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随身必备物件:牙签、梳子、挖耳勺?

古代人的日常最离不开什么?从考古发现来看,他们最喜欢带的三洋东西,原来是牙签、挖耳勺、梳子……

▲迄今发现最早的牙签(河南洛阳M2717墓出土)。

▲明代金牙签、金耳挖勺等,俗称“金三样”(江苏南京明沐睿墓出土)。

▲迄今发现最早的耳挖勺(玉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挖耳罗汉(山西介休明代大罗宫众妙堂塑像)。

▲汉代木梳篦(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脑后插木梳的女俑(陕西咸阳十六国墓出土)。

▲南方发现最古老的象牙梳子(马家浜文化遗址出土)。

最早的牙签出土于距今2800年前的东周墓

《礼记》:“毋絮羹,毋刺齿。”

齿签也称“剔齿签”,即现代常说的“牙签”——用来挑剔牙齿间残留物的小用具。剔牙,是古今皆存在的生活现象。据周燮均、颜《安阳辉县殷代人牙的研究报告(续)》披露,距今三千年前的殷代人已有剔牙的习惯。

在对殷代92个个体存留牙齿观察后发现,其中有两个个体中的3颗牙齿上,有类似剔牙的痕迹。考古专家认为,这些痕迹“不同于浸蚀症状,除了剔牙痕迹外,似无更好的解释”。

如果属实,这应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中国古人剔牙实证,但是否使用了专门的牙签仍无法证实。现存最早的牙签发现于1954年,当年对河南洛阳中州路(西工段)遗址发掘时,从编号为M2717号东周墓中出土了8根骨签,经分析确认为牙签。据《中国田野考古报告集·洛阳中州路(西工段)》描述,这8根牙签最长的6.9厘米,最短的5.8厘米,出土时混杂在骨叉中,包裹于织物包内,放在铜容器上面。考古报告认为,这些骨签或是“一种食具”。但这种结论与其牙签属性并不矛盾,牙签的功能原本就与筷子一样,可以用来戳取食物,用之取食时的骨签就是一种食具,用之剔齿则为牙签。

使用牙签,可以说是人类饮食文明的一大进步,比直接用手去抠不仅文明而且卫生。古人对如何剔牙是有讲究的,《礼记·曲礼上》中提出:“毋絮羹,毋刺齿”。这里的“刺齿”就是剔牙,意思是吃饭时不要往汤里放调味品,不要当众剔牙。这与现代就餐文明要求完全一致。

牙签对老人来说尤其重要,老人牙齿松动,出现缝隙,吃肉时容易塞牙,很需要用牙签剔除。所以,元赵孟頫《老态》诗称:“扶衰每籍过眉杖,食肉先寻剔齿签。”

汉魏时用牙签剔牙已十分普遍,东汉末名人曹操就喜欢剔牙。据《陆士龙集·与兄平原书》,西晋人陆士龙在邺城时,曾看到曹操的生前遗物,除了床、席、被子、帽子、扇子等用品外,还有“牙齿纤(签)”,并将所见写信告诉了哥哥陆机。后来他还从“曹公器物”中,“取其剔齿纤一个,今送以见兄”。

牙签除了“剔齿纤”外,还有剔牙杖、挑牙、牙杖、柳杖、杨枝、嚼杨枝等多种叫法,但明清以前古人似乎不称“牙签”,古代牙签应是一种类似于书签的“签牌”,并不用来剔牙。在这些叫法中,魏晋以后出现的“嚼杨枝”叫得最多,日本至今仍称牙签为“小杨枝”。

嚼杨枝乃佛家叫法。东晋法显的《法显传》有这样的说法:“南门道东佛本在此嚼杨枝已刺土中,即生长七尺,不增不减。”剔过牙后,将杨枝做的牙签插入土中,竟然能生长,显然是佛门传奇。

佛门有规矩,把口腔弄干净后才能念经,否则有亵渎佛祖之嫌。据《隋书·真腊传》,真腊国(今柬埔寨境内)僧人,“每旦澡洗,以杨枝净齿,读诵经咒;又澡洒乃食,食罢还用杨枝净齿,又读经咒。”

古代牙签有骨制、木制、金属等质地,但都不是一次性消费品,似与筷、叉一样,可重复使用,故古代牙签做得非常精致。1979年,在江西境内发现的三国东吴高荣墓中曾出土一只精美的金牙签,还是两用的,另一端是刷子。(@我是三甲第四名)

  • 发表于 2017-03-23 00:00
  • 阅读 ( 990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