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不离身,后果很严重

无手机焦虑症

无手机焦虑症(Nomophobia,或no mobile phone phobia),指因无法使用手机而引发的严重焦虑,这也是老生常谈多年的问题。但心理学家称,在亚洲这片创造出自拍杆和emoji表情的土地,手机成瘾的人数仍在飞速增长,手机沉迷者的年龄层愈加年轻化。

手机事故成了滑稽新闻的宠儿

目前,在韩国11至12岁的儿童中,72%都有自己的手机,他们平均每天在手机上耗费约5.4个小时。一项对韩国近1000名学生的研究显示,25%的被调查者有手机成瘾的情况。这份将于2016年发表的研究发现,压力是预测一个人手机成瘾概率的重要指标

手机对世界各地的许多国家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在亚洲,它却通过更多元的渠道渗入了当地文化:在任何一顿饭前,都有人一定要给食物拍上几张特写;而日本已经有了名为“手机文化(keitai culture)”的系统的手机文化。

亚洲,与其25亿手机用户一道,给大家带来了一系列有关手机的“事故新闻(mishap news)”,如“一台湾游客在看Facebook时掉下码头后成功获救”。或者又如,“四川一女性因看手机落入水沟,消防队员救援”。

这些事件或许都能摇身一变,成为夺人眼球的滑稽新闻标题。但是在新加坡,引人担忧的另一个问题则是:受手机影响的人群正趋于低龄化。新加坡人口仅600万,其手机普及率是全球最高的国家之一。

此外,新加坡拥有数码成瘾(digital addiction)方面的专家,设立了网络健康使用诊所(cyber wellness clinic),并定期进行普及宣传,使民众重视数码成瘾。

“年轻人缺乏一定成熟性,因为他们没有自我控制力,这使得他们对手机使用的自我管理变得更加艰难,”新加坡网络健康中心主任Chong Ee-Jay说道。

他很担心年幼的孩子拿到手机后会有怎样的行为表现。

“手机作为学校课程学习的组成部分,对于低龄学生而言简直唾手可得”,他说。在新加坡,教师通过手机应用WhatsApp(一款智能手机之间通讯的应用程序,可接收好友发送的信息;译注)布置家庭作业的现象已非常普及。

“我的手机就是我的整个世界”

在韩国,19岁学生Emma Yoon(化名)自13年4月起就一直在接受“无手机焦虑症”的治疗。

“我的手机就是我的整个世界。它是我自身向外延伸的一部分。”

“只是想像我如果掉了手机,我都会心跳加速,手心出汗。所以我无论去哪都一定会带着它。”

Yoon的父母还说,他们女儿的手机成瘾行为将她表现出来的其他行为问题也放大了。女儿不再坚持自己的爱好,也拒绝参加学校活动。

在衣服口袋轻得奇怪、没有手机的时候,许多人都会感到焦虑,但手机成瘾引发的焦虑的不同之处在于,手机已经成为个体其他问题和焦虑的核心。上述韩国研究同时发现,为了玩社交媒体而使用手机的群体更容易手机成瘾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手机成瘾?

手机,长期以来都为人们视作扩宽人际交往的唯一关键工具。如果没有手机,易受影响的儿童和年轻人就可能感觉孤身一人、茫然无措,觉得自己无法与他人取得联系。在部分亚洲国家,学生的家庭作业繁重又耗时,手机就成为他们联系朋友、寻找乐趣、沟通分享的唯一渠道了。因此手机对他们来说有着无法言喻重要性,即使不合理。

你是否沉迷于手机?让专家告诉你一些手机成瘾的早期标志:

1. 没有原因,却一直查看手机消息

2. 一想到没有手机,就心情焦虑、坐立不安

3. 躲避人际交往,却愿意将大把的时间用在手机上

4. 半夜醒来看手机

5. 因过长时间使用手机,导致学习或工作表现退步

6. 易因邮件和手机app而分心

像毒品得戒,

还是现代人的过度夸大?

有少数国家开始就手机使用颁布管理条例。

在韩国,政府推出了一款监控青少年手机使用情况的app,引发社会热议。此外,韩国官方在2011年颁布了一系列措施,以禁止儿童夜间零点过后玩网游。

中国是最早将网络成瘾诊断为临床疾病的国家之一。为了消除这类新型社交媒体成瘾,中国已设立类军事化的成瘾控制医院。

精神分析师Thomas Lee认为,亚洲其他国家也应效仿中国,和性成瘾、赌博成瘾一样,将手机成瘾纳入标准“心理障碍”范畴。

“人们利用手机获得愉悦情绪的方式,与毒品给人带来欢愉的机制有异曲同工之妙,” Lee这样说道。

“就像毒瘾一般,手机成瘾同样可表现出情绪退行症状,如坐立不安、焦虑,甚至愤怒。”

但是也有反对声认为,人们过于夸大手机成瘾,这只是现代社会人们容易夸张自己的表现形式之一。新加坡临床心理学家、Marlene Lee教授称,科技所致的心理障碍早已不是新现象。

“相关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因此有关手机成瘾的问题还有许多尚待明晰。科技成瘾实际上与其他成瘾障碍有相同的作用机制;它们只是换了一张新的‘面孔’,”她说道。

她的观点也得到了精神分析师Adrian Wang的支持,后者称自己拒绝将这类成瘾诊断为心理障碍,避免用医学方法治疗社会问题,因为技术成瘾是“更大的社会问题的一部分,如家庭和自尊问题”。

无疑,亚洲还会创造出与手机有关的新事物并风靡全亚,就像自拍杆、阿凡达和emoji一样。

在这片广袤而国家各异的大陆上,亚洲各国的精神分析师都希望,未来大家共享的东西是积极的、创造性的,而不仅仅是蔓延全亚的焦虑感。


译:Cherrychess丨壹心理翻译专栏

  • 发表于 2017-01-13 00:00
  • 阅读 ( 746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