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十问:如何让你的品牌更有 Feel?

做品牌定位的人总要面对一种纠结:为商业体验找到一个抽象定义。

但是我们都清楚,语义代替不了真实的世界,误解总是难免。就像老和尚说,女人是老虎,遇见了要躲开。小和尚下山后却发现老虎不但不吃人,还跑到了他的心里。也许只有小和尚受了情伤,才能明白师父的感受吧。

缺乏真实体验,语义常常会产生误解。

因此,为了保证更多人能理解,能传播有效。品牌定位要使用通用词,流行词。诸如“上火”(王老吉)、“特卖”(唯品会)、“安全”(沃尔沃)……虽然定位理论说这个词是从消费者心里找到的,其实还是需要执行者把它选择并提出来。

但是通用词有两个局限:

  1. 既然是通用词,也就是谁都可以用,很难被独占。所以特劳特说“一词占领”的第二个原则就是大规模投广告。不过我们今天的注意力已经被分散得支离破碎,我们不仅从电视前走开了,甚至连搜索都分散在各种App里了。找不到一个覆盖更广泛的媒体,广告怎么投才能算独占呢?

  2. 用通用词代表一个品牌,意味着要降低品牌的感受。吴声老师说(我们这个时代)“一切商业即内容,一切内容即IP”,那消费者如何能忍受如此简单粗暴的内容或者IP呢?很多品牌商都在热衷打造IP,到处都能看到一些或呆萌或骚浪贱的卡通,看多了之后会发现卖萌也有黔驴技穷的时候。

如何让品牌定位更容易理解,又不降低感受呢?所以,我们今天聊的主题是:

如何让品牌“感受力”更强

上周在混沌北京分社参加“未来思想”TED演讲。排在我前面的是旅美咨询心理学专家万明老师,她指出缺乏回应是造成自我缺失感的主要原因。

我们的生活细节几乎被商业完全渗透,每天从品牌客服、快递、淘宝卖家以及各种广告中获取的回应总和已经接近了社交关系,商业若是冰冷的,也会影响到这个社会。我意识到,乔治路易斯也好,施德明也好,他们的努力,并不仅是“暂时逃离这个粗暴冰冷的世界”。

设计的社会意义,是为商业增加回应。

人对感性的需求并不是因为软弱,而是我们都需要从外部世界(当然也包括商业世界)照见自我。所以轮到我演讲的时候,我的第一句话是:设计师这个职业,就是通过商业让这个世界更有 Feel。

A品牌

元旦前一个月,我接了一个餐饮品牌——A品牌。从名字可以看出,这是一家对“美”有追求的餐厅。它让我觉得蛮另类的地方,还不是餐具、菜品和环境的美(虽然这方面他们确实很出色)。而是A品牌在宣传上的人文气质。

餐厅落地窗上写着“我们终陷红尘之中,但是总会有人仰望星空”;餐桌的桌牌上写着“我知道你会来,所以我等”,“生命是一场甘苦与共的旅程,幸好有美食”;门口的牌子上写着“A品牌是最好的欢聚与团圆”。目光所及之处,看不到打折促销或营销推广的信息。

就是这样一家乍一看像书店的火锅店,很多顾客大老远的打车坐地铁去“欢聚和团圆”。我接这个项目的时候,A品牌在大栅栏北京坊的新店已经进入装修阶段,另一家也已选好新址,上海分店也在下一年度的计划中。投资人对A品牌的评价是,这种业态取决于创始人气质,我们做不出来,只要它开一家,我们就投一家。

而我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

如何给A品牌下一个定义?

它是另类的,不是一个“美”字能概括。还有一点是我并不认为美就能产生消费冲动。但也许是我对“美”的理解还不够,美有感性直观的部分,还有哲学的部分,我需要深入反思一下。

第二个问题是:

直接表现美可行吗?

每个人心里的美都不同。越是迎合大众标准的美,越是媚俗的。艺术家笔下的美,会比较收敛和含蓄,这样才有更长久的生命力。

比如蒙娜丽莎吧,美学界公认她很美。但每次我看到这幅画,都觉得她长得丑。于是我就坚持看一会,看着看着就不丑了,终于等到有一点美感,从她神秘的笑容里慢慢透出来了,才放心。然后心里说:嗯,我还是有点审美能力的。我觉得这不是美,是我对达芬奇的折服,也是一种从众强迫症。

美,是对一个事物产生的愉悦感受,是一种私人体验。比如你喜欢一个女孩,会觉得她美,但是并不一定他人也觉得她美。

当我们谈论美,美就抽象了。就像每位客人在美炉,自然会体验到个体的愉悦。当我们把这些愉悦统称为美炉的时候,就脱离了每个人的体验变成了一种抽象概念。

第一个判断:

我意识到,应该把这种愉悦还给个人体验。

也就是,用个人体验来代替抽象的A品牌。

我发现即使是个人体验的美,也不都是完美的。美,一旦表现出来或者观看中,就不完美了。完美,只存在于期待和回味中。当我们期待的时候,会把对象想象得完美。当我们回味的时候,也会用美的部分来取代全部。

荷马史诗这样形容海伦的美丽:“她的美让所有长者肃然起敬”,或者,1186艘战船为她出发。我们可以看到,荷马史诗是用行为来形容海伦的美。

哲学家也用同样的方法,萨特在谈到抽象定义无法决定内容时也说过,“存在主义以人的行动来确定人的特征”

所以,如何打造品牌的感受力呢?

第二个判断:

用“行为思考”提升感受力

定位理论所说的七大信任状——成为各种细分定位的第一。在那些抽象词义的底层,无一不是行为。只不过特劳特对具体方法一笔带过。但是具体操作定位案例的时候,如果把关键词搜索缩小到行为范围,我们也许能更快找到答案。

我觉得可以这样理解:

品牌是名词,

定位即是这个名词的行为(只做特卖),

或者是使顾客产生的行为(怕上火就喝)。

行为思考

什么行为可以代表A品牌?

我想到了一个动作。当我们要给他人一份惊喜的时候,会怎么做?会要求对方把眼睛闭上。还会说:不许偷看啊。闭上眼睛的人,怀着期待和喜悦想象一会解开的谜底会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刚才说的美在期待里是完美的。而当我们回味的时候,也会闭上眼睛,逃离眼前的一切,沉浸在回忆的美好里。

闭上眼睛,一个向内感受的行为,却有一种向外的张力。这种感觉来自我们都明白一个道理,最美的,在心里。

A品牌的女老板Patty是一个对商业审美有点抗拒的人。一般企业会希望自己的品牌大一点,更明显一点,她却希望品牌小到不太引人注意最好。以至于A品牌的气质有点含蓄和冷静。所以我希望对这种气质做一些弥补。增加一些丰富的元素,但是不破坏Patty原来的风格。

最后我设计了十八个捂上眼睛的人,十八种期待和回味。人的形式是丰富的,但都是同样的动作,捂着眼睛。向内感受的状态,并不会很喧闹。

logo采用了细明体的架构,简化衬线,突出很素雅的风格。

这些闭上眼睛的小头像可以作为文案的表情,就像我们现在用社交软件对话都会加上的那些表情。也可以随使用的需要,用在一些延展的印刷品上,或者环境里。

这里面的男人,女人,按Patty的要求,都是精心赴约的得体装扮。

还藏了一些名人作为彩蛋,等待有人去发现。

最后一点,

要符合品牌定位的第一问

竞争思维。

竞争并不是说你死我活的关系,实际上这样想也不现实。竞争的态度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区隔”,一个是“依存”。

“区隔”一般我们会理解为我们相对于竞争对手的后发优势。也就是你作为挑战者,提供了什么样的消费升级体验。

“依存”的含义又有两层。

  1. 你的定位确立之后,会改变竞争对手的定位,使他的缺点显现出来。也就是说,有些缺点消费者感觉并不明显,因为后发者的体验提升,把这些缺点显现出来。但你要知道,你的后发优势是以竞争对手为基础。

  2. 后发者的定位不能把先发者的定位置于不合逻辑的地步。因为他比你时间久,已形成认知习惯,消费者直观上相信习惯即合理。要从竞争对手处获得顾客,就要寻找对方显而易见的缺点建立你的认知,而不是把先发者全盘否定。

相对于普通火锅,吃完就口干,撑的后悔不止。

A品牌的定位是:

可以闭上眼睛,细细回味的火锅。

  • 发表于 2017-01-22 00:00
  • 阅读 ( 959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