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野蛮生长,消费金融下半场已来

中央一号文件删除了“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句子,尽管是针对三农的文件,却也折射出国家对发展互联网金融由热捧到降温的态度。

2016年可以说是P2P发展的转折点,“融资”、“牌照”、“跑路”等关键词已经成为了这一年热词,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史上最严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迫使大部分P2P机构宣布转型做消费金融业务,而消费金融真的是最后一个金矿吗?各细分领域的消费金融真的那么美吗?

消费金融从2016年进入了野蛮生长期,分期贷款业务已渗透到各个细分领域,包括教育、医美、校园、装修、医疗、旅游、租房等。 截止目前,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壮大至21家,获得牌照,意味着可以从银行同业拆借资金,资金成本将大幅度降低,且可以设立资金池,发展将极大加速。

结合每个行业的特定场景,线下渠道成为消费金融机构竞争的主要壁垒。线下渠道主要是商家和消费金融公司签订协议,当消费者在商家购买商品或服务时,与消费金融公司签订分期协议,然后由消费金融公司向商家垫付商品或服务的全价,并支付商家返点。而消费者往往只能被动选择商家所推荐的消费金融品牌,造成了各消费金融平台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和物力去和较大的商家搞好关系,以此来获取市场份额。

无独有偶,日前在教育消费金融领域做的不错的两家:宜信停掉了教育消费金融业务;专做学贷的贷贷熊的学贷业务也停掉了。这背后说明了什么?。作为行业标杆性的企业做出这种举动很有可能表明将来行业发展艰难,涉及消费金融业务的公司首先考虑的一定是资金成本和风控成本。尽管做普惠金融的体量更大,但放到一个具体的细分领域,投入产出比则是衡量的硬性标准。例如在教育消费金融领域,目前还是属于苦差事,赚不了很多的钱甚至会赔钱,这或许也是宜信和贷贷熊停掉业务的原因之一吧。

如果体量够大,且风控可以做到万三以下(坏账率做到万分之三以下),规模大、坏账少、资金便宜自然赚的多,但令人担忧的是多消费金融公司的坏账率已高达20%以上。还有一个局限性,这是它的客单价决定的。如果贷款低于一万元的话,你会发现消费金融的切入点其实就蛮难的。

用户规模快速扩张,风控的不严格,导致所服务的客群变得鱼龙混杂。消费金融原本设想的最为理想用户,应该是80、90后,那些具有成长空间,只是提前消费的年轻客群。但现实却不尽如人意,很多“高危”人群进入了消费金融公司的视野,部分用户根本不具备还款能力,更有甚者都没有还款的意愿。很多机构急功近利也是导致坏账的原因之一,为了完成业绩采取“欺骗”、“过度承诺”,引发纠纷和机构跑路。

消费金融的用户,多是没有央行征信数据的用户。仅仅依靠一些黑名单以及一些共享的数据库很难对用户进行一个有效甄别,风控模型的建立到成熟还需要走完一个1到2年的还贷周期,因此风控的不严谨导致行业坏账率居高不下。很行业覆盖坏账率的方式有如下几种:1.提高利率,直接从未成为坏账的用户身上攫取利润,胆子大的公司的年会利率会远高于国家对高利贷的规定标准。2.拉新用户,用户基数增加了,坏账人数固定,因此坏账率下降。3.通过融资来覆盖坏账造成的损失。


2017年,毫无疑问,不注重风控一味索取流量的消费金融平台,将会面临极大的风险。随着用户规模的趋于稳定,估值已经很高的公司,在2017年里需要证明它的盈利能力,否则融资将会更加困难。因此,坏账率难以被冲抵覆盖,盈利又极为困难,容易陷入到一个死循环。

即使目前尚未有机构全方位统计消费金融人群的数量及贷款需求的规模,但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小微借贷的需求是巨大的。根据清华大学发布的《2016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消费信贷的用户以30岁以下的中低收入群体为主,大部分为男性,61.41%的客户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超过一半的客户信用卡额度为0。没有信用卡,却面临着与收入水平不相匹配的经济压力或消费欲望,常常需要借钱来度过余额不足的窘境,这样一批消费群体,我们称之为“常贷客”。

常贷客,顾名思义就是总缺钱,没有信用卡或信用卡额度低,转而成为各家小贷公司的常客。他们未被传统金融机构的服务范围所覆盖,但在中国却有着庞大的人群基数。比如,刚毕业的大学生,工资不高又不愿跟家里要钱,但一次性交完三个月的房租,接下去一段时间的生活费便捉襟见肘,这时提供小额现金贷款的平台就能帮助他解决燃眉之急。事实上,常贷客就是现金贷人群,他们的产生是由于长期在银行等金融机构得不到合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而随着信贷政策放宽以及人群消费意识的觉醒,众多小贷公司、网贷平台等应运而生,为这部分人群提供现金贷产品。据粗略估计,小额现金贷人群中,有多头借贷行为的用户占比超过50%。并且,由于网贷信息不记入央行的征信系统,网贷平台之间信息共享程度较低,多头借贷现象,违约的概率就上升20%以上,网贷平台面临的无论是信用风险还是欺诈风险,都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

消费金融的底层是大数据,随着网贷机构间在贷款人征信数据方面的共享,在用户申请贷款之前和申请之后,已经存在相应的技术去识别该用户是否有逾期或者多头借贷的嫌疑。对于多次借贷逾期,或频繁靠拆东墙补西墙的客户,机构通过信息筛查,决定是否放款。网贷机构其实在设定借款利率的时候就已经将各类风险计算在内,最终逾期和多头借贷等风险大部分都会分散到借款人头上。只有当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消费金融是典型的高门槛行业。监管门槛高,干啥都得先拿牌照;资金门槛高,仨瓜俩枣的闲散资金恕不伺候;专业门槛高,槛外人听不懂门内人的话。所以当Fintech打出小额快速低门槛的亲民牌,大水就冲进来了。 其实不管手里拿着的是算盘,还是键盘,盯着的是账本还是触屏,金融本质还是资本跨时间空间配置,市场最核心的功能还是风险定价,机构最重要的工作还是风险控制。技术、算法、模型是中性的,Fintech也确实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互联网消费金融走稳重才是王道。

对消费金融行业而言,有人主张实行“母爱式”弱监管,为互联网金融创新和发展留有余地和空间;有人则认为应采取“父爱式”强监管,对违法违规的平台予以严惩,防止突发性的金融风险。简单的评判强监管与弱监管孰优孰劣无异于刻舟求剑,没有任何意义,但就金融行业的本质和历次金融危机的历史经验看,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每一次金融危机都意味着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严重失调,每一次危机都意味着金融监管的失败和随之而来的重大变革刘鹤: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但这一切基本都是事后评价,在事中尤其是当机如何把握监管的“度”给监管部门带来了诸多挑战。建议相关监管部门采取比较硬的“软”手段,即通过设置层层措施,如金融备案、电信运营备案及资金存管等等,使不同类型的平台接受种种“考验”,“存活”下来的平台的则将具备更高的风控能力。


作者:尉迟道坤,百度问咖认证大咖,资深投资人,多家上市公司顾问,知名教育集团合伙人

  • 发表于 2017-02-09 00:00
  • 阅读 ( 784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