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关,为何打车如此艰难?

2017年春运,为什么用APP叫车变得很难、很贵?这个问题最近在网上炒的很热,甚至有人用了中美的文化理念差异,以此来分析中美APP产品和运营思维的不同,从而说明中国的网约车APP叫车变得困难、变贵的原因。

这样的分析,首先,完全忽视了2017年春运,中国网约车行业物理世界的巨大变化,逻辑上存在难以忍受的漏洞。

第二,中国多数出租车司机师傅的订单仍主要来自扬招,滴滴只是补充,因此需要实行抢单模式。吸引由于牌照管控而严重供不应求出租车运力接单,与调度全部订单来自网约的专快车司机是大相径庭的。这才是差异的核心,不是中美产品经理文化不同。从Uber加州找个产品经理来中国做出租车,他也没法用强势派单+系统定价搞定的。没有仔细思考商业模式和司机生态的本质不同,贸然发挥到中美两国过马路方式不同、中西医等等等等,这不是不接地气,而是不懂装懂。

我们先来溯源,说一说互联网的产品和运营思维的本质。

任何互联网产品在设计之初,都需要上帝的视角,这个视角将通过看清产品每一个相关方的角色,然后赋予每个角色相应的功能和权限。

具体到网约车产品,上帝视角主要是要看清车辆、乘客、平台方,规范这三个角色在产品中的定位、功能,以及相应的权限。

网约车产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平台能够撮合乘客与车辆,让尽可能多的乘客能够出行,同时让车辆尽可能少地空驶。因此,不管在产品原创设计理念,还是日常运营规则设置上,是抢单还是派单,加价是用户可选还是平台设定等等,都应该是为了达到以上最终目标。

如何达到终极目标?网约车的产品和运营,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弄清楚物理世界中车辆和乘客的实际情况。其实,这一点对于包括网约车在内的所有O2O行业都适用,要连接online与offline,首先得要把offline实际情况弄清楚,物理世界的痛点在哪里、真实的需求在哪里等,然后才能用互联网切入改造、进化、重塑。

乘客、车辆的真实现状(Offline),最终决定了网约车的产品和运营(Online)。

现在回到之前的问题,为什么2017年春运,在中国用APP叫车变得很难,而且很贵?到底是online产品和运营出了问题?还是offline出现了巨大变量?

此前,网上有人分析,主要是以滴滴为代表的网约车APP出了问题,产品底层设计理念、运营思维上存在“原罪”,比如,抢单而非派单的原始产品设计,最终导致今年春运期间,网约车无法经受大考,变得很难叫车,而且很贵。

今年1月以来,在上海等一线城市,确实用APP叫车变得很贵。在上海等一线城市,不仅是滴滴,神州、易道,就连“地头蛇”首汽约车等,大量乘客都遭遇了一不好叫车,二叫车往往就会遇上动态调价,变得很贵。

从逻辑上来说,如果中国网约车APP在产品设计理念上存在“原罪”,既然是“原罪”,应该只要遇上乘客需求爆发的春运,都会发作才对,但是,为什么中国的网约车在2016年春运,不管是产品还是运营上都好好的?而独独在2017年春运发挥失常了呢?

对比2016年春运、2017年春运,中国网约车APP,产品还是基本同样的产品,运营策略上动态调价也都客观存在,这说明Online端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既然Online端找不到原因,对比2016年春运、2017年春运,Offline端是否存在变量?

首先,我们来分析乘客出行需求,较之2016年,2017年春运乘客出行需求更加旺盛。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春运期间道路交通承载25.2亿人次出行,铁路3.56亿人次;民航5830万人次;水运4350万人次。道路交通占据春运运力的84.6%,压力最大,也最为分散。

第二,我们来分析车辆供应,较之2016年,2017年春运,上海等一线城市的网约车运力呈现大幅下降。

这是媒体报道中的一张图,从这张图不难看出,上海等一线城市网约车运力下降的节点,一是网约车新政出台,一是春节来临。

上海等一线城市网约车新政尘埃落定之后,本地户口、本地车牌的要求,让很多司机萌生退意,谋划着回到老家,或者去别的城市开车。2017年年初以来,新闻报道上,上海等一线城市的交通运管部门,加大了在交通口岸对于网约车的抓车力度,更让许多外地司机坚定了离开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念头。而随着春节来临,很多司机趁着回家过年,也就顺其自然地离开了上海等一线城市,这让网约车运力陡然下降。

在乘客需求呈现爆发增长,而车辆运力陡然下降的情况下,Offline出现了巨大变量,而Online端没有变动,自然就导致了今年春运以来,中国网约车APP叫车变得困难,而且动辄就遇上高倍数的动态调价。

相比而言,成都、深圳等网约车新政相对宽松的城市,今年春运并没有出现上海等一线城市这样的打车难、打车贵的情况,也从侧面应证了上海等一线城市打车难、打车贵的主要原因。

而且,对于上海等一线城市的乘客而言,只怕今年春运过后,未来出行打车难、打车贵,将成为一种生活新常态。

在政策的高压之下,中国网约车运力刚性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用文化、理念差异分析Online端的产品思维、运营策略,是不是让人感觉非常Simple、Na?ve?!

正所谓,温饱都成问题了,有人却在高谈阔论如何让饭菜色香味俱全。

每个人都希望出行能够便捷、便宜、服务好、有尊严,但是首先,最重要的,得有车来接上你对不对?

虽说不以成败论英雄,但是,经过数轮较量之后,Uber中国最终被滴滴收购,已经是中国网约车行业中,Online一端绝对不能忽视Offline一端的最好例证。

至于,中美文化、理念差异,也不是不能谈论。美国人崇尚精英治国,其他人快乐盲从即可;中国人普遍认为治国尤如小烹,每个人都有治国的雄心壮志。两者之间孰优孰劣?放到上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东西方的文化、理念差异,东风拂面、西风渐进,每个阶段都有强者和弱者,并没有绝对的谁好、谁坏,谁更先进、谁更落后。

不管通过和平贸易还是战争掠夺,在持续交流当中,东西方一直都在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进化当中。不管是不是做互联网行业,认清物理世界的现实,让文化、理念来首先适应现实、然后再来进化、改造、重塑现实,应该是东西方都应有的入世准则吧。

  • 发表于 2017-01-22 00:00
  • 阅读 ( 734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