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精选了一下网友答案:
···································^^····································
92的,会计研究生,坐标合肥,可以聊聊?
+++···································^^····································
92的,会计研究生,坐标合肥,可以聊聊?
·······································································
我们精选了一下网友答案:
开发和测试都差不多。我现在就在合肥,IT经验2年,懂开发,现在主要是测试,月薪4.5K。
···································^^····································
软件测试的话工作1~2年之后,北京的工资在10000以上,合肥的话应该6000左右吧, 前提是工作一段时间有了经验之后。!
···································^^····································
疯了,8000不可能的
·······································································
我们精选了一下网友答案:
···································^^····································
2020年来了!
一个崭新的十年来了!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
即将迎来而立之年的高新区
也踏上了新的征程
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
我们有太多的“故事”想要诉说
今天,就和小编一起走进
央媒头版记录下的“高新故事”...
▼▼▼
2017年1月,安徽省合肥市获批建设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以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为载体,合肥积极争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目前,研究院1号科研楼主体结构已顺利封顶;安徽与中科院正式签署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及人工智能研究院共建协议,积极谋划能源国家实验室和人工智能国家实验室建设;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项目落户合肥,园区工程加快建设;合肥先进光源和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设施预研进展顺利,在中科院组织的“十四五”大科学装置项目申报答辩中分别排名所有领域第一和资源环境领域第一;合肥同步辐射光源实现恒流运行,性能达到国际三代光源先进水平;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再创新高,磁场强度达42.9T。同时,加快布局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和产业创新转化平台: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正式获批,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作为我国类脑智能领域迄今唯一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已投入运行,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地面信息港初步上线试运行,合肥离子医学中心引进质子治疗系统的核心部件完成吊装。
原创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在信息领域,量子通信技术持续发力,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正式开通;首次实现18个光量子比特的纠缠,制备出12个超导比特的量子多体纠缠态。在能源领域,聚变研究保持国际领先水平,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屡创世界纪录,先后实现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及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达1亿摄氏度。在健康领域,首次实现哺乳动物裸眼红外光感知和红外图像视觉,突破了自然界赋予动物的视觉感知物理极限。在环境领域,大气环境监测三台载荷搭载“高分五号”卫星成功实现在轨运行,首次获取全球二氧化氮、臭氧柱浓度分布图,提升了我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话语权。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速推进
在政策的叠加效应下,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力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促进量子信息领域产学研合作,打造国家级量子产业中心,培育量子科技企业5家,关联企业20余家,从事量子领域科研人员600余人,量子产业全部相关专利占全国12.1%,位居全国第二。以类脑智能、智能语音、智能机器人为主要方向,合肥加速壮大人工智能产业,同时加快国产质子治疗设备研发集成,并推进产业化。
(头版)中国科学家领衔实现高性能单光子源(2019年08月14日 )
单光子源是光学量子信息技术的核心资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霍永恒等和中山大学余思远小组、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戴庆小组及德国、丹麦学者合作,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椭圆微腔耦合实现确定性偏振单光子的理论方案,并在窄带和宽带两种微腔上成功实验实现了确定性偏振、高纯度、高全同性和高效率的单光子源,为光学量子计算特别是超越经典计算能力的“量子霸权”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论文近日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光子学》上在线发表。审稿人评价该工作“解决了一个长期存在的挑战”。
(头版)中奥首次实现量子“隐形传态”(2019年8月20日)
(头版头条)勇立潮头再争先(长三角见证高质量发展)(2019年09月09日)
放眼长三角,满目的“中国第一”“世界之最”。
安徽合肥高新区,横贯东西的云飞路也是远近闻名的“量子大道”。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首条量子保密通信网络“京沪干线”,以及首台光量子计算机均诞生于此。
在安徽合肥“中国声谷”,鼠标会“说话”,钢琴能“识谱”,人工智能企业多达430家,仅科大讯飞去年一年就在核心技术领域摘取了12项“国际第一”。
改革先锋、全国政协委员潘建伟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记者会上表示,量子通信研发正处于“阶段转换”。
那个多年前在人工智能沙滩上“拾贝”的青年,如今正在将自己收集的“珍珠”——闪烁在各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串成既梦幻又实用的“项链”。这位青年就是如今的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
回顾二十载创业史,刘庆峰深感不易。从当初创始团队内部对语音产业前景的质疑,到如今凭借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一系列国际知名大奖,科大讯飞不仅让质疑的杂音不攻自破,也证明了当时坚定人工智能产业决策的正确。刘庆峰坦言:“看起来好像今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每一步真的很不容易。”
的确,企业只有经历过考验,产品才更具生命力。“我现在写建议都是用我们的语音识别,会议记录和撰写也很依赖我们的智能办公本,很成熟、也很方便,比原来的效率快了很多。”一向健谈的刘庆峰坐在记者面前,笑眯眯地分享此次参加两会的“小秘密”。
这印证了刘庆峰对现阶段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方向的判断:要让人工智能从勾画的美好蓝图中走出来!刘庆峰判断,2019年将是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的落地之年、价值兑现之年,也是公司将人工智能技术规模化推广的机遇之年。在此背景下,科大讯飞正在为人工智能2.0战略摩拳擦掌。
创业走着“弯曲的直线”
“我突然发现创业已20年了,时间真的过得好快!”刘庆峰稍作停顿,“如果用一句话总结,那就是走着弯曲的直线。总体看起来好像今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每一步都很不容易。”
1999年创立之初,科大讯飞遇到一系列问题。刘庆峰回忆道:“当时的讯飞在核心源头技术的整合和创新上投入重金,却迟迟未能在市场上打开局面,这让团队所有成员都在焦虑中煎熬。”
因此,科大讯飞团队内部难免会出现杂音。“当时主要的质疑就是语音产业到底前景如何、语音根本不赚钱还不如做游戏等。”作为团队领导,刘庆峰顶住了压力。
正是得益于20年的坚持和拼搏,刘庆峰更加明白民企的发展之道。刘庆峰认为,民企想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靠核心技术创新,形成产品本身的核心竞争力,获得在价值链上更多的话语权;另一方面,通过品牌建设使得企业有更多的品牌溢价。“否则,只在微笑曲线的最低端,显然就无法实现高质量发展。”
针对中国人工智能市场泡沫巨大的议论,刘庆峰认为,如果人工智能只是玩概念,没有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应用和明确的商业模式,那么这些企业在2019年会退出。
抢跑AI规模化应用
对科大讯飞来说,2019年的发力方向会在哪些方面呢?谈及此,刘庆峰难掩兴奋,他将2019年定位为推广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的落地之年。“我们要让人工智能从典型应用示范转向规模化推广,我们会让全世界看到人工智能实实在在的效益。”
刘庆峰提出,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应具备三大标准:一是要有真实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应用案例;二是能够用统计数据说明人工智能的应用成效;三是能够基于典型应用场景的自我进化。
事实上,刘庆峰历年参加全国两会所提的建议都是围绕人工智能,这也反映出他对于人工智能的执着。“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每年都提,我说不光现在提,再过十年我还会提,因为我们正处在人工智能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很多技术要继续突破。”刘庆峰坚定地说。
“在2015年底的发布会上,我们用领先业内推出的听见系统,直接跟北京三个数据公司的5个资深速记员进行现场比试,最后我们的听见系统超过了速记员的正确率。”刘庆峰说,这就是用数据说明实际应用成效。
刘庆峰表示,未来,会在医疗、司法、教育等诸多领域看到科大讯飞的成功应用案例。“比如我们现在做的智医助理,主要是给基层医生提供一个人工智能助手。当病人在跟医生对话的时候,智医助理可以自动生成对疾病的判断,然后供医生参考确认。智医助理现已在安徽的社区医院上岗,可以辅助诊断近千种疾病。”
今年1月,科大讯飞在上海首次推出了公开的人工智能法院庭审。这是科大讯飞的人工智能辅助判案系统,它可以帮助检察官和法官提高审判效率。
“目前我们的人工智能刑事案件辅助审判系统已涵盖95%以上的常见刑事案件。”刘庆峰说,除了刑事案件,公司还在做民事和行政案件。“应该说,人工智能对于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更好落地,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布局粤港澳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于拥有核心技术的科大讯飞来说,天然存在着与自身技术和行业应用落地相契合的诸多机会。”刘庆峰表示。
早在相关政策文件出台前,科大讯飞已在广东做了布局——不仅科大讯飞的华南总部落地广东,在深圳也有科大讯飞的研发基地,均聚焦科大讯飞新业务的研发。
具体到研究项目,“人工智能+医疗”2018年在广州南沙启动。当年1月,科大讯飞华南人工智能研究院在南沙正式揭牌成立,目前该研究院的研究范围覆盖基础研究、客服NLP、司法NLP、肺部CT、眼底影像以及大数据六大板块。
刘庆峰告诉记者,在科大讯飞华南人工智能研究院的技术赋能下,南沙区中心医院医学影像诊疗中心已投入常态化应用。未来,科大讯飞还将和南沙区继续合作探索“人工智能+医疗”的战略机遇,进而合作共建南沙区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南沙区人工智能医学语音能力等平台,助力南沙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医疗新高地。
“人工智能+医疗”只是科大讯飞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探索技术服务和行业应用落地实践的一个缩影。在教育方面,科大讯飞在广州建立了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示范学校,探索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于大湾区的社会事业。
科大讯飞的翻译技术正在为大湾区建设作贡献。刘庆峰向记者分享了一个例子:去年底,科大讯飞把普通话和粤语之间的翻译系统做出来了,有些医院的医生在试用后给出很积极的正面反馈,并推广到整个医院使用。
“我们的翻译机以及相关教学产品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和一体化发展是有非常重要、独特的促进作用的。”刘庆峰表示,未来,科大讯飞还要在大湾区区域加大核心技术的布局。
安徽合肥:“IC之都”梦想照进现实(阅览量过66万)(2019年5月4日)
耐住寂寞“筑梦”
5年前,从中关村起家的北京君正做出一个重要决定,把部分研发人员从北京迁出,在合肥高新区建立第二总部。
北京君正董事长刘强说,是三个原因让公司在长江沿线多个城市里选中了合肥:
集成电路产业忌浮躁,需要沉下心来做研发,合肥科教底蕴深厚,“耐得住寂寞”由来已久;
芯片设计离不开下游应用,需要与华东和华南两个主要市场密切沟通,合肥是中东部重要铁路枢纽,1至4小时可到达北京、上海、南京等主要城市;
这还是个技术、人才、资金密集型产业,需要地方政府持之以恒构建产业环境,合肥有打造“IC之都”的耐心。
几乎同一时期,一个国际公司的汽车电子团队也迎来了大步向前的机遇——在合肥高新区的扶持下成为一家独立自主的公司。这就是后来在中国车载信息娱乐、辅助驾驶等芯片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拥有60%以上后装市场份额的杰发科技。
紧随其后的,还有深耕细分市场存储设计的兆易创新、集成电路封测企业通富微电子、智能芯片先行者寒武纪……180余家企业犹如星光汇聚,在合肥形成了涵盖设计、制造、封测、材料、设备环节的全产业链,年产值保持约20%增速。
从无到有,从有向强
本土成长起来的杰发科技可谓合肥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缩影。据杰发科技总经理万铁军介绍,5年时间,杰发科技经历了从一个小团队成为一家独立自主的公司;到借助资本市场,以上市公司四维图新子公司的身份布局更多车联网芯片领域;再到苦练内功,迎来一年出货一款新产品的成果爆发期。
5年时间,集成电路产业在合肥从无到有,下一步是从有向强迈进。
“2013年前后,合肥的家电、平板显示、汽车等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时都遇到了缺‘芯’问题。那时起,合肥便提出打造‘IC之都’,从市场需求出发谋划‘补芯’。”合肥市发改委主任秦远望说。
现在,合肥先后被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列为全国集成电路集聚发展基地和集成电路产业重点发展城市,中国电科38所每秒完成千亿次浮点运算的“魂芯二号A”、芯碁微电子打破国外高端设备垄断的双台面激光直接成像设备、易芯半导体拉制成功12英寸芯片级单晶硅片等创新成果层出不穷。
《财富有约》刘庆峰:决战语音之巅(上)(阅览量过104万)(2019年5月1日)
人工智能浪潮扑面而来,是机遇也是挑战。在科大讯飞看来,未来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人机耦合,而人机耦合也是最符合社会伦理价值、实现建设美好世界目标的发展方式。
近日,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接受《财富有约》专访,作为A股市场上的明星公司,刘庆峰从技术到资本就市场关心的问题作了全方位回应。他坚信,语音将会成为未来人工智能技术的交互入口,而他,要握紧这一入口。
连续14个五一节,他都在实验室研究量子计算机(阅读量过104万)(2019年5月2日)
5月1日早晨8时40分,42岁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国平像以往的13个五一节一样,踏入实验室大门。
“啾啾啾”,这是压缩机在“鸣叫”;“嗡嗡嗡”,这是真空泵在“和声”……实验室里各种仪器声汇成的“交响乐”,在他耳中特别和谐。哪个“乐手”不在状态,一听即知。
压缩机,转速正常;真空泵,指标正常;液氮、液氦,液面高度正常……说起液氦,这可是让郭国平14个五一节不能休息的“元凶”之一。量子计算的研究平台,需要零下270摄氏度左右的环境。营造这样的极低温环境,一天需要消耗20多升液氦,而液氦偏偏又很贵,100多块钱一升。
“我们有两个研究平台,也就是说,一天不干就要白扔五六千块钱。如果关掉几天再重启,要几万块钱。”郭国平说,为了不浪费科研经费,他的实验室从2005年建立到现在,基本上全年无休,两班倒24小时运行。“前五六年人少,主要是我一个人值班。后来同事、学生多了,我平时轻松一些,但是节假日要让学生回家,还是我们当老师的值班。”
检查完仪器仪表和前一天数据采集情况,郭国平开始准备芯片样品。他花了1个多小时,在长宽不到一厘米的芯片板上,焊上50根线。然后来到另一个房间里的研究平台,拆下悬在空中一米多高的圆柱形罐子,露出量子计算机的“真容”:一层一层金黄色的圆形面板,之间用柱子和密密麻麻的线束相连,像一个豪华大吊灯,又像一个多层的旋转木马。
郭国平把芯片样品放进“大吊灯”,对接芯片和仪器仪表引线,启动程序,开始测试芯片状态。
20世纪80年代,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等人提出构想,基于两个奇特的量子特性——量子叠加和量子纠缠构建“量子计算”。相比电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理论上运算能力将有几何级数的增长,被认为将是下一代信息革命的关键动力。
2005年,郭国平因为量子通信方面的科研成果获得中科院院长特别奖,同年获得中科大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但是,他做出了一个一些人认为“很傻”的决定,放弃已经做得风生水起的量子通信研究,改做量子计算。
“那时候我真的被认为是‘愣头青’。量子计算当时在国内的基础近乎空白,与先发国家差距巨大,而且研究起来很花钱,又难出论文。”郭国平说,他之所以愿做“愣头青”,是因为“这个东西对国家太重要了”。
此道不孤。在导师郭光灿院士等人支持推荐下,刚刚博士毕业的郭国平组建起量子计算研究小组。
研究量子计算机是一个系统工程,从芯片设计到纳米加工、检测、数据分析、软件编程,涉及物理、微电子、机械、软件等多个学科,而他们大多从头干起。
“在实验室从切割硅基板到做出芯片,一切顺利的话,一个流程得三四天。”曾经是郭国平的学生、如今已留在实验室工作的特任研究员李海鸥说,做芯片时要在密闭的超净间里一呆十几个小时,大多数时间必须站着,经常站得腿发抖。
经过艰苦努力,郭国平的研究小组2009年在国内首次实验实现了量子霍尔效应。从2012年到2017年,他们先后实现了基于半导体的单比特、两比特、三比特量子计算。实现国内零的突破,跟上了国际先进科研机构的节奏。
虽然进步很快,但郭国平认为仍然要承认与先进机构的差距。“我们起步晚、基础差,别人经过的路甚至踏过的坑,我们也必须一一走过,才可能有技术积累。”郭国平说,要追上别人,造出真正有实用价值的量子计算机,唯有日夜兼程。
0 篇文章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