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来你可能不信,牡丹最初是靠才华吃饭的……

出品:科学大院(ID:kexuedayuan)

作者:李敬涛(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中国科普博览

又到了每年牡丹花开时节,“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的一首《赏牡丹》十足道出了人们对牡丹的喜爱。

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花卉植物,牡丹被誉为“百花之王”,在唐、明、清三朝曾被当做“国花”,在历史上很早便融入了我国人民的生活。然而开始的开始,它却并不是作为观赏花卉而存在的,而是靠才华——产出丹皮“吃饭”。

牡丹

集食、药用价值于一身

牡丹药用可追溯到秦汉,当时被列为上品,是名贵的药材,秦汉时的医书《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关于牡丹的记载。此后的《华佗神医秘方》和《本草纲目》等医书中,均详细地记载了牡丹的药用价值。

《神农本草经》及神农氏

牡丹的根皮为中药丹皮,其主要药用成分是丹皮酚。

牡丹的药理用途十分广泛。

丹皮

据统计,我国有1300多个药方涉及到丹皮,它是诸如“六味地黄丸”等著名中成药的主要原料。

另外随着丹皮消炎、抗过敏、抗病毒、提高免疫力、祛斑美白等药效的不断发现,其应用范围正不断向化妆品、保健品等领域延伸。

当然,对于吃货来说,牡丹的食用方法更加重要。

早在五代时期,在《复斋漫录》中就记载了牡丹花的食用方法。

明清以后,牡丹食用品的种类日益增多,应用牡丹花制作的糕点、花酒、菜肴和茶的方法逐渐完善起来。

牡丹饼

到了现代,经过有关科研机构、医学专家、烹调专家的精心研制,选用牡丹的根、茎、叶、花为原料,经上浆、烹炸、浇汁等工序,烧制成了“牡丹菜”系列,进一步将牡丹的食用功能发扬光大。

既然牡丹是以药用起家,那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老祖宗发现了它的美呢?

国花之起源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竟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

——皮日休《牡丹》

牡丹是芍药科芍药属植物(明白为啥牡丹、芍药长得如此相似了吧),人们一直以群花之中牡丹为最,故又冠之以“花王”的称谓。

秦汉之时,作为药用的它,木芍药和牡丹两个名字几乎同时出现,其中木芍药之名大约延续到唐代,在此以后,牡丹的名字最终被确定下来,并延续至今。

而牡丹作为观赏栽培则始于东晋,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隋代牡丹栽培的数量和范围开始扩大,古籍《海山记》载:“隋帝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境内所有鸟兽草木驿至京师(洛阳)……易州进二十箱牡丹”。

以进入皇家宫苑为标志,牡丹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并为牡丹的迅速发展与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晋·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牡丹

唐代牡丹的兴盛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周敦颐《爱莲说》

唐朝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牡丹在国都长安逐渐兴盛起来,到唐朝中上叶,长安牡丹的发展已有相当规模,形成历史上第一个高潮。

唐人崇尚牡丹达到“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的程度,除宫廷御苑栽植牡丹外,道观寺庙,富豪宅院以及民间皆遍植牡丹。

此时不仅牡丹花色品种多了,而且还出现了“双头牡丹”、“重台牡丹”和“千叶牡丹”等奇异而又珍稀的品种。

诗人李白曾作诗云“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沈香亭北倚阑干。”生动地勾勒出唐时宫廷赏牡丹的情景,牡丹也自此留下“倾国”之名。

唐?周昉《簪花仕女图》中头饰牡丹的贵妇

唐代自武则天始,至唐玄宗天宝年间是牡丹发展的鼎盛时期,这同时也是中国牡丹发展的黄金时代。

这里还有一段武则天与牡丹的典故广为流传。

传说一日武则天雪后赏梅花,趁酒兴作诗“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她自持贵为天子,世间万物皆应顺从,百花也不能例外,不管季节如何,须与梅花一道开放,以供其观赏。

众花仙子不敢违旨,于是违背时令,果然于次日开放,唯独牡丹仙子不愿曲意奉承。武则天大怒,将苑中牡丹焚烧大半,其余尽贬至洛阳。

据说从此牡丹待到秋末便枝叶焦枯如火焚状,似乎仍在向世人诉说着武则天的骄狂。

传说毕竟是传说,仅供作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事实上武则天是有功于牡丹的,她十分喜欢牡丹,她的家乡文水县就盛产牡丹。

她在登基后,发现宫苑内牡丹很少,就命人把家乡的牡丹移到御苑中,由于有皇帝做表率,于是王公贵族及平民百姓们也争相效仿,牡丹自此繁盛起来。

宋、元牡丹不一般

“南北梅枝噤雪寒,玉梨皴雨泪阑干。一年春色摧残尽,更觅姚黄魏紫看。”

——范成大《再赋简养正》

北宋是中国牡丹发展的又一个辉煌时期,此时牡丹栽培中心由长安移至洛阳。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他的《洛阳牡丹记》中写道:“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遨游”。

这段时期出现了千叶黄花的“姚黄”和千叶肉红花的“魏紫”等十分珍贵的品种。

“姚黄”牡丹

在洛阳牡丹鼎盛之时,成都、陈州(今河南淮阳)牡丹也相继兴盛起来。

徽宗年间,张邦基著的《陈州牡丹记》中记述了陈州牡丹的盛况:“洛阳牡丹之品见于花谱,然未若陈州之盛且多也,园户植花如黍粟,动以顷记”。

南宋时,牡丹栽培中心南移,四川天彭(今彭州市)、浙江杭州等地成为栽植中心,陆游在他的《天彭牡丹谱》中记述道:“牡丹在中州,洛阳为第一;在蜀,天彭为第一”,于是天彭遂有“小西京”(洛阳也曾被称为西京)之称。

元代,由于社会变化,牡丹栽培处于低谷,直到明朝建立后才有改观。

元?王渊《牡丹图》

明、清牡丹再发展

“春风料峭几枝斜,浓艳依然带露华。牧佐旧为芸阁吏,曹南今有洛阳花。”

——陈庭敬《自曹州以牡丹见遗赋答》

明代是牡丹栽植的繁荣时期,栽培中心转移到亳州、曹州等地,明?薛凤翔在他撰写的《亳州牡丹史》中记述了150多个牡丹品种的形状和颜色,并总结栽培管理经验,写了《牡丹八书》,从种、栽、分、接、浇、养、医、忌八个方面进行了科学的论述。

在黄河中下游牡丹栽培盛行的同时,甘肃临夏、临洮、兰州一带牡丹栽培也发展迅速,并形成了当地特有的紫斑牡丹品种群。

紫斑牡丹

明末清初,牡丹发展受到影响,到清康熙年间又逐渐恢复,从康熙到咸丰的200年间,又是牡丹栽培的一个昌盛时期,广东东昌县曾报道过一棵清乾隆年间从洛阳移来的牡丹,时隔200多年,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仍能开放。

清?恽寿平《牡丹图》

今日的牡丹之美

品种繁多的牡丹

在牡丹一千多年的栽培史中,人们培育了数以千计的牡丹品种。

除按花色、花型分类外,人们也常根据花期的早晚、植株的高矮、当年生枝条成长量、香味浓淡、用途等进行分类。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范围内又形成了牡丹发展的高潮,无论品种数量、类型还是规模都是以往历朝历代无法比拟的。

这段时期牡丹与科技紧密结合,并且在规模化、产业化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山东菏泽为例,其牡丹栽培面积已达8万余亩,品种1000多个,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牡丹栽培、观赏和科研中心。

赵粉牡丹

近年来,人们又发现不同地区栽培牡丹不仅形态上有一定差异,而且生态习性上也有本质的差别,据此又把牡丹划分了不同的栽培类群(品种群),这种分类对引种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我国作为世界牡丹的发源地,拥有所有8个野生种和1000多个栽培品种,遍及除海南省外的所有地区。

牡丹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吉祥文化、喜庆文化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内容,而牡丹繁荣兴旺、富贵吉祥的文化内涵恰恰与此相吻合,因此受到人们的喜爱,并涌现出许多以牡丹为题材的诗词文赋、书法绘画以及其它艺术品。

剪纸艺术中的牡丹

据不完全统计,历代牡丹诗词约有10000余首,与牡丹有关的小说、戏剧、影视、故事传说更是不胜枚举。

此外,牡丹的形象也以各种形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被广泛运用于建筑装饰、衣物服饰、生活用品、流通货币、窗花剪纸……

石刻中的牡丹

可以说,牡丹被融入到了我国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个五一小长假,和家人一起去看这牡丹的美丽吧!

  • 发表于 2017-04-28 00:00
  • 阅读 ( 759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