假如两小我是邻人,但没有交往,则两者的体型之间不存在相关性;而若是两人是伴侣,则不管他们栖身的距离有多远,城市彼此影响对方的体型。也就是说,即使你的居所四周住满了大胖子,只要你不和他们交伴侣,你仍可连结本身的体型。这现实上根基解除了配合的糊口情况是肥胖的原因,好比居处四周的食物店、餐馆、超市的商品等都不是导致肥胖的本家儿要原因。反之,你若是和一群胖子经常交往,不管是在餐桌、舞厅、度假村,仍是在网上,那他们的体型就可能“传染”给你,不管他们住得有多远。

是什么身分导致伴侣之间配合发生肥胖呢?有三种可能的诠释。

第一种是所谓的“诱导”,即一小我的特征可诱导其伴侣呈现同样的特征。第二种是所谓“相似性吸引”(或“同质性”,homophily),即特征相似的人轻易当作为伴侣,好比已经肥胖的人愿意接管肥胖的人做伴侣。第三种可能是伴侣们配合表露在导致肥胖的身分之下,好比他们常吃同样的食物,配合加入某俱乐部的勾当等等。现实上这三种来由都当作立,别离诠释了分歧场所发生的环境。好比,在持久的伴侣关系中,当一小我在某一个时候段发胖了,另一小我就有57%的可能在统一时候段也发胖,这就可以用诱导来诠释,也可以用配合表露于导致肥胖的身分来诠释。诱导的体例可能是伴侣的一种糊口习惯,好比伴侣对一种增肥食物的爱好影响了你,或者伴侣的肥胖影响了你心中的肥胖尺度,使你倾标的目的于认为这种体型不算肥胖。

调查进一步发现,若是两边彼此确认对方是本身的伴侣,则对方肥胖时本身也发生肥胖的可能性增添了171%;但反过来,若是确认伴侣关系的只是对方,而不是本身,则本身发生肥胖的可能性并没有较着增添。这就进一步申明了本家儿如果伴侣关系诱导了肥胖的发生,而减弱了两人配合表露在导致肥胖的身分下而发胖的感化。只要你不认为对方是伴侣,其肥胖对你就没有影响,不管对方是否定为你们是伴侣。

伴侣之间的性别身分对配合肥胖也有必然影响。研究发现,同性别伴侣——占调查的所有伴侣关系的87%(若是调查时对分歧性别采用随机抽样,这或许意味着在群体中同性伴侣关系占所有伴侣关系的87%、异性伴侣占13%)——之间更轻易彼此影响:一方肥胖时,同性伴侣肥胖的风险增添71%,而异性伴侣之间几乎没有较着影响。此外,男性伴侣之间更轻易彼此诱导发胖:一方肥胖时另一方肥胖的机遇几乎增添了100%,而女性伴侣之间这种彼此影响就小得多了,这个数值只有38%。这似乎申明女性在节制本身体重方面似乎更有“心猿意马力”,不大受其他女性伴侣的影响;而就算男性伴侣都是大胖子,也休想影响女性伴侣的苗条身段。

这种性别之间的影响同样见于兄弟姐妹之间。若是一小我肥胖了,其兄弟姐妹也发胖的机率增添40%。但这种影响一般只限于兄弟或姐妹之间。兄弟的肥胖对姐妹的影响不大,反过来也是如斯。

这些成果申明,异性伴侣或异性同胞之间互不影响对方身上的脂肪量。这似乎可以用脚色认同来诠释,即潜意识中自认为与异性的特点分歧,是以也就不会“仿照”对方的体型和其他身体特征。但调查显示,夫妻之间倒是破例:配头的一方若是肥胖,另一方肥胖的概率增添37%;不管哪一方先肥胖,这种影响都差不多。这大要与他们总在一路吃饭,且关系很是紧密亲密有关。不外其影响仍是小于同性别伴侣。

看来经由过程社会关系网传布肥胖确实是导致肥胖风行的一个主要身分,这也部门申明了一些国度和地域的肥胖发生率为何高于另一个国度和地域。领会了这种传布纪律后,我们也可以操纵它做相反的事:经由过程社会关系传布健康的糊口习惯,革新过胖的体型。事实已经证实,经由过程社会关系网进行戒烟或戒酒比单个个别独自进行有用得多。是以传布健康的糊口理念,改变人们对肥胖的心理尺度,对身段苗条伴侣的心理认划一,就可以当作为一种新的减肥体例。

参考文献

Christakis NA and Fowler JH. The spread of obesity in a large social network over 32 years. N Engl J Med 2007, 357:370-379

Nicholas Christakis: The hidden influence of social networks, TED talk, 2010

作者:老谈谈;生物学传授

  • 发表于 2019-10-10 02:02
  • 阅读 ( 834 )
  • 分类:其他类型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