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大清和百年后中国,有哪些让人跌破眼镜的转变

雪松有话说: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用坚船利炮轰开了大清国门,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此列强轮番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这些屈辱同时也刺激了中国的觉醒,人们开始逐渐从技术、制度、文化等深度,意识到向西方学习的重要性,并逐渐实现了现代化转变。

在此前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历史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在王朝兴衰更替的循环里原地打转,生产力发展缓慢,科技进步速度放缓并逐渐被西方超越,社会制度完全没有发展。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是被列强一脚接一脚“踹”进现代文明的。

近代历史是对一个国家现阶段发展最具参考价值的研究领域,这并不是在贬低其他领域的研究价值,毕竟假如你肚子痛去医院看病,最先要告诉大夫的一定是你昨天吃了隔夜的海鲜。在三岁时的食物中毒自然也很重要,但不是最先要让大夫知道的。也正因为如此,中国近代史(1840~1949)是建国以来史学界争论最激烈,观点最对立,认识转变程度最大的一段历史。

(图)法国画报记录晚清,北京失陷,八国联军的旗帜在故宫城门上方飘扬

建国伊始,学术界对近代史的研究多采取革命斗争史范式,将近代史简单解读为侵略史和抗争史,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对于近代史的研究早就趋于客观冷静,但是这些新的学术成果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

而人文学科和理工科很大的一个区别就在于它的理论成果必须要普及,否则无法对社会产生意义。

对理工学科而言,几个高精尖人才的成就可以让全世界受益,不需要每个人都懂人造卫星的原理,但人人都可以使用GPS。

而人文学科无法创造出现成的产品可以拿来给人直接使用,它的作用在于“开启民智”。

如果你要从历史中获取智慧,那你就只能亲自去感悟历史;

如果你想用哲学指导自己的人生那你就只能亲自去思辩;

如果你想更深入地理解社会现象,你就只能亲自去了解社会学。

而中国近代史领域,新成果的普及工作恰恰是最短的短板,很多国人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依然保留着一些很陈旧的观点。

张鸣教授曾将国人看待近代史的心态精辟地总结为“三妇心态”。

1、

第一种是“怨妇心态”,凡事以哭闹为主,苦大仇深,觉得全世界都欺负我,全世界都欠我的,时不时还要掀开衣襟给人看:我这伤疤就是你弄的!

2、

第二种是“泼妇心态”,凡事讲打,打不过我挠。

3、

第三种是“情妇心态”,与上面两种都相反,认为殖民侵略是好的。

实际上这三种心态都是偏激而片面的。

(图)1900年西方杂志《puck》孔子与耶稣悲哀地看着义和团之乱中相争的西方列强军队和大清军队说:“我们的教导白费了吗?”

聊到这里要继续深入我们的话题,就有必要聊点儿“历史哲学”了。

“历史”究竟是什么?这是个很深奥的问题,一直以来也没有定论。

不谈那些抽象的概念,很多人说“历史”就是“过去的事儿”,严格说这是不准确的,因为历史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展现过去。

司马迁写《史记》,信誓旦旦地在那复述,刘邦说了什么,项羽说了什么,连刘邦在卧室里跟吕后说了什么他都能复述,难道他都听见了?

意大利著名的历史学家、哲学家克罗齐有一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我们今天读的历史并不可能百分百再现过去,而只是今人对往事的认识,因此每个时代的人看待历史都带着时代的烙印。

一个人十七岁时谈了场恋爱,这时候恐怕不管老师、家长怎么管,这个人还是会觉得青春无悔。后来这个人没考上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当年的恋情最终毫无结果,也许这时候他(她)心里会后悔当年谈恋爱耽误学习,但是嘴上还未必承认后悔。等人到中年,有了自己的孩子了,也许他会转而坚信“早恋”就是不对的。又过几十年这个人躺在病榻上等死,回忆这一辈子遇见的人做过的事,可能又会发现十七岁那年的经历在记忆深处有多么美好多么珍贵,又会庆幸自己在最美的年华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去回忆自己的同一段往事,感悟尚且不同,随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进步,对自身历史的看法也一定是在转变的。

你让宋朝的人看潘金莲,那就是不守妇道,没有什么好辩解的。

但民国以后人们再去看同一个潘金莲,就会看到她是被迫卖进财主家又被迫嫁给武大郎,就能看出封建时代女性社会地位的悲哀与无奈,进而对潘金莲产生一定程度的同情感。

在这种巨大反差中改变的是潘金莲吗?潘金莲还是那个潘金莲,改变的只是人们对她的看法。

(图)清末西方笔下的东亚漫画。一个丑小孩被拿着武士刀的日本蝴蝶蜂叮得四处乱跑。英国人还附上一首歪诗,意为长得其丑无比的黄柠檬脸小童不自量力惹火了来自日本的蝴蝶蜂(杂种的意思),结果被叮得满地找牙,图中中国人被画成留着猪尾巴的猪头。

孔子和他的学说到底是什么样的?

春秋战国时代孔子的学说就是一个不被统治者认可的学说;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突然变成了“指导思想”,有趣的是孔子的话到底什么意思孔子说了不算,要经过董仲舒的解读和汉武帝的认可才算;

到了宋朝孔子的学说变得更加死板了,孔子思想的代言人又变成了朱熹;

到了几十年前的一个时期,孔子又变成了“孔老二”,他的思想又开始要批倒批臭了。

近些年呢?世界各地都在轰轰烈烈地开办孔子学院,祭孔大典也恢复了……

孔子和他的学说究竟怎么评价?这个问题的答案几千年来变来变去,这里面孔子有过任何改变吗?他都不存在了他能改变什么呢,改变的只是人们对他的看法。

过去发生的事情虽然不会改变,但是人们对它的认识却随着时代一直在更新,所以几千年前的“陈芝麻烂谷子”还有一大批学者在研究,所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所以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史学”。

时代在变,我们对历史看法也应该与时俱进。

(图)法国画报记录晚清,中国事件,受中国正规军保护的外国人

去年是全球“黑天鹅事件”频发的一年,从英国脱欧到特朗普当选,反全球化浪潮来袭,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特朗普上任之立即宣布退出TPP,转向贸易保护主义,张口闭口就要加关税,不仅要对中国展开贸易战,还扬言如果德国、日本不在美国设厂也要加关税。

达沃斯论坛以后世界媒体都在讨论中国会不会成为世界自由贸易新的旗手。

今天中国已经扛起了维护世界自由贸易,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旗。

反观历史,近代以来我们中国人最恨的就是自由贸易,发展到今天却扛起了维护世界自由贸易的大旗,这种变化是不是很有趣呢?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他们的目的就是自由贸易。然而使团登陆之后即被当来为乾隆祝寿的,插上了“英吉利贡使”的旗子。天朝根本无法理解“自由贸易”,因为在朝贡体系下没有什么“进口”、“出口”的概念,只有“进贡”和“回赐”。

尽管当时大英已是“日不落帝国”,但在天朝的眼里也还是蛮夷,相比之下我们更在乎这些蛮夷是否行三跪九叩大礼,对于贸易的回复仅是:“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西方与中国自由贸易的第一次努力以失败告终。

(图)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又称马戛尔尼来华,指的是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政府想通过与清王朝最高当局谈判,开拓中国市场。同时搜集情报于是派乔治·马戛尔尼等人访问中国的事件。马戛尔尼使团是到达中国的第一个英国外交使团,是清英之间最重要的一次早期交往,是清英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

说起近代史我们最介意的就是“不平等”,我们谴责西方强加的所有不平等非自愿的东西。

但看起来张口闭口的“外夷”似乎也是一种不平等,正如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说的那样:“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英国人更喜欢叫它“通商战争”,他们认为这是为了“自由贸易”的原则而战。这当然是一种强盗逻辑,但也还有一定的合理性。虽然有个别英国商人在贩卖鸦片,但并不是英国政府在卖鸦片,而最后英国国内能够通过对华作战的提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清停了英国的所有贸易。

中学时代的某一天老师给我们定了个规矩,“以后任何人上课期间不许请假上厕所”,原因是个别同学借请假上厕所逃课。个别同学借着请假上厕所逃课,能证明所有请假上厕所的人都是要逃课吗?逻辑上肯定是错的,但对老师来说很方便,她懒得去甄别,所以干脆谁都不许去。

不能否认在天朝这种官僚式管理逻辑是长存不灭的,天朝的政策常常不考虑被管理者是否方便,只考虑管理者执行起来方不方便。

在这种天朝官僚思维模式下,既然有个别英国商人走私鸦片,拒不上交,那干脆所有英国人通通滚蛋。

中国人对《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几乎都能倒背如流——“割地赔款,五口通商……”。从那时候起中国人最恨贸易,谁要来跟我们贸易谁就是侵略者,开设通商口岸就是侵略者最重要的罪证之一。

今天反观鸦片战争后开的这五个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放到今天的城市排名里都在一个什么位置呢?事实证明当年开的口岸似乎是今天最景气的地方。

(图)《南京条约》(Treaty of NanJing)又称《江宁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趁火打劫,相继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通商对当时的中国究竟有没有好处?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只能征收全世界最低的关税。即便这样通过海关所得的财政收入还是多的惊人,如果没有这些收入同光中兴根本无从谈起。

但不管实际效果如何,当时人从感情上就特别憎恨西方强迫我们贸易,此后我们最高的奋斗目标就是赶走所有洋人,并最终实现了民族的解放。

其实很大程度上我们痛恨的并不是贸易而是强迫,但因为贸易是强迫的所以怨恨也就转向了贸易。

1979年的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个圈,在这个圈里外商又可以同中国自由贸易了。

到了2001年,所有中国人茶余饭后都在聊着WTO世界贸易组织,他们恨美国恨得牙痒痒的,原因是美国千方百计阻挠我们加入世贸组织,不许我们跟世界自由贸易。

前些年中国开辟了上海自由贸易区。一年多以前几乎所有中国人都痛恨奥巴马政府刻意将中国排斥在TPP之外。

一百多年前我们恨西方人,原因是他们强迫我们贸易。一百多年后我们恨西方人,原因是他们不许我们贸易。

到了今天就更有趣了,西方不但不再强迫我们贸易,反而最怕中国人去和他们贸易,不断对我们“反倾销”。

过去我们最恨外国人来办工厂。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从此外国人可以在华投资办厂,从对华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各地方政府都很喜欢一个词叫做“招商引资”。毫无疑问,外资对中国近些年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到今天我们已经不再恨外国人来华设厂了,这能帮我们带来就业,拉动GDP,增加税收。

现在反倒是西方的民众最恨在华投资设厂的商人,美国人认为美国的失业问题就是因为工厂都搬去中国了,所以特朗普说他能把工作机会带回美国,选民就愿意给他投票。

过去中国人最烦国际法,义和团攻击外国大使馆明明就是违反国际法,但是我们不管,我们认为那就是爱国。

今天如果你经常听新闻就会发现,今天的中国最擅长运用国际法。

……

(图)《马关条约》是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马关(今山口县下关市)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马关条约》的签署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束。《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该条约适应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随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这一系列180度的转变都因为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过去那个中国了,今天的中国更加强大也应该更加自信。

一百多年前我们被迫接受了西方人制定的游戏规则,到今天却比他们玩的还娴熟。

时代在变是否我们的思维也应该在变呢?

希望在以后的文章里能够有机会跟大家逐一探讨这些有趣的话题。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 文:林雪松

  • 发表于 2017-04-07 00:00
  • 阅读 ( 741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