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受害者为何不离开?|10个问答深入了解“家暴”及其对策

小友说:我们能看到受暴者身上一片一片的淤青,以此去猜想施暴者狰狞的面孔和肆意的虐打;我们看不见受暴者受限制的人生自由,于是无法想象 ta 遭受的“冷暴力”。家庭暴力,是家丑,但必须外扬,以及逃离,让“刘洲成”们无法再下毒手。

从李阳家暴案开始,家暴热点每隔一段事件总会回到我们的视野中,这次的案主是那个平时众人毫无印象,一出现就颠覆大家认知的刘洲成。深八君前天还用了极具反讽效果的标题描述这次的家暴事件:《别看我很娘,把打老婆打到流产时超MAN!》。家暴男令人发指,但社会舆论压力却压制不住这种行为,家暴新闻层出不穷,在新的《反家暴法》下我们要如何识别家暴,帮助受害者呢?友心人的小伙伴征集并回答了以下 10 个很实用的问题。

PS:我们相信语言是有力量的,在选用幸存者、受暴者还是受害者中的哪一个称呼这一点上存在不同看法,最后选择了“受害者”一词便于大家理解;但“受暴者”更加凸显了家暴行为中的暴力,提醒大家对暴力零容忍的态度;而“幸存者”则强调在遭遇了如此不幸经历后还依然生存着的情况,赋予幸存者力量。

1. 只有“打”算家暴吗?还有其他什么行为吗?

根据 2016 年 3 月 1 日通过的反家暴法中的第一章第二条定义:

“本法所称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家庭暴力不仅仅指身体暴力,还包括:精神暴力、性暴力、经济控制。

家庭暴力也不局限在夫妻、子女等家庭成员之间,共同生活的人之间实施的暴力,也叫家庭暴力。

身体暴力

身体暴力是最常见的暴力,包括所有施暴者对受暴者身体各个部位的各种攻击行为,例如殴打、捆绑、推搡、打耳光、抓头发、脚踢、用凶器攻击等等。施暴者通过各种各样的肢体暴力使受暴者产生恐惧,家暴不一定是暴力攻击,但暴力攻击一定是家暴。

精神暴力

施暴者通过使用语言侮辱、谩骂、威胁、恐吓、贬损、指责受暴者。施暴者侮辱、谩骂受暴者,使受害者产生自我贬损等反应;威胁和恐吓使受害者不敢离开施暴者,时常涉及孩子、财产、家人、隐私安全等各方面;精神暴力还包括“冷暴力”(长期不理睬对方)、不肯离婚、限制受害者工作、行动或与外界联系,甚至干扰其睡眠饮食等。

在经受精神暴力的受害者有时候并不知道自己在遭受虐待,作家兼艺术家希拉?凯勒用推特标签#也许他没有打你#公开分享了她和她周围的女人遭受精神虐待的经历。

例如:

#他也许没有打你 但是他把你和其他女人作比较,挑剔你的身材并且不断告诉你,你为他做的不够多#

#他也许没有打你 但是他让你相信你自己太烂 根本没有别人想要你#

#他也许没有打你 但是他孤立你 破坏你所有的情感联结 这样他就可以成为你的全部#

施暴者还可能通过自杀、自残等方式威胁受害者,逼其就范。通过实施心理和情感上的伤害引起受害者精神上的痛苦。

在我国的《反家暴法》中有关于精神暴力的规定,但举证确十分困难,目前的意义更多可能在于唤醒正在遭遇精神暴力的受害者,主动采取措施,早日远离暴力。

性暴力

施暴者强迫受害者与自己或者他人发生性关系,以受暴者感到屈辱、恐惧、抵触的方式进行(婚内/亲密关系内也会发生强奸事件,任何违背妇女主观意志强行以胁迫、殴打等手段强行与之发生性关系的都属于强奸)。

性暴力还包括残害受暴者的性器官/性别部位,例如攻击受暴者胸部、阴部等。另外,停止或敷衍性行为等隐性性暴力行为也被考虑为性暴力。

经济控制

施暴者限制或控制受害者的财产决定权和使用权,包括限制或控制受害者用钱的时间、方式、数量、限制受害者对物品、住房等的使用。受害者失去了对金钱的控制权之后,往往感到自卑,又不得不开口向对方要钱时,还可能会产生屈辱感。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又会阻碍受害者离开家的想法,陷入被控制却无法离开的循环。

《欢乐颂》里小包总的同学估计也“被家暴”了

2. 被家暴的都是女性吗?

家暴受害群体还包括老人、儿童、女性(常见群体)以及男性。

在全国 2.7 亿个家庭中,25% 的女性在婚姻中遭受家暴。妇女自杀原因中,60% 是因为家庭暴力。妇女他杀原因中,家暴致死率占 40% 以上。(数据来源:长沙市妇女联合会)

家庭成员对老人和儿童的暴力经常会被人们忽视,认为打小孩很正常。而女性对男性的暴力更难发现,男性受害者通常因为颜面问题而选择默默忍受,即使说出来也不一定有人相信。

家暴不仅发生在家庭中,也发生在亲密关系中。除了发生在一男一女的异性亲密关系中,也发生在性少数的亲密关系中。家暴是一个普遍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在不同国家、不同种族/民族、不同阶级/阶层、不同信仰、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的人群中都广泛存在家庭暴力。

3. 家庭暴力只发生在家庭中吗?

不。《反家暴法》的附则第三十七条中规定,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之间实施的暴力行为,参照本法规定执行。

也就是说,发生在同居情侣之间的暴力行为也受到《反家暴法》的约束。这个定义扩大了《反家暴法》的保护范围,目前无法登记结婚的性少数群体也可依此条例上诉。

4. 同性恋之间会发生家暴行为吗?

虽然众人喜欢说同性恋纯爱画风,但是家暴在同性伴侣间也是确确实实存在的。而且性少数群体还面临特殊的情况,例如:

① 由于性少数目前面临的社会状况,受害者可能很难保护隐私,也更难离开。

② 施暴者可能威胁对方,要向对方的父母、同事、房东等替 TA “出柜”(即公开其性少数身份)。

③ 性少数群体本身已经作为一个备受污名的群体,群体本身会考虑是否要说出这些“不好的”事情,因为这可能会让大众对性少数群体产生更糟糕的印象。

④ 警察、医院、司法体系的工作人员无法理解同性恋关系、无法理解女性也会是施暴者,男性也会是受害者,使得受害者无法得到救助。

5. 为什么家暴者家暴完会“诚恳”认错?是精神症状控制了 ta 的行为吗?

不一定。在这里分享一个叫做家庭暴力的循环(Cycle of Domestic Violence)的理论。家暴存在一个周期,往往在发生了第 1 次之后还有第 2 次、第 3 次…… 第 N 次同样的循环:

不安累积(Tensions Building):两人一开始可能有细小的冲突,受害者开始感到不安、焦虑和害怕,觉得自己需要讨好施暴者。

暴力事件(Incident):后来暴力发生,包括情绪或者身体上的虐待,发怒、指责、恐吓等等。

后悔道歉(Reconciliation):暴力发生之后施暴者往往会进行道歉,找借口,例如:“我都是因为太在乎你了,太害怕你离开了,才忍不住打了你”,甚至是责怪受害者,“如果不是你打烂了那个碗,我也不会一下子控制不住”,然后为自己辩解,说自己其实并没有那么坏,动手只是个意外。

“蜜月期”(Calm):再之后,施暴者会表现得特别温柔,制造很多浪漫的假象,讨好受害者,“原谅我好不好?我保证不会再打你了”,两人的关系好像又回到了热恋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受害者往往又会心软,帮对方找借口,觉得“这个男/女人还是爱我的,是因为太爱我了才一下子没控制住,以后不会再发生类似的事情了”。

无论什么时候,受害者一定要明白,暴力永远是不对的,面对暴力必须零容忍,无论对方怎么找借口,怎么解释,怎么巧言令色,怎样狡猾。

所以,并不一定是精神症状控制了他,症状可能只是借口。再说了,真的有病,应该去治疗,而不是反复任其“失控”,不是么?

6. 是因为受暴者做错了什么才被打吗?

“被打肯定是因为她自己也有错。”

“被强奸肯定是她穿的太暴露了。”

这类言论都是在指责受害者。

在强权的逻辑里,做错活该被打,似乎是很合理的。没有被看到的是,同一个问题发生时,其实可以有很多种解决办法,沟通、隔离、甚至逃避都可以尝试,但暴力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是施暴者的发泄。

没有任何人有暴力对待他人的权力,在家庭/亲密关系中也不可容忍。

7. 为什么家暴的受害者们不选择离开所在的家庭?

“不是没想过走啊,那你说我去哪?去另一个城市吗?不可能离开这个地方啊,我还有小孩……没有人帮我,我很怕,很怕,但是我现在没有别的办法。”

“他把我的钱包、身份证都藏起来了,还威胁我走了就自杀/杀了我。我真的好怕,但爸妈都觉得那个疯子很好,我回家又被送回来,还会劝我不要离婚,说‘我们那里不可以有离婚这么丢脸的事情,如果你离婚,别人会怎么看我们?’”

“我后来才发现,当时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正在被家暴,知道的时候又不一定走得了。”

“只是想着再原谅 一次,可谁知道总是有下一次? ”

我们在看家暴相关的报道,或者电影电视剧的时候,总是难受又愤怒,隔几分钟可能就想说一次:都被打成这样了,还不走?啊,崩溃。但是身处在家暴环境中的受害者面临的并不只是“走,与不走”这么简单的抉择,还关乎受害者是否得到足够的支持和信心,周围有没有可以求助的人。

当“家丑”外扬之后,TA 需要面对大家会对她另眼相看,污名可能会影响她的职业或人际关系,想要维权时需要承担多大的成本等等,一系列实际且疼痛的问题。

与其追问“为什么你不选择离开所在的家庭?”,不如问“你还有什么顾虑,有没有可以支持的地方?”

安抚关心 TA ,帮 TA 梳理事件的经过,理清接下来的思路,提供陪伴和情绪上的支持,帮 TA 报警或者提供暂时的庇护,都是非常重要的。

8. 怎么判断自己的另一半未来是否有可能家暴?

(以下概括来自群众的智慧,并不代表一定正确)

大男子主义者被视为风险较高的群体,他们可能有各种“双标”的行为,比如自己呼朋唤友却不允许配偶和异性朋友交往;他们可能无法接受妻子的收入比自己高,而引发家庭暴力;他们可能觉得妻子就是自己的财产,想怎么样对待就怎么样对待,打骂是可以的;他们可能结婚只是为了生小孩,把女性当作生育工具,在孩子出生断奶之后就上演家暴、抢小孩、人间蒸发的戏码;他们可能打心底不明白到底什么是尊重女性、两性平等,而做出种种让人发指的行为。另外,酗酒者也被认为是更有可能做出家暴行为的群体。

9. 如果自己或者身边朋友被家暴,可以怎样求助?

及时报警,拨打110报警,公安机关应及时处理,制止家暴,并按规定调查取证,协助受害者就医、鉴定伤情。

向当地妇联求助,妇联应给予帮助、处理。

向当地的社会组织(如社工机构)寻求帮助,可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咨询、法律援助、家庭关系指导等服务。

向专门提供反家暴服务的社会组织求助,如源众性别发展中心反暴力热线 010-89941101 等。

收集证据向法院起诉。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保护令是禁止施暴人继续施以暴力的有效措施,若施暴人违反人身安全保护令,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人民法院应当给予训诫,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十五日以下拘留。

⑥ 如果朋友/自己在经历家暴后出现严重的 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请(带 TA )前往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症状如下:

反复的、非自愿的进入痛苦的回忆中,反复做和创伤相关的梦;

回避和创伤事件相关的外部提示,也回避相关的痛苦记忆、思想和感觉;

警觉性增高,给人过度紧张的感觉,易激惹,注意力出现问题,出现睡眠障碍;

对自己他人和世界有放大的负性预期、负性信念,持续的负性情绪,也显得对很多活动没有兴趣

10. 了解更多与家暴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一些收集资料过程中了解到的资源:

影视剧:《大小谎言》、《房间》、《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国反家暴纪实》

TED talk:《Why Domestic Violence Victims Don't Leave(为什么家暴受害者没有离开)》

微博:@橙雨伞公益、@反家暴公益科普小组、@源众反暴力热线

书籍:《和家暴创伤说“再见”:原生家庭中承受暴力者团体辅导方案》、《拒绝家庭暴力 创建和谐家庭》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冯远征和梅婷出色的演绎给很多人留下了童年阴影,但要知道,我们能靠时间淡化的阴影,却是有的人每天真实面临的恐惧和危险。愿正在经历这些的人可以早日从台词中领悟:

“不是任何障碍我们都能克服的。”

“忍让和迁就是不能感化一个心理扭曲的人的。迁就只能使暴力不断升级,让暴力成为一种习惯。”

“远离暴力,这是你唯一的选择!”

- end -

参考资料: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 中国. (2016).《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

同语. 彩虹暴力终结所. (2017).《反家暴手册——性与性别暴力》

长沙妇女联合会 宣. (2017).反对家庭暴力宣传

本文由友心人出品,转载前请联系邮箱media@yoxinli.com

  • 发表于 2017-05-19 00:00
  • 阅读 ( 841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