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最神秘之地:没有妖怪也不在取经劫难中

动静真如六丈身,莲花云里一尊神。

灵台方寸祥云至,雪下修来第一真。

佛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自那混沌分时,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天地再交合,万物尽皆生。万物有走兽飞禽,走兽以麒麟为之长,飞禽以凤凰为之长。那凤凰又得交合之气,育生孔雀、大鹏。孔雀出世之时最恶,能吃人,四十五里路把人一口吸之。我在雪山顶上,修成丈六金身,早被他也把我吸下肚去。

好了,这段话说出了一个我们平时忽略的事实呀。

原来,如来佛祖最早的时候不是在灵山,而是在雪山修行的啊。

看佛祖的描述,灵山最早应该是孔雀的修行道场,后来她把佛祖吞下,佛祖就在孔雀的肚子里来到了灵山。然后,佛祖降服孔雀,占领灵山,又封了孔雀为大明王菩萨。

灵山的事情咱们就不提了,今天呢,主要跟大家聊聊雪山的事。

说起佛祖修行的雪山,一定是天真地秀、日精月华的风水宝地。可是奇怪的是,吴承恩的《西游记》中,怎么没有记载唐僧师徒是如何爬雪山的呢?

或许有人说,这说明唐僧师徒根本没有走这条路线啊。

我告诉大家,不对。

那是因为,雪山不在81难之数。因为那里没有妖怪,于是被吴承恩略过了。

但是没有妖怪,不代表没有故事啊。

唐僧有一本《大唐西域记》,是他自述,他弟子辩机执笔完成的。那本书里,说了他的取经路线图,其中就有大雪山这一关。

具体说,大雪山的位置基本上就是在阿富汗境内的兴都库什山。

无独有偶,元朝时期丘处机西行去见成吉思汗的时候,率领弟子们也曾经翻越了这座雪山。更巧的是,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也把师父的事迹写成了一本《西游记》,其中还对西域雪山做了重点介绍呢。

那么,回过头来我们说,唐僧在大雪山是不是有什么奇遇呢?

当然,佛祖修行的道场,既入宝山,岂能空手而回?

下面咱们就具体说说。

1  唐僧雪山奇遇记:一个来自上古的燃灯古佛的忠实粉丝

大家记得吧,唐僧在乌斯藏界的浮屠山,遇到世外高人乌巢禅师,传授他一部《心经》,我们说,这本书,别看只有270字,却是修真之总经,作佛之会门。那么在唐僧师徒过雪山的时候,《心经》可是派上了大用场呢。

在大雪山,猪八戒就开始抱怨,师父啊,那火焰山那么热,大雪山又这么冷。看看附近有没有什么妖精,拿着扇子快把这大雪山给扇走吧。

悟空道:你这呆子,没有妖怪,你还找起妖怪来了。依我看,这座雪山乃是大德修行的好地界,断不会有什么妖怪的。

还真让悟空说对了。

这座雪山就是佛祖如来上灵山之前修行的道场。

许多的大德隐士,都在此山中清修和苦修。

雪山道路崎岖,只能步行。

走着走着,唐僧脚下不知道被什么拌了一下,一下摔倒了。

定睛一看呢,呀!雪地里原来坐着一个人,看样子是给冻挺了。

悟空过来一看,说道:师父,是个头陀,早已经死了。

唐僧说,既然是修行之人,待为师念诵《心经》超度他一番。

唐僧就地打坐,对着冻僵的头陀开始诵读《心经》。

为了表达对《心经》的无上崇敬之心,不敢有丝毫删减,故全文诵读如下:

“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接下来,奇迹发生了。

就在唐僧《心经》诵读声中,那个冻僵的头陀居然醒了。

这下八戒可高兴了。说道,师父,你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啊。

唐僧、悟空当然也非常高兴。

把头陀扶起坐好,头陀睁眼就说:请问,释加牟尼佛祖入世了?

唐僧说道:是入世了,可是又已经出世了啊。

头陀面色疑惑,自言自语道:燃灯祖师当时开示我,后世佛祖就应该在这座雪山入世啊。

唐僧说:不要急,慢慢跟我们讲讲你的故事吧。

原来,这个头陀居然是来源于上古时期的一个佛教信徒,他本来想追随燃灯古佛,希望成为燃灯的弟子。可是那时候已经到了上古佛教的末法时期。他得到燃灯古佛开示,让他等着下一个佛祖入世。并且给他指引了大雪山这个下任佛祖的道场。头陀于是就在这大雪山中入定了。

本来说,释加牟尼佛祖的确是在雪山中修行。就在他成佛之后呢,应该会佛光普照,这样整个雪山中有了感应,头陀也就会醒来了。可就在这个时候,也是非常巧,恰好孔雀在吃人。孔雀一口就把五六十里之内的人全吃到肚子里去,这其中也包括雪山中刚刚修行出关的如来佛祖。这样,佛祖上了灵山,而雪山中深埋的头陀却错过了一次佛光普照醒来的机会。

如今,唐僧通过诵读《心经》,无上感应力让头陀醒来。结果呢,如来佛祖也不再住世了,头陀说,那就算了,我继续等下一任佛祖入世吧。

唐僧说:下一任佛祖又是几十亿年啊。我看不如这样,你跟我修行吧。

悟空也说:我师父本是如来佛祖座下的二弟子金蝉子,也是大德高僧。你又何必舍近求远呢?

头陀说,那也行,我就跟着你去西天取经去吧。

唐僧道:西天取经你就别去了,你年纪太大了些(大概几十亿岁?)。我看不如这样,你可以去东土大唐重新投胎,等我取经回来,你也应该成年,到时候,你做我的弟子可好?

头陀说:也好,一切就听师父安排。

唐僧说:你就去东土大唐皇家投胎。就在长安城中,最大的大红城墙的院子就是。

头陀按照唐僧的指示,圆寂了。他的魂魄,奔长安城而去。

2  糊涂头陀迷失了本性:阴差阳错投错了胎

四维世界的时间是一个单行道。人生如白驹过隙,时光似过眼云烟。一转眼就是14年的光景。14年啊,唐僧终于完成了伟大的取经任务。

对了,大家知道,为什么取经一定要14年完成吗?

其实在《西游记》中,观音菩萨告诉我们了,这个叫做“一藏之数”。一藏之数是多少呢?就是5048。

《西游记》中,这个数字经常出现。

大乘真经是“三藏”,就是5048的3倍,15144卷。迦叶、阿南传经时,从三藏中各挑几卷,所传经卷一共是5048卷,即一藏之数。再比如,猪八戒的九齿钉耙与沙僧的降魔宝杖的重量都是5048斤,都是一藏之数。

那么,按照农历一年360天计算,5048天恰好就是14年差8天!(好神奇哦)。

所以,唐僧众人到了灵山的时候是差8天就到了一藏之数。如来让八大金刚护送唐僧师徒去大唐,然后回到灵山,前后时间正好8天,满足了一藏之数。

还有,唐僧法号就叫“唐三藏”,所以满足三藏之数。取经团成员中,唯有孙悟空似乎跟一藏之数没有关系,他的金箍棒是13500斤,跟他相巧合的是通天河的老鳖,岁数是1350岁(貌似野生妖精中岁数最大的哦)。所以,恰恰是老鳖让取经团翻了船。

孙悟空才会说,盖天地不全,这经原是全全的,今沾破了,乃是应不全之奥妙也,岂人力所能与耶!

从这点上看,佛家讲究的是一个“不生不灭真如行满”,而道家讲究的是一个“天地不全万流归宗”。

这样看来,悟空实实在在是一个道教本体,所以他虽然修成了斗战胜佛,但保留了修炼“混元至仙”的灵根。

说了这么多,就是为了告诉大家,取经14年的真正原因就是讲究一个功德圆满。那么,14年过去了,那个投胎的头陀呢?也应该是14岁了吧。

这不,唐僧回到大唐,安排好经书,就来找李世民要徒弟了。

唐僧进宫后,李世民问:御弟,今天怎么这么闲在?

唐僧就把雪山前情如此这般说了一遍。李世民不住点头。哦,原来还有这样一段奇遇。

唐僧就说:陛下啊,快查查某年某月出生的皇子吧。

李世民想了想说道:没有那年出生的皇子啊。别说皇子,连公主都没有啊。

唐僧说:这不对呀陛下,不应该啊。要不你找管事房的来问问。

李世民说:朕的儿女哪年出生这还能记错吗?

唐僧一想,皇上说的也有道理。

既然皇宫找不到自己的徒弟,那就只好先这样吧。

等回到寺里,夜晚,唐僧打开智慧之眼,遍照京城。终于明白了。原来,当年那个头陀投错了胎。他是一个路痴,结果投到了尉迟恭的弟弟尉迟敬宗的家里。

3  此子名叫尉迟基,字弘道。

唐僧终于找到了了自己的好徒弟。第二天,他就去拜访尉迟敬宗。

到了尉迟家,唐僧说明来意。

尉迟老英雄当然挺客气,因为唐僧是名人,又是御弟,大家都会敬让几分。一听说唐僧要让自己的儿子跟他去出家,尉迟敬宗面有难色,说道:也是我管教不严,这个小子可不像一个修行的材料。他是天天吃喝玩乐的这么一个人,我都管不了他啊。

既然没有谈妥,唐僧只好告别回去。扭头他就去找唐太宗了。然后告诉太宗皇帝,这个孩子只是暂时迷失了本性,等我给他打开智眼他就全明白了。我看不如这样,就让他代替您出家,这样他的父亲也就不好拦阻了。

就这样,皇帝带着秦叔宝、尉迟恭一起到尉迟敬宗家里当说客。

尉迟敬宗一看就明白了,替皇帝出家,不答应是抗旨啊。再说了,来了这么多大佬,不能不给面子啊。他就说行,把儿子叫出来商量商量吧。

原来,这个尉迟弘道是一个小花花公子,海上飘来拨浪鼓,浪荡江湖一个小玩闹。他是好吃,好玩,还好色。一说出家,他是死活不同意。后来大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这孩子明白了,不出家,就杀头。

?既然这样,那就出家吧。他提出一个条件,出家也行,但要带着家里吃的玩的,还要带着女眷们。

唐太宗按照唐僧的嘱咐,不管什么条件,都先答应下来再说。

就这样,尉迟弘道终于答应出家了。

出家那天,尉迟弘道带着三辆马车,拉着厨子,美女,美食,一路上浩浩荡荡奔寺庙而去。

寺庙那头,唐僧派出许多僧人半路上敲锣打鼓地迎接,场面非常热闹。

就在这场欢迎仪式上,唐僧暗中做法,让尉迟弘道打开了智慧之眼,他才发现,妈呀!自己原来就是14年前西域雪山中的那个上古头陀啊?于是,他果断打发三辆马车回家去。自己一个人,跟着唐僧入了寺庙。

此后,唐僧给弟子起法号窥基。

后来,为了纪念窥基法师的三驾马车,历史上称其为“三车和尚”。

历史大学堂团队作品   文:风林秀

  • 发表于 2017-01-09 00:00
  • 阅读 ( 1312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