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爱鼻日,我们来聊聊空鼻症

每年四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国际爱鼻日。说到鼻部疾病,就不能不提因为医疗纠纷而逐渐走入大众视野的空鼻症。

(空鼻症患者群;图片来源:news.qq.com)

空鼻症的痛苦

2013年的温岭杀医案,让空鼻症第一次为大众所知。其实早在此之前,空鼻症就和医疗就跟密不可分了。有学者统计,2012年全国共发生恶性伤医案件1 1 起,死伤35人。其中,发生在耳鼻喉科的就有3起,造成7名医护人员死伤。[1]

(温岭杀医案,;图片来源:xinhuanet.com)

不少患者,提起空鼻症,都是声泪俱下。“头痛难忍”、“呼吸像刀子割一样疼”等等。

总的来说,空鼻症的临床表现,可以分为两部分。首先,是标志性的、矛盾性的鼻阻塞。患者主诉鼻塞,但是临床检查却显示,其鼻腔宽大、通畅,不存在通气障碍。其次,嗅觉减退乃至消失、出现呼吸相关性疼痛,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精神性症状,如注意力难以集中、疲劳、易激怒、焦虑、抑郁等。[2]

空鼻症的病因

那么,空鼻症是怎么产生的呢?

鼻子最基础的功能,一是嗅觉,二是通气。人的鼻由外鼻、鼻腔和鼻窦组成。鼻腔内,又有毛发和黏膜。黏膜分为两种,一种分布在鼻腔顶中部、外侧壁上部等位置,富含大量的嗅细胞,可以产生并维持嗅觉;另一种则分布更加广泛,覆盖鼻内大部分区域,尤其是下鼻甲,形成气道,通过分泌粘液,湿润、清洁进入肺部的空气。

(鼻的解剖,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些患者,下鼻甲因为种种原因增生、肥大,产生通气困难、呼吸不畅。传统上,如果药物治疗无效的话,医生就会考虑手术治疗,将下鼻甲切去一部分或者完全切除,恢复鼻的通气功能。切去下鼻甲,不可避免地会除去一部分黏膜。

(下鼻甲切除术,图片来源:wiki8.com)

通常来说,移除这部分黏膜并不会造成不良后果。不过,意外总是存在。有的患者在术后,因为黏膜缺损,失去了湿润、清洁空气的能力,鼻腔产生严重干燥感;时间长了,鼻腔内部会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如静脉炎症、血管萎缩等,这些病理改变,又进一步加重黏膜萎缩,引起黏膜不可逆性损伤,上皮鳞状化生,甚至神经细胞纤维变性等。

(上,正常鼻腔黏膜;下,鼻腔黏膜萎缩;图片来源:wikipedia.org)

1994年,有学者第一次提出,用空鼻症(又称空鼻综合征Empty Nose Syndrome,ENS),描述这类疾病。[2]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空鼻症和手术的关系,十分密切。

真假空鼻症

然而,奇怪的地方在于:多数患者在下鼻甲切除术后,并没有出现这种疾病;近年来,下鼻甲切除术已经逐渐被临床医生抛弃,改为符合微创原则的下鼻甲黏膜下低温等离子消融术等,这类手术不仅能改善鼻阻塞,也能很好地保留和改善鼻黏膜功能,[3]但有些患者反而出现了空鼻症。

还有些空鼻症患者,虽然也出现了空鼻症的典型症状,但是在检查中,找不到明显的病理改变。下鼻甲完整、黏膜表面光滑、鼻中隔没有偏曲,CT等也未见异常。[4]

对此,有学者认为,空鼻症的概念,并不够准确,应该对其进行更详细的区分。将有病理实据的,称之为空鼻症;将没有病理改变的,称之为类空鼻综合征。

类空鼻综合征和手术关系不大,主要跟患者的精神状态有关。抑郁、焦虑等精神性疾病,都有可能出现躯体性症状,如头痛、鼻塞、嗅觉减退等。如果患者恰好接触过相关报道,却没有对空鼻症的全面认识,就有可能“自我诊断”,觉得自己得了空鼻症,反复要求医生进行治疗,甚至和医生产生矛盾。

治疗和应对

空鼻症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病理检查。患者有没有进行过鼻腔手术?有的话,鼻内镜、CT、MRI检查有没有异常,如鼻甲萎缩、鼻骨萎缩,鼻黏膜干燥、坏死,分泌物异常等?倘若鼻内存在这些病理改变,又具备空鼻症的典型症状,便可以确诊。

在治疗方面,既可以用物理手段,提高空气湿度,改善鼻腔的干燥,也可以用药物冲洗鼻腔,清洁鼻腔、改善炎症、保持鼻腔湿润感,[2]还可以通过手术,进行鼻甲重建,恢复鼻粘膜的结构和功能。[5]

总的来说,空鼻症是一种十分年轻的疾病,对于其病因、机制都还有很多争议。这里也提醒广大读者,既要对医生有着充分的信任,出现生理或心理异常后及时寻求帮助,又要意识到医生的局限性。毕竟,医学进步是需要时间的。

------------------------------------

参考文献

[1] 李娜, 彭云鹏, 支国成等. 以空鼻综合征为例分析医患冲突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5, 28(2): 206–207.

[2] 董频, 黄若飞. 鼻腔疾病与精神异常的联系-“空鼻症” 与 “类空鼻综合征”[J]. 中国医学文摘: 耳鼻咽喉科学, 2014(1): 19–21.

[3] 赵宇. “空鼻症” 的认识和思考[J]. 中国医学文摘: 耳鼻咽喉科学, 2014(4): 227–228.

[4] 颜永毅. 鼻腔鼻窦术后的精神异常 (附 3 例报告)[J]. 中国医学文摘: 耳鼻咽喉科学, 2014(2): 97–98.

[5] KUAN E C, SUH J D, WANG M B. Empty nose syndrome[J]. Current allergy and asthma reports, 2015, 15(1): 1–5.

本文为蝌蚪五线谱原创,版权归蝌蚪五线谱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申请转载授权或合作请发送邮件至editor@kedo.gov.cn。

  • 发表于 2017-04-07 00:00
  • 阅读 ( 746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