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中国最好的电影刚拍完就被禁,只因说了实话

本文由小帅影院剧透社原创!

名·作

这是一部曾经拿到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的电影。

关于这部禁片,有一种说法我十分认同——

如果它能上映,那就是我们的电影节。

它是姜文导演的第二部长片作品,《鬼子来了》。

当然了,它之所以被禁,可不是因为开头漏了点。

原因在你看完整部电影之后,就能够体会了。

故事开始在长城脚下的挂甲台村。

农民马大三和寡妇鱼儿夜半偷情时,一伙神秘人物送过来两个俘虏,一个日本士兵,一个翻译官,告诉他们:

大年三十晚上来取,一个不能少。

马大三对这个“神秘组织”的人威胁,自然是不敢怠慢,一直养活这俩俘虏大半年。

可时间到了大年三十,却没人来。

这时候,长期被俘虏的两个人心有不甘,一直想找各种机会向巡逻或者路过的日本兵求救。

就在第二次求救未遂之后,村民们感到极为危险,决定除掉两人。抓阄(黄豆)决定。

究竟一个人点背能背到何种地步,马大三可以告诉你。

一堆黄豆里就俩红豆,如此小的概率还是被他碰上了。

于是杀那两人的任务还是落在了他的肩上。

他由最开始的吃惊,害怕,恐慌,到最后的淡定。

这一系列的眼神变化让我们可以看出他内心的活动,说到底,他还是太善良了,最终还是没杀掉那两人。

马大三把两人藏在长城上烽火台里。可是被发现后,大伙还是决定要借刀杀人。

马大三找到四表姐夫,四表姐夫说他是使枪的,借刀杀人得找使刀的。带马大三去找到了一刀刘。一刀刘却故意没杀死俩人,说此人命不该死。

这时候,花屋小三郎提出了一个“以命换粮”的建议,让村民去找日本兵谈判。

然而,“农村与蛇”的故事再度上演,村民们引狼入室,稀里糊涂的丧了命。

电影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采用黑白底片拍摄的。

姜文说传统中国电影重色彩美学,他想去掉颜色的包装,用最本真的东西来打动观众。

的确,看完电影,你会感觉到什么叫作真实。

真实的中国农村,真实的中国人民,真实的日本士兵,真实的却懦,真实的愤怒,真实的残忍,真实的战争。

在以前的抗战题材电影中,中国农民懂得听电报,懂得破密码,挖的了地道,开的了坦克,撕得了鬼子,炸的了碉堡,千米开外一枪一个鬼子,两米以内一刀一个皇军。

没有中国人民做不到,只有中国人民想不到。

另一面日本军人要么就是傻逼至极,进村不去排危险,就地扔枪抓鸡,莫名其妙骑猪骑驴。

要么就是残忍至极,看到男人就开枪,看到女人就上床,脱掉裤子呦西呦西。

现实真的是这样吗?

电影中,通过村民与日本兵的相处,我们可以窥见一二。

当翻译官故意说日本兵花屋小三郎非要吃饺子否则绝食,马大三去借白面包饺子。

两个电话兵来吃鸡,鱼儿还要弄几个孩子表演节目“闹腾闹腾”。

一伙村民因为发现两个俘虏没死去找马大三的时候,马大三让八婶子别吵吵,八婶子理直气壮地说:

“日本子来咱村儿八年了,八年,八年他咋着了,他敢动我一根汗毛了,我行的端走的正,到哪儿他都得高看我一眼!”

马大三等人讨论用俩俘虏换粮食的时候,马大三又说:

“我(村民)对得起你(日本人),你(日本人)对不起我(村民)?人心还不是肉长的?”

用自己的道德判断去揣摩日本人的心思,看似荒谬绝伦,在中国却又真实得可怕。

而这种真实,将中国普通百姓的懦弱,封建,善良和日本人的根深蒂固的军国主义极端思想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影片中有一个经典的场景,被逮捕花屋小三郎在得知自己被俘虏之后,第一反应就是求死。

这就是日本武士道精神,士可杀不可辱。

花屋小三郎:“杀了我吧,我不怕死!”

董汉臣:“只有一支小队,五挺机枪。”

花屋小三郎:“你可以杀了我,但不能侮辱我们!”

董汉臣:“九台电话,两个话匣子。”

花屋小三郎:“我绝不投降!绝不背叛祖国!”

董汉臣:“粮库一个,弹药库一个。”

花屋小三郎:“我们会胜利的!天皇万岁!”

董汉臣:“还有十四匹洋马。”

这一段简直堪称为神表演。

你一句,我一句,将国人的愚昧和日本人骨子里的“精神”用一种极端荒唐的形式表现了出来。

可这也许就是历史, 你不想承认的,真实发生过的故事。

比如,抗日战争中的中国的伪军数量之多,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惊人的。

比如,南京大屠杀时,几个日本兵就能驱赶数百中国人到江边射杀,整个过程中,没有人反抗。

比如,前一秒你还在和你的敌人喝酒吃肉,谈笑风生;

下一秒,你就为自己的愚昧无知,引狼入室付出了代价。

姜文是勇敢的,他借《鬼子来了》拿自己民族开刀,追问中国人愚昧与奴性的根源——

被奴化的人民,连本国统治者都不敢反抗,对于侵略者更不敢反抗。

因为顺从,是我们历史中的一种主流价值观。

晚晴名士辜鸿铭,民国后依然在北大留着辫子,学生嘲笑他,他高傲地说:

我的辫子在脑后,诸君的辫子在心中啊!

从这一点上来讲,姜文和鲁迅一样。

鲁迅写过的人血馒头,写过的杀革命者而围观者欢呼,这种国民的愚昧同样让他痛苦不堪。

然而,姜文的野心可不止于此。

因为有奴性的不止马大三这些中国农民,花屋小三郎代表的日本军人一样愚昧不堪。

片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在一刀刘刀锋划过花屋小三郎脖颈后,小三郎终于领悟到濒临死亡的恐惧,他让翻译官叫他骂天皇的话:

我从来不是武士,我们家世代是养蚕的,我为了求生什么都愿意做。

这与他之前反复痛骂马大三一帮村民、坚决要为天皇尽忠的表现形成强烈对比,因为濒临死亡终于叫醒了被日本皇权统治和军国主义洗脑的他。

但是,一回到自己的部队,在集体的力量下,小三郎很快回到了被洗脑的状态,因此最后针对村民的屠杀,从他开始。

而全村被屠杀,也让马大三彻底觉醒,一个人冲到日本战俘营去复仇。

可在国民党的高少校看来,日本人已经投降了,所以你那是杀俘虏,是犯罪。

于是,“自相残杀”的剧情在战争结束后又一次上演了,国军高少校命令日本军人对马大三行刑,砍下他的头颅。

因为,他不服从,最后落得一个人头落地的下场。

依稀记得在砍头之前的一个小细节。

马大三脖子里进了一只蚂蚁,负责砍他的花屋小三郎还专门将蚂蚁弹了出去,以免滥杀无辜。

多么讽刺的一个举动呀。

一刀下去,影片由此变成了彩色。

姜文说:

“就为了最后这个画面,值得将整部电影拍成黑白片”。

其实这已经不是姜文第一次在结尾使用这手法了,彩色片和黑白片交替使用。

早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结尾处就由彩色变成了黑白。

而在《鬼子来了》中,结尾却由黑白变成了彩色。

这一抹彩色就犹如《辛德勒名单》中那一抹血红的红衣,鲜亮、讽刺。

而就像这样的“神来之笔”,这部电影里几乎遍地都是,随时能牢牢的抓住观众的感官,把人看嗨。

比如大家熟知的“大哥大嫂过年好”——

花屋小三郎恐惧的表情和马大三等村民披着被子床单扮日本武士的想象画面对切,妙绝。

在马大三去拿俘虏换粮食的那场戏里,村民们在等待日本军官回应,全场安静。

这时候,马大三的驴把日军的马给上了!

牛逼。

中国农民的驴,都敢硬上日本马。中国人,却连日本俘虏都不敢动,给人送回来了。

人被奴化得连动物的本能都不如了。

也只有“疯了的”七爷,一个人稀里糊涂地抗了日。

饰演花屋小三郎的日本著名影星香川照之说:

当时我被剧本强大的张力吸引,主动请缨,但拍戏的过程中,确实被折腾惨了。

拍《鬼子来了》所用的精力和投入,即便在日本,都够拍7部电影的。

电影里的姜文,向形成国民劣根的原因长驱猛进,向以中国和日本为主的亚洲族群性格发出疾风骤雨般质问,

他到处挥洒着一个电影天才丧心病狂般横溢的才华,让人笑到颠倒最后痛彻心扉,全程又如着魔一般陷入中国电影前所未有的影像狂欢中。

正如当年戛纳电影节对作品的评价:

这是一部迎刃而上的电影,它与中国电影的传统看起来毫无关系。

也许真的只有看过之后,你才会明白,这部电影是多么的伟大。

剧透社——做有温度的第2院线

更多精彩影视娱乐内容尽在小帅影院剧透社

  • 发表于 2017-04-29 00:00
  • 阅读 ( 1017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