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是如何做消防工作的?

北京故宫全景

从“镇火符“到各种灭火器械,古时故宫中人们如何对抗“火神”?

雷击是火灾最主要的起因

紫禁城始建于公元1406(明永乐十四年)。那一年,明成祖颁诏迁都北京,下令仿照南京皇宫营建北京宫殿。设计者是蒯祥(1397年—1481年,字廷瑞,苏州人)。

初建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用30万民工,共建了14年,传说有房屋9999间半(1972年古建筑专家按照通行的“四柱一间”标准对故宫的房间进行了全面统计,其结果是有宫殿、楼堂980余座,房屋8707间)。

1420年(永乐十八年),北京宫殿竣工。然而,次年即因雷击发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毁。事实上,在各类火灾中,雷击引发者占了半数以上。时人称其为“天火”。

北京的雷电天气,通常始于惊蛰,终于秋末。因此,雷击火灾多发在公历六月至八月间。此间,雷电易击中木质房屋而酿成大火。

在现代社会,可以用避雷针防止雷击,但数百年前的古人的房屋通常是没有这种设备的,因此“天火”的屡屡发生几乎无可避免,且常常一发而不可收拾。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其实早在近千年前就已发明了避雷针的雏形。湖南现存的宋代慈岳寺塔重建于公元1100年左右,自塔顶有6条铁链沿6个角垂至地面上一定高度,用以防止雷击损坏;有的古塔还将这些铁链沉入水井,实现良好接地。

此外,中国古代屋宇顶上的吻兽、龙嘴伸出的舌须,有的用铁链或铁丝通至地下,这些都是现代避雷针的雏形。但在古代由于缺少更加科学的计算、分析,所以原始的避雷针并未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因而也并未被广泛采用。

在故宫,有记录的雷击引发的火灾约有34起。最早有记载的,是永乐十九年(1421年)四月八日的火灾。故宫三大殿因遭雷击引起火灾,大火熊熊,一时“势不可挡”。学府秘阁邻近三大殿之一的奉天殿(即今之太和殿)亦被殃及。

其时,大学士杨荣率领300名勇士将御书、图籍抢运至东华门外,幸未被毁。而明成祖朱棣却十分惶恐,认为这场大火是老天对他的惩罚,失火当日就到太庙和社稷坛祭祀,祈求祖宗和上天保佑。

但是上天和祖宗并未“护佑”朱棣的一片“忠心”,在这场大火之后的十几年时间内,宫内几乎年年失火,所以,故宫三大殿直到19年之后才重新修复。

然而,这次修复之后才过了3年,也就是公元1443年农历五月二十一日,奉天殿又一次遭雷击起火。幸亏这次天降倾盆大雨,将大火浇灭。

直至民国都没有装上的避雷针

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雷击火灾,发生于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四月。当晚,北京城雷雨大作,最为高大的奉天殿首先遭雷击起火,火势迅速蔓延至华盖殿、谨身殿,三大殿连同前面的文楼、武楼、奉天门、午门及两侧廊厅、朝房俱被焚毁。

当时,不仅宫殿、门楼的木结构梁柱皆被烧塌落架,连不少台基、栏柱上的汉白玉构件都被烈火烧成了灰。由于,外朝的主要部分都被烧毁,皇帝只能在文华殿坐朝。

这次雷击引发的火灾,损失之大历史罕见,据文献记载,仅打扫烧焦残烬就动用了军工3万多人,每天是“寅入酉出”,此外还征用民间小车5000辆作为运载工具。

直至民国年间,故宫仍然时常被雷击引发起火。1938年8月9日2时许,雷电击中景山万春亭。据载:“万春亭上层琉璃瓦顶殛(雷击)碎,东北、东南、西北三处琉璃瓦脊殛落,下面四角明柱被殛破裂,东南角明柱下面铁箍崩断,前面殿门被烟熏黑……正殿周围玻璃殛碎六块,正殿周围泥坯均有损坏,西面围墙墙头殛落一段……”

虽然雷击未造成万春亭整体烧毁,但损失是显而易见的。后来,故宫博物院在财政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对其进行了修复,并检讨了火灾原因,是因为当时条件所限,未能为故宫内的建筑安装避雷针,又遭雷击的后果。

不过,即使装了避雷针,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近年来仍然出现过雷击故宫的记录。1987年8月24日夜,故宫内景阳宫遭雷击起火,故宫消防队迅速出击,一边控制火势,一边抢运室内文物。大火扑灭后,除景阳宫屋顶被损外,室内文物均未遭损。

用火之慎与不慎

除了雷击引火外,用火不慎也是故宫失火的重要起因。宫中用火最多的是冬季。每年农历十月初一生炉子供暖,次年二月二日“龙抬头”才撤火,四个月的生火供暖季,数百个火炉、火盒,稍有不慎就会引起火灾。

乾清宫是失火次数最多的地方,由于它是寝宫,生活上用火较多,失慎的机会也就越多,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有些失火却是可以避免的。

据文献记载,明朝每年腊月二十四日到翌年的正月十五,宫中搭起许多牌楼,张灯结彩,火树银花。紫禁城内的建筑物都是以木结构为主体的,在木架结构中,玩弄明火,非常容易造成火灾。

正德九年(1514年)正月,宁王宸濠给皇帝献了一种奇巧的花灯,并派人到宫中悬挂,板墙上、木柱上,到处是灯,一时“走火”,把乾清宫、坤宁宫烧光。眼看宫中失火,火光冲天,武宗朱厚照却高兴地说:“好一棚大烟火!”

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皇宫内又因太监燃放烟花和用火不慎等引起火灾七八次。

明清两朝,按占据紫禁城的时间来算,明朝比清朝短些,但是火灾的次数却比清朝多得多,可见清朝的皇帝,在防火这一点上,已经吸取了明朝的教训。

康熙帝在位的时间最长(共61年),宫中失火的次数却最少,就是因为他非常注意防火的缘故,他对宫中防火有严格的规定,并设有专职巡检火烛的太监。对失职引起火灾的人员,惩罚极为严厉。

康熙十八年(1679年),太和殿失火,对应负失火责任的6个人,均以绞刑处死。这种严厉的刑罚,一直传下去,以后的皇帝,都当作祖训遵循。

而雍正皇帝在其幼年时代就耳闻太和殿失火的惨状,直到他20岁时才重新建起金碧辉煌的太和殿,故此,登基后雍正皇帝不论对宫中还是官衙、民间的防火都抓得很紧,尤其是紫禁城内,曾谕令“紫禁城内每年冬令禁饬火烛”,还增加房屋建筑的防火设施,建立和加强了宫内的防火组织。这些大概是清朝宫中失火较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既然在紫禁城中有如此大的火灾隐患,发生了这么多火灾,那么有没有驱除“火神”的办法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首先是象征性的。

北京,故宫内的万春亭中精美的藻井图案。藻井有象征避火之意

在大多数重要的宫、殿中均有藻井,所谓“藻井”即类似天井设于屋顶正中的一种装置,最迟在汉代时已经被采用了,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小木作的典型代表,是一种精美的内装修。

因其名“藻”——有海藻之意,“井”——有水井之意,象征着水,即避火之意。实际上除了装饰作用外,最大的作用为寓意防火,即“镇符”。

308口悬空的“门海”

在紫禁城中,几乎所有建筑旁都有大小不同的铁缸、铜缸,其中太和殿、保和殿和乾清门前还有18口鎏金铜缸。整个紫禁城内共有缸308口,这些大大小小的缸称为“门海”或“吉祥缸”,从取名中也可看到,宫中的人寄希望于此缸来防火、灭火。

所谓“门海”,是希望宫殿门前就是大海,以水克火,砖木结构的故宫就不怕火灾了。因此,这些大缸又被称作吉祥缸。每尊大缸可贮水接近3000升,如同一座座小水库。

这些大缸,由十几个太监专门负责管理,每天派杂役从井内取水,一担一担地把缸打满,要保证水质干净,没有异味。

故宫里的大缸,按质量可分为三类。铜鎏金吉祥缸、“烧古”青铜缸和铁铸大缸。第一类为铜鎏金吉祥缸,是比较贵重的,这种缸明代数量较少,到了清代多起来。

在故宫内太和殿门前,就陈列着这种鎏金大铜缸,每尊高约1.2米,直径1.63米,缸的上部表面均铭刻着“大清乾隆年造”的字款,大缸的两侧饰有兽面纹铺首环耳。

第二类为“烧古”青铜缸,全部为清代制造,其外表油黑锃亮,非常雅致,在景运门和隆宗门前各有一对这样的大缸。第三类为明代制造的铁铸大缸,古朴素雅。

每到小雪时令,例行设缸盖,盖中设铁屉,放置木炭,以防止缸水冰冻。每个缸都不直接落地,而是用石基垫石,石基中向北的一块可以挪开(因北京冬天多东北风),在隆冬时节,缸水封冻后,熟火处太监负责在缸底烧火融水。来年惊蛰时,再撤去缸盖铁屉。

据《钦定宫中现行则例》卷三《安设》中记:“凡宫内等处所设铜缸、铁缸每逢小雪节由首领太监等安设缸盖、缸套,酌量天气寒暄熏火化冰至开年惊蛰节。其大铜缸一口每日用黑炭四斤,小铜缸一口每日用黑炭三斤。俱自十一月初一日起至次年二月初一日止。”

“皇家消防队”

皇城内建筑多为木结构,且都十分高大,所以单靠这些大缸储水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喷射水的装置。在乾清门、东华门、西华门等处,有一种专门的工具,称为“机桶”或“激桶”。从文献记载来看,它大约是一种人工操纵的喷水灭火设备,靠人力将水压射出去。

明清两代,紫禁城火灾频繁,对激桶的管理十分重视,放置的位置和数量,都有严格规定。例如在清代《钦定总督内务府现行则例》中就明确指出,“紫禁城整饬火烛,乾清宫等处激桶七十架,东华门内东北筒闲房内四架,西华门内筒子河朱旗房三间内四架。”

大内设激桶处(西华门内附近),掌管激桶并司扑灭火灾之职。这是最初设立的专职防火机构,康熙年间因太和殿失火,康熙帝颁旨,加强防火工作,设立了“火班”,又称“激桶处”。

据《李朝实录》载,1723年即雍正年间,清朝曾向朝鲜赠送激桶,说明当时皇宫消防装备是较充裕的。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九月,北京设立巡警总厅,下设有消防处。此后紫禁城外围的皇家消防队便统一划归于警厅,但在皇宫内部仍保留了一支约百余人的消防队。

宣统二年九月二十一日,清廷从日本东京唧筒机械制造所购进四辆蒸气唧筒(即水泵)车。辛亥革命后,皇室还有数十名消防员,在1923年建福宫大火后,溥仪出资奖赏救火有功人员的记载中,有赏给京师警察厅保安队、消防一、二队(140人)27000元,赏给“公府消防队”(50人)3000元。

这里所说的“公府消防队”,就是皇室的那支消防队。1924年,冯玉祥将溥仪赶出宫,一直到解放后,消防装备还是陈旧的激桶,有一辆1935年出产的进口泵浦消防车,辐条是木头做的,十分笨重。

隔火街与防火墙

激桶和大缸,纵然能灭火,仍不能隔断火势的蔓延。明清两代共发生20多次较大的火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火势不是局限在乾清门以里,就是局限在乾清门以外,从没有内、外廷一起失火的。

这主要依靠乾清门前的横街,这条横街把内、外廷连接起来,宽30多米,一旦内廷发生火灾,这30多米的空间能有效的阻挡火势蔓延,反之亦然,外廷之火也不会烧进内廷。

外廷失火,往往波及东西两侧,而内廷失火,则不会蔓延至东西两庑。这就是古代宫殿的设计者们以巧妙的构思,实现的隔火之计。

此外,在故宫的建筑群中,还有两组设置得不着痕迹的防火墙。一组在后宫东西两侧,在乾清宫平行的位置上,一组在东西两侧,与坤宁宫平行的位置上。每组防火墙都是一左一右,均匀对称,建筑布局极为和谐。

在外形上,防火墙建造得和东西两庑的房屋一模一样,直观看来,完全是一间房子,梁、柱、枋、斗拱及椽飞、望板等无不一样,但若仔细观察会发现,它的梁、柱、枋、斗拱、椽飞和望板全是用石料雕刻成的,没有一块木材。

房屋的里面也不是空的,而是填砌得严严实实的墙体。每座防火墙南北长16米,东西宽77米,位居要冲,既能隔断南北向的火势蔓延,又能把两庑和后三宫隔离开来。从设置的位置到造型结构的处理,都可称独具匠心。

催生了现代自来水工业

直至清末,宫廷对付火灾的方法仍然主要是利用激桶,从门海取水救火。

在宫廷以外,消防工作则主要依靠民间的自愿团体“水会”来进行。“水会”并没有太好的装备,只能在发生火灾时提取离事发地较近的井水或河湖水来灭火,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效率极低。因此,如何开展迅捷有效的消防工作成为清政府面临的一个难题。

江苏淮安,淮安府署景区西侧的“水龙局”。图为水龙局里的运水车和运水木桶

这一阶段,一些受维新思想和洋务运动影响的人士多次向清政府农工商部建议在京师兴建自来水厂,以解决饮水问题,但并未受到重视。后来倒是由于火灾迭起,无水扑救,才促成自来水工业的兴建。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秋的一天,慈禧太后在颐和园召见不久前由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调升进京、任军机大臣兼外务尚书的袁世凯。

袁世凯进殿不久,就有一小太监匆匆来报,说宫廷某处“走水”(失火),虽然已被激桶兵扑灭,但由于取水缓慢,造成了几处宫殿毁损。

连日来正为京城屡遭火灾而烦恼的慈禧便问袁世凯:“防火有何良策?”袁世凯立即回答:“以自来水对。”

天津早在1903年已有了自来水。袁世凯深知自来水的种种便利,因而胸有成竹。他向慈禧推荐周学熙入京筹办此事。

不久,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春,由农工商部三位大臣联名上奏,说“京师自来水一事,于消防、卫生关系最重要。选经商民在臣部禀请承办……”并奏请周学熙来京主持自来水事务。

这一次不到十天,即获得慈禧的批准。而周学熙所办理的现代自来水工业,及其对于市民生活的切实改善,也成为清末民初有益的一项重大改良。

(作者:林海)

  • 发表于 2017-01-13 00:00
  • 阅读 ( 892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