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轰炸机飞越对马海峡会让日本一身冷汗?

前不久中国轰炸机编队往返飞越对马海峡,吸引了日本6个机场近30架飞机紧急升空应对。为何中国轰炸机飞越对马海峡会让日本如此紧张?对马海峡之于日本究竟有怎样的战略地位?历史上对马海峡又发挥过什么作用,发生过哪些故事呢?今天我们来聊聊对马海峡的“前世今生”。

翻开地图,朝鲜半岛南端与日本九州岛之间的水道被称为朝鲜海峡或者大韩海峡,在朝鲜海峡中有一个显眼的岛叫做对马岛,它的东南方还有一个叫做壹歧岛的小岛,这两岛之间的水道就是对马海峡。

对马海峡的东北出口是日本海,西南出口是东海,因此它是沟通日本海与太平洋的咽喉要道。

除此之外,对马海峡(准确的说应该是朝鲜海峡)还是日本列岛与朝鲜半岛间距离最短的水域,是从日本列岛登上亚欧大陆最近的路线。最最重要的是,对马海峡的南口就是佐世保军港,是日本海上自卫队的母港。

1894年,击败北洋水师的日本联合舰队正是从这里出发的。佐世保往北不远就是下关,中国人更熟悉的是这里曾经的名字——马关。

甲午战败后,正是在这里,李鸿章与伊藤博文谈判并签订了《马关条约》,被迫赔偿日本两亿两白银并割让了台湾、澎湖……当时伊藤博文用于恫吓李鸿章的正是陈列在佐世保军港内的联合舰队。

今天,佐世保不仅是日本自卫队的重要基地,也是驻日美军的重要基地,足见对马海峡及周边区域的战略要冲地位,这也正是日本会对中国轰炸机编队飞跃对马海峡感到如此紧张的原因所在。

▲对马海峡

(图)对马海峡是大韩海峡(或朝鲜海峡)的一部分,位于北太平洋西缘,日本群岛西南端,对马岛与壹歧岛之间的水域,是日本海通往中国东海、黄海和进出太平洋的要冲,交通战略位置重要。大陆架十分发育,峡底比较平缓。

战略要道往往也同时是重要的商路,是文明交流与融合的通道。

据历史传说及考古发现,对马海峡沿岸的九州岛西北地区很可能是日本最早有人类定居的地区,是早期大陆文明传入日本列岛的主要通道。

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但在古代的航海技术水平下,广阔的东海是难以逾越的距离,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内,中日间的交流沟通往往要取道朝鲜半岛,横渡对马海峡。

根据考古证据,日本早期的农耕、冶金等技术,很可能是由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经对马海峡传入的。中日交流最早的物证就在对马海峡西南岸的日本福冈市,今天如果你来到日本福冈,可以看到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汉倭奴国王金印”,这是倭奴国遣使来华时,东汉光武帝册封倭奴国王为诸侯王的印信。

到唐朝,对马海峡成为遣唐使来华的重要通道之一。

(船横渡对马海峡后,先沿朝鲜西海岸线北上,再横渡黄海在山东半岛登陆。)

自古以来对马海峡一直是亚欧大陆与日本列岛之间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是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之间商路的重要枢纽。

但文明的交流并不总是以和平的方式进行的,或者说冲突也是文明交流的一种形式。

日本是一个内部空间狭窄的岛国,每当它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一种向外扩张、向大陆发展的冲力。

而一水之隔的朝鲜就显得很倒霉,因为日本的每一次扩张,第一个目标总是朝鲜,对马海峡就是日本入侵朝鲜的必经之路。

而几乎每一次日本入侵朝鲜,中国都不会坐视不管,因此历史上中日两国的战争往往从朝鲜半岛而起。

唐朝初年,朝鲜半岛上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其中新罗的力量最弱小。也正是因为实力最弱,新罗对唐帝国的态度要比高句丽和百济的态度“礼貌”好多,早早抱住了唐朝的大腿,称臣纳贡。

唐高宗时期,高句丽和百济攻打新罗,唐朝派兵援助,灭了百济。后来百济“复国势力”向倭国求援,当时的日本自视武力强大,早就想介入朝鲜,得到百济求援后立即发兵。

日本舰队横渡对马海峡后沿朝鲜西海岸北上,663年8月的一天,日唐舰队在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遭遇,爆发了历史上中日第一战——白江口之战。

日本战船有一千多艘,但主要是小船。唐军战船只有一百七十余艘,但多为艨艟巨舰,其中很多战船配有火攻设施和拍杆等先进武器,因此白江口一战日军惨败退回日本。

随后唐军主动释放俘虏并告知日本大唐不会主动进攻日本,希望日本以后不要再掺合朝鲜战事。

日本是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发现与大唐的差距后便立即开始向唐朝学习,这一优点在近代历史中也得到了同样的体现。


▲唐朝

(图)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1019年,日本史籍记载一支神秘的舰队袭击了对马海峡两端的对马岛和壹歧岛,船靠岸之后冲下来一群操着奇怪语言,留着奇怪发型的人,他们见人就杀,日本武士完全不是他们的对手。

这只神秘军队杀光了岛上所有的人,之后将粮食财物洗劫一空,此后又发生了很多起类似的袭击。日本人从未和如此强悍的民族战斗过,最可怕的是战法完全陌生,这些人骑在奔跑速度极快的神秘四足动物背上作战,擅长骑射,采取集团作战,持不同兵器的各兵种协同配合分工明确,冲锋的时候会发出奇怪的号叫声……

这些都让日本人很不习惯。

事后他们才从高丽水手口中得知这些神秘人叫“刀伊人”,因此日本史籍中称这些事件为“刀伊入侵”。

刀伊就是韩语里“东夷”的意思,其实这支神秘军队来自“中国东北”,一些学者认为他们是契丹人,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应该是女真人。

“刀伊入侵”给日本沿海造成了极大的侵扰,但需要强调的是这并不是官方入侵行为,而是一种民间的海盗行为。

也许出来混迟早要还吧,很多年后,中国史籍中也开始大量记载一群神秘海盗划着小船登陆,他们在东南沿海和山东半岛烧杀抢掠,其中也有些人操着奇怪的语言,留着奇怪的发型,被大家尊称为倭寇。

“刀伊入侵”事件200多年后,另一支雄赳赳气昂昂的舰队横渡对马海峡直扑日本而来,不同的是这支舰队规模庞大,他们拥有一个让整个欧亚大陆为之胆寒的名字——蒙古大军。

蒙古大军击败南宋后,朝鲜对元称臣成为属国,元世祖忽必烈遣使经朝鲜赴日递交国书,日本幕府竟然不睬大元,因为日本长期以来效法华夏,自视为华夏文明的继承人,觉得蒙古人就是没文化的野蛮人,而且从南宋商人口中得知的蒙古大军的种种暴行使日本更加反感,加上当权的日本幕府也并没有亲眼见过蒙古大军到底厉害成什么样,所以也不怎么害怕,就没搭理忽必烈。

此后忽必烈几次遣使赴日,日本幕府连见都不见,完全无视。

1274年,忽必烈派遣两万五千元军(当然元军里不都是蒙古人,也有汉人和女真人)在八千高丽大军的配合下,由朝鲜半岛出发,横渡对马海峡征讨日本。

大军在九州岛登陆后与日军展开大战,日本武士完全不是蒙古大军的对手,一仗下来就被打蒙了了。不料夜里退回船上休息的元军竟遭遇一场巨型台风,舰队被吹散,士兵纷纷溺水,蒙古大军又不习水性,损失惨重,忽必烈第一次征讨日本失败。

1281年忽必烈再次发兵横渡对马海峡征讨日本,这一次日本做了充足的准备,改进兵器修筑石墙,元军几次进攻都没有找到合适的登陆地点。焦灼之时元军再次遭遇台风,舰队覆灭,忽必烈第二次征讨日本又被台风击败。

由于两次元军入侵都被台风击败,日本人更加坚信自己是一个“神国”,称这两次台风为“神风”。

二战后期美军接近日本本土,还有日本人坚信“神风”会再一次拯救日本,吹垮太平洋舰队。他们将开飞机撞军舰的敢死队称为“神风突击队”也是由此而来。

从元以后,中国再也没有将战火烧到过日本本土,日本也没有再大规模向外扩张,虽然日本战国时代有很多“倭寇”袭扰中国沿海,这当中也有一些倭寇越过对马海峡袭击朝鲜半岛,但并没有发生官方冲突。


▲忽必烈

(图)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弟。大蒙古国的末代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蒙古尊号“薛禅汗”。

1588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开始向外扩张,海峡对岸的朝鲜又是第一个目标。

1592年3月,丰臣秀吉调动九个军团越过对马海峡在朝鲜半岛南端登陆入侵朝鲜,朝鲜史称“壬辰倭乱”。

日本军队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战国时代的洗礼,是名副其实的百战之师,此时的朝鲜李氏王朝承平日久,军备废弛,因此胜负立现,日军连克汉城、平壤,一直将朝鲜宣祖大王赶至中朝边境的义州。

宣祖大王派人向宗主国大明求援,大明立即派遣2000辽东铁骑入朝作战,随后增兵至4万人,大破日军,接连夺回平壤、汉城帮助李氏朝鲜复国。

1595年,日本与大明议和,日本同意向大明称臣并保证不再入侵朝鲜,大明则同意将朝鲜南部四道割让日本,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

停战后明军主力撤出朝鲜,1597年日本增兵14万再征朝鲜,大明第二次派兵援助,最终中朝联军将日军彻底赶出了朝鲜半岛。

300多年后,对马海峡又上演了一场血雨腥风。

300年间风云突变,此时东北亚历史的脚步已经跨国了近代的门槛,东北亚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东亚封贡体系崩溃,中国已不再强大。

俄罗斯东扩,势力范围覆盖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

日本学习西方文物,完成明治维新,在甲午战争中一举击败大清跃居亚洲第一强国。

此时俄国成为了日本征韩侵华唯一的障碍。


▲日本画,甲午中日战争

1904年2月6日,日本联合舰队偷袭俄罗斯太平洋舰队,拉开了日俄战争的序幕。

战争开始后,俄罗斯从波罗的海舰队和黑海舰队抽调舰艇组成“太平洋第二舰队”,开赴远东。

这支舰队要绕过整个西欧然后沿着非洲西海岸南下绕过好望角支援远东,这样漫长的航程使舰队疲惫不堪。舰队一路上途径多个英国殖民地,由于英日同盟关系,英国向日本提供了舰队详细的信息,日军对俄国舰队的行踪了若指掌。

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东乡平八郎判断俄罗斯舰队会经由航程最短的对马海峡直接开往海参崴,遂于对马海峡内设下埋伏。

1905年5月27日凌晨,耗时二百多天,经历了3万多公里航程(路上把副司令都耗死了)的俄罗斯太平洋第二舰队终于钻入了联合舰队的伏击圈。28日中午对马海峡重回平静,俄罗斯舰队几乎全军覆没,而日本海军仅损失3艘鱼雷艇,对马海战以日本取得压倒性的胜利而结束,为日俄《朴茨茅斯合约》的签订赚取了足够的谈判资本。

而日俄战争的胜利也使日本彻底自我膨胀,走上了军国主义的不归路,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1937年全面侵华,1941年偷袭珍珠港,最终换来广岛、长崎的两枚核弹。


▲日军攻击珍珠港之后,战列舰西弗吉尼亚号和田纳西号都燃起了熊熊大火。

二战结束后朝鲜半岛被从日本占领下解放出来,美苏以北纬38度线划分势力范围,分别扶植建立韩国和朝鲜。

1950年6月25日朝鲜在斯苏联许下对韩国发动进攻,引发了朝鲜战争。战争初期朝鲜人民军势如破竹一度将美韩军队压制在半岛南端釜山一带,战火又一次向对马海峡靠近。

但朝鲜人忽视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科技发展到二十世纪,狭窄的日本海和东海早已经不再是难以逾越的距离,对马海峡也早已不再是从日本登陆朝鲜的唯一选择。

9月15日,美军在仁川登陆,将朝鲜人民军拦腰截断,随后朝鲜军队一溃千里一直退到中朝边境,后来又是在中国的帮助下才保住了政权。

顺便感慨一句,中国军民为朝鲜(金)民主主义(家)人民共和国(王朝)的存活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是今天他们想搞核试验就搞,完全不给中国面子……

虽然朝鲜战争决定性的登陆战役并没有发生在对马海峡,但仍然不能忽视对马海峡在朝鲜战争中起到的重要战略作用。

战争期间,日本成为美军的大后方,而沟通日本列岛与朝鲜半岛的对马海峡成为了美军的生命线,佐世保成为了重要的维修、补给站,至今仍然是驻日美军和日本自卫队的重要基地。

叙述了对马海峡的重要地理位置,并以大历史、长时段的视角简要回顾了对马海峡的“前世今生”,可以看出自古以来东北亚地区就是一个矛盾复杂火药味十足的地区,而对马海峡正是位于东北亚核心地带,是多种文明相互交融的通道,是多种矛盾纵横交错的“火药桶”,是东北亚地区贸易的“十字路口”,交织着中日韩朝俄美六国历史上的“爱恨情仇”,且未来仍将长期处于东北亚局势的风口浪尖。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林雪松

  • 发表于 2017-01-11 00:00
  • 阅读 ( 1553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