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杨洁导演:86版《西游记》,那些你不知道的故事

本文由小帅影院剧透社原创! 

杨洁导演去世了。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我还在北影节刷片。

波米给我发了一个六小龄童老师的微博,这天的北京又盖上了层散不去的阴霾。

六小龄童还发出了若干张自己和杨洁导演的合影。

杨洁导演是1929年生人,就在前几天,还刚度过了自己88岁的生日,没想到如今就已经天人两隔,世事无常。

由杨洁导演,六小龄童等人主演的86版《西游记》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我想很少有人没看过,甚至都不止一遍的看过。

尤其是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西游记》就是成长年代的重要陪伴。

趁此机会,我们回顾一下这部收视率曾达到89.4%,被重播超过3000多次的经典:央视86版西游记。

据说这部电视剧的拍摄动机,是1978年日本拍了一部《西游记》,急坏了当时的国人——我们国家的古典名著,怎么让邻居给先拍了?

所以,当时中央台拍《西游记》,可以说是领着“政治任务”的,而临危受命的,就是导演杨洁。

(1978年日版西游记)

可命令有了,装备却没跟上。
从开拍到杀青,西游剧组一直都只有一台老式的300P摄影机,种种原因造成这个问题从没得到解决。


那时候可没什么升降机,滑轨这种东西,想要拍从上而下的俯拍镜头,只能把摄影师绑在椅子上,慢慢用绳子吊下来。

还记得在《三打白骨精》的段落里,有个情节是孙悟空被唐僧念紧箍咒,捂着头原地打转。
拍摄的时候,杨洁导演让六小龄童顺时针转,摄像师扛着机器逆时针转,从而拍出了晕眩的效果。

后来杨洁导演回忆:
她带着拍完的西游记去日本考察,日本同行问她,看你们的《西游记》机位有很多角度,你们一共有多少台摄影机呢?
在得到只有一台的答复后,日本同行根本不敢相信。
而经费不足、条件艰苦,当然不止体现在摄影机上。

《西游记》是个幻想题材,需要大量“腾云驾雾”和特效处理。
为此,剧组派了导演杨洁和摄像师王崇秋到香港学习怎么吊威亚。

因为时间有限,他们只简单地看了几天,就回来照猫画虎,边实践边自己琢磨和完善技术。

因为经费有限,吊威亚的钢丝长期使用磨损严重也舍不得换,结果就很容易发生意外。
有一次,沙僧的扮演者闫怀礼在吊威亚时钢丝断裂,直接砸到了在下面仰拍的摄影师王崇秋身上,王崇秋当场昏死过去。

而吊威亚最多的六小龄童老师也没逃过此劫,以至于剧组里只要吊威亚没出过事的演员都得“好好庆祝”一番。

还有那些孙悟空闪转腾挪的变化法术,又是怎么拍的呢?

当年,央视从美国进口了一台当时最先进的“蓝幕抠图”特效机,ADO。
《西游记》里“除妖乌鸡国”段落孙悟空变成小猴子的戏份就是它的功劳。

可剧组发现,特效机出来的角色都和纸片一样,不是立体的,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和特效机配套的,有一款软件,他们没买。这款软件要5万美元,这对缺少经费的剧组来说,无疑是天价了。
所以最终《西游记》留给我们的,就是这些现在看起来极为粗糙,但在回忆中依然神奇的“纸片人”。

拍摄中的困难,几乎让每个成员都吃尽了苦头。

我们熟悉的片尾曲中出现的那个瀑布场景,唐僧师徒四人在拍摄时差点从那滑下去。

因为只有一台摄像机,所以剧组的进度非常缓慢。
碰到夏天,带着一身道具的孙悟空或猪八戒,汗流浃背,却不能把道具脱下。

唐僧的坐骑是白龙马,但剧组找不到白马,只能用一匹黑马刷上一层白漆代替。
结果,白龙马每次到水里,不是蛟龙入海,而是由白返黑——从河里站起来,又是一匹黑马。

就这样,工作人员“战胜自我”,艰难挺过了前15集的拍摄。
这时候却发生了很大的意外,央视觉得拍这么多就足够了,于是要求剧组结束拍摄,直接收尾。

为了能完成自己的作品,杨洁导演反复与央视领导争取,最终得到的结果是——如果你们能自己争取到贷款继续拍可以,但钱,你们自己想办法。


(西游剧组与央视的关系,就像这几根小小的细线,互相牵扯,复杂多变)

这时候,《西游记》剧组的制片副主任李鸿昌找来铁道部十一工程局帮忙,争取来了300万元拍摄资金,让这部作品得以延续。


杨洁导演为了表彰李鸿昌的贡献,让他演了一个重要角色:蜈蚣精。


多才多艺的李鸿昌,只是当时诸多德才兼备好演员中的一个。在那个艰苦环境下,大家都贡献了自己最大的能量。


《西游记》是个“群戏”非常多的故事,可上哪去找那么多演员呢?

演员好找,可给不起那么多钱。
没办法,剧组几乎每个演员都得“身兼数职”,一会扮神仙,一会又成了牛鬼蛇神。

唐僧的扮演者之一徐少华,算是其中演的角色比较少的,一共三个:唐僧,唐僧的爸爸陈光蕊,东海龙王。

另一个唐僧的扮演者迟重瑞,演过四个角色:唐僧,井龙王、天庭文臣、沙僧(《传艺玉华洲》)。

饰演沙僧的闫怀礼老师则更是学会了“七十二变绝技”一般,一口气扮演了太上老君,千里眼,西海龙王等近十个角色。

还有马德华老师,就像那个会三十六变的猪八戒,一人分饰包括天蓬元帅,强盗,高昌国使臣等14个角色。

至于大师兄,“齐天大圣”六小龄童就更厉害了,包括长安茶客,总钻风,白无常以及道士等17个角色都是他演的。


这么拼命,演员们岂不是能赚不少钱么?

当时的剧组可不像现在。
没有助理,没有保姆车,更不会有什么特别优待,“耍大牌”这种事还是个科幻用语。
就算是“神通广大”的孙大圣,六小龄童,在完成拍摄后,也得和其他工作人员一起把几车皮的设备工具搬回仓库。

剧组每顿饭的标准是5毛钱。到广州这些改革开放前沿地区拍戏,一碗饺子2块5,才6个,男生根本吃不饱,导演自己掏钱给工作人员吃饭。

当时六小龄童作为当之无愧的头号男主,演一集的报酬是80元。

在“傻白甜”和“小鲜肉”充斥的屏幕,在用替身甚至抠图就能“主演”一部电视剧并轻松拿下亿元片酬的年代——
也许已经很难想象从1982到1986,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这些人拍完了一部作品了吧。

2013年,导演杨洁出了一本回忆录,叫《敢问路在何方》。

书里有这样一段话:

“时间久了,一切都在前进。现在的事物变化太大,大得我都觉得跟不上它了。电视特技的变化,让人眼花缭乱;电视剧的资金投入,成千上万元。

现在的价值观也完全不同了——金钱至上,名利第一。引导人们积极性的是金钱。

在如今人们的眼里,我们那个时代的人也许都是‘傻帽’。除去几位主演得到了他们辛苦付出后的回报以外,其他人虽辛勤劳动,却默默无闻。”

她说,时隔30年之后,她之所以愿意把拍摄《西游记》的艰苦经历写下来,就是希望告诉人们,曾经有那样一些人,是这样工作的。

“你认真演戏,观众们就会认真对你。”

我想,这也是我们今天还在纪念杨洁老师,继续讲那个早已远去的时代,那个《西游记》台前幕后故事的意义吧。

  • 发表于 2017-04-17 00:00
  • 阅读 ( 852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