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买了个表,怎么知道是不是准的?丨杂物科考队

这里的皇上,当然是清朝的皇上,撑死了是明朝的皇上,因为之前皇上买不到表。

明代末期,西洋钟表就传入中国,并大受中国皇室贵族欢迎,很多皇帝成为狂热的钟表收藏爱好者。

但问题来了,在没有7点钟准时开始的《新闻联播》的时代,他们怎么知道自己买的表是不是准的呢?

接下来你将看到:

●皇上,你买了多少表啊?

●火车和航船,逼中国人守时

●统一时间,还得靠打仗

一向准时准点的值班编辑 / 老梁

皇上,您买了多少表啊?

-+-

“日出为昼,举世皆同其时”。在工业时代之前,精确的计时对大部分人来说完全没必要。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大伙儿起床,抹下惺忪朦胧的眼睛,看到升起的太阳,那便是认为活在同一时刻。

老百姓算时间一般靠太阳+鸡,精确一点的有日晷、水钟、漏刻等等。劳动人民还创造了诸如一盏茶、一顿饭、一袋烟的计时单位。至于小说,像《三国演义》,更讲究英雄的豪迈气场,关羽斩华雄,计时就用了杯中酒的冷热换算。

●故宫里的日晷

下面就得说皇上买了个表这件大事了。

自明代末期,西洋传教士和商人把钟表带到中国,就引起了皇帝们的兴趣。清朝皇帝自顺治开始,就使用钟表计时,不离左右。

按照中国传统的时间观点,一天分成100刻,而西洋人认为,一天分96刻,每刻15分钟,这个非常不符合大清国情。好在康熙皇帝敢于搞体制改革,命令二十名大臣去观象台测验,发现用西洋办法算的时间更符合天象,于是从康熙九年,也就是1670年开始,清朝官方承认并推行了一天96刻的制度,进一步推广了西洋钟表。

于是在康熙皇帝时,大臣们已经都随身带表,以免误了时间。那么多钟表,自然有快有慢。

乾隆年间的大臣富察·傅恒家里不仅自己带表、家里带表,就连仆人也都随身带表。为的就是互相印证,以免误时。当时上流社会佩戴钟表如此流行,以至于中国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钟表进口市场。

●富察·傅恒,乾隆时期历任侍卫、总管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等职,授一等忠勇公、领班军机大臣加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

然而表有误差这事是说不准的,有一天上朝,富察大人的表就慢了,以为没到时间,晃晃悠悠上班,进门一看皇帝在里面等着了。据说富察大人“惶悚无地,叩首阶陛,惊惧不安者累日。”

对大臣来说,校准钟表的对象自然就是皇上,而皇上的标准时间,是紫禁城交泰殿的

自鸣钟。

●左边就是交泰殿里的大自鸣钟,现存的自鸣钟造于嘉庆三年。

但对皇室贵族而言,钟表更重要的功能不是计时,而是奢侈品。所以他们会要求钟表越奢华越好,装饰越多越好。

●清雍正《十二美人图》之持表对菊图(局部),美人手持一块珐琅表。

乾隆皇帝是钟表的狂热爱好者,他每年要订购价值3万到6万两白银的钟表,而且“务要是洋做者方可”,必须原装进口,而且在上谕中要求采购的官员“不必惜费”,不要怕贵。

而对于多数老百姓而言,“时间”、“时差“的概念,和他们有啥关系呢?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中国人民最不缺的就是时间。

曾任北大校长的蒋梦麟(1886-1964)一段童年的回忆就佐证了这点。他说,在家塾读书时,“时间是靠日晷来计算的。碰到阴天或下雨,那就只好乱猜了。猜错一两个小时是常事……猜错个把钟头也无所谓”。

●蒋梦麟

火车和航船,逼中国人守时

-+-

时间对于中国的乡村或者偏僻的城镇或许无所谓,但是对于其他地区却不尽然。

例如上海,它是近代中国的“魔都”,自打开埠后,外国人首先带来了统一的城市时间。

19世纪80年代,上海法租界当局便在外滩搞了一个木结构的气象信号台,除进行天气预报外,还在正午时分利用台顶落球报时。

彼时的报纸《点石斋画报》以“日之方中”为题,报道说:

“本埠法租界外滩外洋泾桥堍,于秋间新制验时球与报风旗,按旗于每日上午十点钟扯起,递报吴淞口外风信,其视风之所向或大或细或睛或雨,随时改悬各旗,传报至球,则每日十一点三刻钟时升起半杆,十一点五十五分钟时升至杆顶,至十二点钟球即落下,以便居民验对时刻。允称奇制”。

●《点石斋画报》所载气象信号台

此外,在上海各国租界,外国人还纷纷修起了钟楼,从英国、美国或者德国进口巨钟安置楼顶,按点报时,成为统一时间的标准。

当时诗人作诗歌咏:

大自鸣钟莫与京,

半空晷刻示分明。

到来争对腰间表,

不觉人歌缓缓行。

作为当时的航运中心,上海还出现了近代中国第一条营运铁路——吴淞铁路。其发布的火车时刻表见下:

●图片来源:丁贤勇《新式交通与生活中的时间:以近代江南为例》,载《史林》,2005(4)

尽管吴淞铁路第二年即遭拆除,但是火车毕竟还是在中华大地上“咣当”起来。有资料统计,到1911年,全国铺设铁路共计9000多公里,京沈、京汉、胶济、津浦、沪宁等线路均告竣工。

相比铁路事业,航运业的布局同样不逊色,而且部分地区统一的标准时间正是由于它们的兴盛而率先提出。

截止到1899年,依条约规定,大清政府开放了南到广西北海、北至辽宁营口的31个商埠,并包括若干沿江城市,例如南京、汉口、重庆等。最初进出港口城市的外轮、洋商等,需要有统一的时间来协调。不然货运迟到、航船早发,大家都得打起来。

●清代上海海关的航船,左边远处有钟楼

于是,1902年中国海关推出“海岸时”,海岸时“以东经120度经线之时刻,为沿海各关通用之时”。它的便利,让铁路事业的工作者们看到了甜头,也纷纷采用。

中国人民因为车、轮船的出现,固定时间的运行,不得不搭上了“赶”交通工具的“贼船”,就再也停不下来。上海《海关十年报告》(1902-1911)就说,

“无论在国内或国外,乘轮船或火车旅行目前已为一切社会阶层所乐于接受。对于铁路来说,客运是收入的主要来源;即使在象1911年……那样的特殊情况之下,进港的轮船也是挤满了人的”。

统一时间,还得靠打仗

-+-

海岸时毕竟只是一部分地区的标准时间,神州大地其他地方又该如何?

1919年,北洋政府的中央观象台提出划分五个时区的方案,以照顾全国人民的感受。

方案中提出,五个时区即中原时区、陇蜀时区、回藏时区、昆仑时区和长白时区,前三时区分别对应世界标准时的东八区、东七区、东六区,后两时区为半时区,五区换算标准时即8时、7时、6时、5时30分和8时30分。

彼时观象台还推出时区的套餐——《历书》,制作了中国各大城市标准时与地方时的对照表,以便老百姓遵循。

●1919年中国标准时区划分图

悲催的是,北洋政府是个弱势的政权组织,操作时间的方案墨迹未干,就被国民政府取而代之。它继承了前任的标准时划分方案,加之经济水平的提高和报时技术的改善,推动了五时区中,尤其是东八区中原标准时的扩展。例如上海、南京、天津、北京等地可见可闻的电报、广播,还有人流集中地悬挂的大钟。

●上海外滩海关大钟

显然,这个五时区的搞法是非常麻烦的,很快受到了交通事业的挑战。

20世纪30年代,西北的陇海路、西南的湘桂路的竣工,并且航空事业的横插一脚,使得大力推动大范围的标准时成为紧要的事情。

不幸的是,这一时期遭遇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等到政府迁都重庆时,内政部决定自1939年6月1日起,“在抗战期间,全国一律暂用一种时刻,即以陇蜀时区之时刻为标准”。它对于推动全国各省市执行标准时是个福利包。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又恢复使用中原标准时,重庆、成都、昆明等地照旧用陇蜀时。当时的报道说,“沪渝、沪蓉、沪昆等线民航飞机的旅客下机后需拨动手表,进退一小时”。

●民国时期的民航客运,那时候刻没有啥星空联盟、累积里程啥的

然而,随着人民解放军由北至南、西南、西北战场的节节胜利,不统一的标准时状况因为协调战场的指挥而得到统一,那就是使用中原标准时。不过,人民政府的最高领导人既然要打扫屋子,那就连“中原标准时”的称呼也得清除。

1949年9月27日政协会议通过定都北平的决议,十天之后西安人民广播电台就登报表示,“本台时间以北京时间为准”。随后的数月里,全国除西藏、新疆地区外,纷纷表态采用北京时间作为标准时间。

也就是说,人民政府在统一大陆之际,顺手就完成了旧中国花了四十余年也没完成的统一时间的任务,北京时间也就诞生了。

皇上再也不用担心对表的问题,只不过皇上早就没了。

参考资料:

郭庆生:《中国标准时制考》,载《中国科技史料》,2001(3)

郭庆生:《建国初期的北京时间》,载《中国科技史料》,2003(1)

丁贤勇《新式交通与生活中的时间:以近代江南为例》,载《史林》,2005(4)

湛晓白:《时间的社会文化史——近代中国时间制度与观念变迁研究》,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发表于 2017-01-18 00:00
  • 阅读 ( 749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