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澳洲吃一块五一斤的“三文鱼”?可别天真了!

前几天,一则“丹麦生蚝”泛滥的新闻刷爆了媒体圈,众多吃货纷纷表示要把这些本是入侵生物的太平洋巨牡蛎“消灭干净”。而没过几天,不甘寂寞的澳大利亚也爆出了这么一条消息,称“澳大利亚沿岸三文鱼泛滥,每年的四五月份,有多达3000吨的野生三文鱼聚集在海湾。”消息还说,“由于澳大利亚人不会做这些野生三文鱼,因此渔民不得不以50美分(约人民币3.5元)一公斤的价格,把三文鱼卖了做龙虾饵料。”看到这番消息,大批还没顾得上扫荡丹麦生蚝的吃货们再一次“摩拳擦掌”,号称要将这“澳大利亚野生三文鱼”吃个片鳞不留。

媒体报道的“澳大利亚三文鱼泛滥没人吃”

不过在这里,还是要劝告一下这些正兴高采烈的食客们,梦想总是丰满的,现实总是骨感的。这些所谓的“澳大利亚三文鱼”,其实和我们平时看到的肉色橙红、口感丰腴的三文鱼,压根就不是同一类鱼类。而口味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 正宗三文鱼是什么?

在我们平时称呼和日常经验中,三文鱼特别指代那种能够出产橙白相间、口感软糯丰腴的肉的鱼类。这种鱼,其实特指一种鱼,那就是大西洋鲑(Salmo salar)。

从大西洋鲑的名字就能看出它的渊源。“大西洋”三字点出了它的故乡——广阔的北大西洋,而“鲑”这个字代表了它的出身:在鱼类学上,大西洋鲑属于鲑形目(Salmoniformes)、鲑科(Salmonidae)、鲑属(Salmo),算得上是最为正宗的“鲑鱼”。

水中游弋的大西洋鲑。图/http://espacepourlavie.ca/

作为北大西洋最为常见、也最为人所知的鲑形目鱼类,大西洋鲑有着典型的鲑鱼的身材:健壮的身体稍微侧扁而长,密被细小的鳞片,靠近背侧的部位还点缀着不少黑斑。它的背鳍有两个:前背鳍较短而高,由鳍条组成,呈现典型的鱼鳍样;而后一个背鳍则肉质而短小。这是鲑科鱼类的一个标志性特征:脂鳍。此外,大西洋鲑还具有一个浅凹形的尾鳍,这是它在洄游道路上逆流而上的动力来源之一。

大西洋鲑标准图。注意短的背鳍和后侧小的脂鳍。图/http://www.dietaketogeniczna.org/

而洄游道路上的另一动力来源,则是它的肌肉。大西洋鲑的肌肉呈现显眼的橙红色,这其实是累积了大量的类胡萝卜素类物质如虾青素所致。这些物质,是它在大洋中摄食浮游动物和小型鱼虾而累积的。和色素一起累积的,是大量的脂肪。大西洋鲑肌肉中有相当含量的脂肪,这也是三文鱼肉丰腴口感的来源。

大西洋鲑肉的橙色来源于虾青素。图/http://www.dalepinnock.com/

由于在洄游到河流上游的产卵地需要越过大量浅滩,因此跳跃的大西洋鲑也因此得到了它的学名——它的属名Salmo乃至科名Salmonidae,正是来自于希腊语的Sailo,即“跳跃”。而这一词,也衍生成了它更为人所知的英文名——Salmon。而当大西洋鲑随着贸易传入我国后,也就有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三文鱼。

市场出售的三文鱼——大西洋鲑。图/http://noeyeddeer.com/

当然,除了大西洋鲑之外,在北半球的其他水域,尤其是广阔的北太平洋水域,也有它鲑科的近亲存在,这些,就是和大西洋鲑同科不同属的太平洋鲑属——或者叫大麻哈鱼属。因为我国北部沿海所产的大麻哈鱼,就是这一属的。而当年开拓北美的拓荒者们,也在北美的太平洋沿海发现了这些和大西洋鲑相似、同样也会洄游的太平洋鲑属的鱼类,因此也就将它们称为“salmon”。不过,这些Salmon,已经不是典型意义上的“三文鱼”了,因此必须加上前缀以示区别。例如太平洋鲑中的虹鳟,就不能被简单的称为“三文鱼”。

虹鳟的标志是身体侧面的红色条带。图/hudong.com

  • 澳大利亚三文鱼又是怎么回事?

人们“以形命名”的毛病,不但在北美西海岸发作,当人们的脚步扩散到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时,也发作了以此,这就造成了我们今天的主角——“澳大利亚三文鱼”。

是不是觉得和上面三文鱼的样子不太一样?图/http://www.abc.net.au/

事实上,从外型上来看,这“澳大利亚三文鱼”,和真正的三文鱼就有很大不同。区别最大的就是它的鳍——“澳大利亚三文鱼”的鳍很长,而且能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较高,由粗硬的棘组成;而与之相连的后半部分较矮,由柔软的鳍条组成,并且压根没有脂鳍。此外,它的尾鳍,也是深而锐的叉状,和三文鱼截然不同。

“澳大利亚三文鱼”,注意背鳍和尾鳍。图/http://portphillipmarinelife.net.au/

它们当然不同。因为在鱼类学上,这“澳洲三文鱼”其实是鲈形目(Perciformes)、澳洲鲑鲈科(Arripidae)、澳洲鲑鲈属(Arripis)的成员。这个属下共有四种,而最为常见的,也是报道中宣称的“澳大利亚野生三文鱼”,其实指的是分布于澳大利亚西南的西澳鲑鲈(Arripis truttaceus)。它们那带有棘刺、分为两部分的背鳍,正是鲈形目鱼类的典型特征。之所以名字带有一个“鲑”字,英文名称为“Australian salmon”,完全是命名的人犯了形而上的错误所致。它和三文鱼的关系,是两个不同目的差异,就好比犀牛(奇蹄目)和水牛(偶蹄目)的差别一样。

钓客钓上的澳洲鲑鲈,和真·三文鱼完全不是一个风格。图/http://www.shimanofish.com.au/

澳洲鲑鲈并不进行洄游,它们的一生都在大海中渡过。它们最喜欢在稍微靠近沿岸的礁石海域成群游泳,以水中的浮游生物和小型鱼类、甲壳类和软体动物为食。每年4、5月份,也就是南半球的秋季,正是澳洲鲑鲈在沿岸集结、大量捕食来在体内储存营养的时节。因此在4、5月份澳大利亚沿海能够出现众多澳洲鲑鲈就不足为奇了。

一群幼年的西澳鲑鲈。图/http://fishesofaustralia.net.au/

然而,尽管产量不少,但是在澳大利亚的确没有多少人吃它,原因并不是澳大利亚人不会做,而是它的口感简直比三文鱼差远了——甚至比普通淡水鱼都不如。澳洲鲑鲈的肉是淡粉色的,除了少量虾青素累积外,肌肉内的肌红蛋白及血红蛋白也赋予了肌肉淡红的颜色,而这些成分使得澳洲鲑鲈的肉带有浓重的腥味。此外,澳洲鲑鲈肌肉内储存有不少油脂,但这些油脂非但没有让肉质丰腴,反而更显得糟烂,让它的肉有些类似油鱼。正因为如此,澳洲鲑鲈在澳大利亚很不受欢迎,大多是作为游钓鱼类,钓客在钓到之后又会扔回海里。而渔民捕到后,则大多是作为其他海产如澳洲龙虾等的饵料。如果一定要吃,那么得用烟熏或搅碎为肉末的料理方式,来掩盖那浓烈的腥味。

烟熏之后倒是可以一试。这也是当地的传统做法。图/http://www.surfcaster.co.nz/

所以,这“澳洲三文鱼”,其实只是一类食用价值不高的鱼类而已。之所以能被如此热炒,只不过是当年命名人的张冠李戴、媒体的推波助澜、以及众多吃货们的起哄而已。大家也不必因为“一块五一斤去喂虾”而感到暴殄天物,因为对于这些产量很大,但食用价值不高的鱼类来说,用它来饲喂其他更具经济价值的海产,也同样是一种利用方式。当然,如果一定要去尝尝这“澳洲三文鱼”的滋味的话,那还是要学会点好厨艺,外带做好心理准备吧!

  • 发表于 2017-05-09 00:00
  • 阅读 ( 757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