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看 | 软件测试经典10题(含答案) 软件评测师怎样?

选择题 1. (单选)当需要对某个系统进行测试的时候,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设计测试用例? A. 功能验证 B. 性能相关的验证 C. 兼容性相关的验证 D. 安全性相关的验证 E. 以上全是...

必看 | 软件测试经典10题(含答案)

我们精选了一下网友答案:

···································^^····································


选择题

1. (单选)当需要对某个系统进行测试的时候,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设计测试用例?

A. 功能验证

B. 性能相关的验证

C. 兼容性相关的验证

D. 安全性相关的验证

E. 以上全是


2. (多选)软件测试过程中,测试数据准备的痛点有哪些?(多选)

A. On-the-fly 测试数据准备的时间消耗

B. Out-of-box 测试数据的“脏数据”

C. 测试数据本身组合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D. 性能测试数据准备的时间消耗

E. 微服务化后,跨多个微服务的数据准备缺乏完整的知识体系

F. 微服务化后,测试数据准备的环境依赖性


3. (单选)无头浏览器的主要应用场景是?

A. 网络爬虫

B. GUI 自动化功能测试

C. 页面监控

D. 以上全是


4. (单选)以下不属于 API 测试工具的是哪个?

A. Postman

B. SoapUI

C. JMeter

D. Selenium


5. (单选)以下属于移动应用测试的工具是哪个?

A. Appium

B. UFT

C. TestNG

D. LoadRunner


问答题

1、GUI 自动化测试脚本分层设计的最佳实践是怎么样?


2、多个 API 连续调用的测试用例的难点是什么?你是如何来解决的?


3、单元测试中,桩函数和 Mock 函数用来解决什么问题,两者又有什么区别?


4、性能压测过程中,当面对大量并发用户调用的时候,服务器端 CPU 的使用率是高好还是低好?为什么?


5、当需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大量 GUI 自动化测试用例的执行时,业界主流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答案与解析

1. (单选)答案:E

解析:除了要考虑显示的功能性需求外,还要涉及安全性、性能、兼容性等非功能性需求的验证。


2. (多选)答案:ABCDEF

解析:关于现在流行的微服务模式,由于每个单一功能的服务都是独立分开部署的,所以我们在准备测试数据时,还可能会遇到诸如环境依赖、跨多个微服务的数据准备缺乏完整的知识体系等问题。


3. (单选)答案:D

解析:无头浏览器的主要应用场景,包括 GUI 自动化测试、页面监控以及网络爬虫这三种。


4. (单选)答案:D

解析:Selenium 属于 GUI 自动化测试工具。


5. (单选)答案:A

解析:UFT(以前的 QTP)属于一款 GUI 测试工具,LoadRunner 属于性能测试工具。而 TestNG 是一个用来简化广泛的测试需求的测试框架,适用于从单元测试到集成测试阶段的测试。

Appium 则是一款很好用的移动测试工具。


6. GUI 自动化测试脚本分层设计的最佳实践是怎样的?

考点分析:GUI 自动化测试脚本的分层设计原理。

答案与解析:

大量 GUI 自动化测试能够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脚本的分层设计。而脚本分层设计的核心思想就是模块化。

首先,我们需要对页面进行抽象,形成页面对象模型。在这样的测试用例中,你看到的都是类似于 XXXPage.YYYComponent.ZZZOperation 的语句。它们和实际的手工测试可以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用通俗的话语来讲,就是某某页面上的某某元素,执行了某某操作。

接下来,为了使 GUI 自动化测试脚本更加符合业务场景的描述,同时进一步提高脚本的封装性和可重用性,就需要引入业务流程脚本的概念。这里,业务流程和实际的业务流程也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样,测试用例就可以通过调用业务流程脚本来实现,测试用例本身的可读性以及可维护性也会更好。同样地,业务流程脚本,也是基于页面对象模型实现的。


7. 多个 API 连续调用的测试用例设计难点是什么?你是如何解决的?

考点分析:多个 API 连续调用时,前后两个 API 之间的参数传递。

答案与解析:

单个 API 测试并不难,难的是多个 API 的连续调用,并且后一个 API 的参数值使用的是前一个 API 调用的返回结果,这就要求多个 API 调用之间可以方便地进行参数传递。一个最典型的场景就是,前一个 API 调用会返回一个有效的 token,后一个 API 调用需要带着这个 token 才能调用成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般来讲有三种处理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手工复制前一个 API 返回结果中的某个值,然后粘贴给后一个 API 作为输入参数。当然,这是最基本的方法,但是效率太低,而且无法实现自动化。

第二种方法是,使用基于代码的 API 测试框架。由于此时所有的测试逻辑都是通过代码来实现的,因此可以很容易地实现 API 之间的参数传递。

第三种方法是,借助于类似 HttpRunner 之类的已有 API 测试框架。此类框架可以通过关键字,很方便地将前一个 API 的返回值中的某个值传递给下一个 API 作为输入参数。


8. 单元测试中,桩函数和 Mock 函数主要用来解决什么问题?这两者又有什么区别呢?

考点分析:理解桩函数和 Mock 函数的本质区别。

答案与解析:

当被测函数中调用了第三方的函数时,我们一般会采用桩函数或者 Mock 函数来模拟这些第三方函数,以此来实现被测函数的高代码覆盖率。可以说,桩函数和 Mock 函数的使用大大方便了单元测试的开展,同时也解决了单元测试的代码耦合性问题。

但是,这两者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通俗来讲,如果你的测试验证是在被测函数中进行的,那么此时你使用的就是桩函数;而如果你的测试验证是在被模拟的函数中进行的,那么这个被模拟的函数就是 Mock 函数。


9. 性能压测过程中,当面对大量并发用户调用的时候,服务器端 CPU 的使用率是高好还是低好?为什么?

考点分析:理解性能测试指标解读的复杂性,必须要全盘考虑多个指标间的相互关联和制约。

答案与解析:

这个问题的答案,一定会有坚持不同意见的两派人。

一部分人认为,CPU 使用率当然是越低越好。这说明后端代码实现得很高效,只占用很少的计算资源就能实现较高的并发。并发情况下,越低的 CPU 占用率,说明系统可以继续承载越多的并发负载。

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CPU 的使用率是越高越好。这说明系统的计算资源被充分利用了起来。

你同意哪个观点呢?

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单单通过题干中的信息是不足以给出孰好孰坏的结论的。这里的关键是,随着并发用户数的上升,事务的响应时间是如何变化的。

如果随着并发用户数的增加,事务的响应时间也呈线性增长,但 CPU 的使用率一直上不去,这就是典型的 CPU 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的现象。此时,你就需要去进一步诊断为什么 CPU 资源不能在并发场景下被充分利用。

而如果随着并发用户数的增加,事务的响应时间能基本保持稳定,同时 CPU 的使用率会随着并发用户数的增加呈线性增加,这反倒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也就是说更多的并发用户会需要使用更多的 CPU 资源。


10. 当需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执行完大量 GUI 自动化测试用例时,业界主流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考点分析:测试执行架构的设计

答案与解析:

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回答,业界一般会采用两种方案:

一种是,使用第三方的云测服务,比如国外的 Sauce Labs、国内的 Testin 等;

另一种是,自己搭建 Selenium Grid 集群。

其实,这两种方案的本质都是将大量的测试用例以并发的方式来执行。

划重点,记住,面试前多来我的知乎号看看面试题以及干货,成功率一般都很高;小编亲测有效。

来源:图文来自网络,

·······································································

软件评测师怎样?

我们精选了一下网友答案:

其实行业没有好做不好做之分的,只要还是看自己适合哪个行业,喜欢哪个行业,这是最重要的,软件评测师还是比较好的一个职业,要求较好的编程之类知识,具体你可以参加辅导班跟老师学,再自己多做做题目,其实我做这行也有1、2年了,当初也是参加过希赛软件评测师培训班,有不懂的就问老师,即时解决疑问。做了不少试题,水平进步是很明显的。

·······································································

中国的战略级武器是由哪些部门生产的?

我们精选了一下网友答案:

···································^^····································


点击上方“国科环宇”可订阅我们哦!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航天科技集团承担着我国全部的运载火箭、应用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深空探测飞行器等宇航产品及全部战略导弹和部分战术导弹等武器系统的研制、生产和发射试验任务;同时,着力发展卫星应用设备及产品、信息技术产品、新能源与新材料产品、航天特种技术应用产品、特种车辆及汽车零部件、空间生物产品等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大力开拓以卫星及其地面运营服务、国际宇航商业服务、航天金融投资服务、软件与信息服务等为主的航天服务业,是我国境内唯一的广播通信卫星运营服务商;是我国影像信息记录产业中规模最大、技术最强的产品提供商。

下属院所功能及定位

1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一院)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是我国最大的导弹武器和运载火箭研究、设计、试制、试验和生产基地。下设10个国家在编科研事业单位、3个预算内企业单位、1个职工医院、3个全资公司、2个院本级实体单位和4个控股公司,主营业务包括航天型号工程、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等领域,覆盖系统总体、空间飞行、结构与强度、自动控制、地面发控、伺服机电、计量测试、强度与环境、新材料、特种制造、总装总测、新能源、煤化工等多方面专业技术,具有先进雄厚的生产制造能力。


航天一院目前拥有资产总额约875.68 亿元,先后成功研制了10 余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形成了长征火箭系列型谱,能发射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或航天器。实现了从常规推进剂到低温推进剂、从串联到捆绑、从一箭单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到发射载人飞船的技术跨越。

2
中国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四院)

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始建于1962 年,是我国最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研制、生产和试验的专业研究院,是国家重点国防科研单位。航天四院在固体火箭发动机总体设计、喷管研制和检测、大型复合材料壳体、复合固体推进剂、大型发动机装药和固体发动机各项试验测试等技术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建院50年多来,四院为我国宇航、战略、战术型号研制成功70多种固体火箭发动机,有1000 多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地球静止通讯卫星远地点发动机和返回式遥感卫星用返回式制动发动机分别荣获国家金质奖和银质奖。民品产业也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在航天技术和平利用、复合材料、机械电子、精细化工等领域形成了支柱,并开发出一百多种产品,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航天五院已形成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导航定位、对地观测、通信广播、空间科学与技术试验等六大领域航天器研制业务,所研制的各类航天器在国民经济、国防建设、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3
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六院)

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创建于1965 年,是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中心和专业抓总单位,承担着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武器提供液体火箭发动机的重任。形成了液体火箭发动机科研、生产和试验的专业化分工和一体化布局,成为国家核心航天科研单位之一。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先后为我国大型液体火箭配套液体火箭发动机50 余种,研制的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在神舟系列飞船、国内外卫星近百次发射中,始终保持着100%的成功率。研究院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在燃烧、特种泵阀、传热、特种密封等领域居于国内领先水平。


4
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七院)

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是一个以航天型号产品、航天技术应用产业、服务业三大产业为主,以国防装备生产、火箭弹研制、航天技术应用为重点,航天制造优势突出、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


5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八院)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创立于1961 年8 月1 日,是中国航天科技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航天产品涉及运载火箭、应用卫星、载人飞船等领域,民用产品经营领域涉及光伏、汽车零部件、车用动力锂电池、天然气输配设备、机电装备、复合料、进出口贸易等。


6
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九院)

航天九院致力于惯性导航、遥测遥控、航天计算机及软件、微电子、机电组件等传统优势专业技术的提升。同时充分发挥型号系统与电子技术相结合的优势,推动技术融合与系统集成,开发系统级产品。


从2010 年到2015年,九院营业收入年均增长率15%,利润总额年均增长率19.4%,资产总额增长了67.8%,净资产增长了94%;2015年末,航天九院营业收入为165 亿元,利润总额为10 亿元。

7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十一院)

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是我国最早建成的空气动力研究试验基地,至今已有50 年的历史。主要从事飞行器空气动力综合技术研究,开发研制各种飞行器气动外形优化设计平台和发展气动性能预测方法,具备功能强大的CFD 模拟能力;拥有技术先进、配套齐全的低速、亚跨超、高超声速风洞、电弧加热器和电弧风洞等专用试验设备22 座以及与之配套的先进的测控系统,在总体规模上具备足够的能力满足飞行器空气动力学和气动热力学地面模拟试验的基本需求;开展地效飞行器与微型飞行器为代表的特种飞行器研制,具备总体设计和总体装配能力;在风洞设计与建设、工业空气动力学以及空气动力学在非航空航天其它专业领域的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强大的技术优势开发能力。


8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二研究院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二研究院是2016 年3 月4 日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在原航天707 所、710 所等单位基础上成立的。707 所是我国航天情报研究及应用的开创者,是我国国防情报研究的主力单位,为航天和国防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情报信息保障,支撑完成《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撰写工作。710 所则关注系统科学研究,早在上世纪80 年代,钱学森就在那里开办系统学讨论班达7 年半时间,大力推进了系统工程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应用。十二院作为中国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的发源地,组建成立后将以全新的姿态,更高的定位,肩负起建设钱学森智库,支撑航天、服务国家,实现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的三大重任。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概况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简称“航天科工”)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特大型高科技企业,前身为1956 年10月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先后经历了第七机械工业部(1981年9月第八机械工业部并入)、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的历史沿革。1999年7月成立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2001年7月更名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航天科工现由总部、7个研究院、1个科研生产基地、13个公司制、股份制企业构成,控股7家上市公司,境内共有600余户企事业单位,分布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现有职工14万人,拥有包括8 名两院院士、200余名国家级科技英才在内的一大批知名专家和学者,且素质高、年纪轻的科技人员已成为企业创新人才队伍的主体。拥有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成果孵化中心以及专业门类配套齐全科研生产体系。


下属院所功能及定位
1
中国航天科工信息技术研究院(一院)

中国航天科工信息技术研究院,成立于2002年7 月1日。2009年8 月12日,经集团公司批复重组。一院拥有国防科技工业自动化测试技术研究应用中心等国家级技术创新机构,是科技部认定的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是发改委确定的国家信息化试点工程单位,是中国航天科工武器装备测试与控制技术中心。主要从事军民信息系统的研究及信息技术产品的设计、开发及生产,从事电子对抗、空间有效荷载、卫星导航、卫星通信及信息技术、装备测试与综合保障信息化等领域的技术研究、产品研究及产业化工作。


2
中国航天科工防御技术研究院(二院)

中国航天科工防御技术研究院创建于1957年11 月16日,是中国最大的空天防御导弹研制生产单位,是中国导弹工业的摇篮。二院先后承担并圆满完成了我国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地(舰)空导弹武器系统以及我国第一个固体潜地战略导弹、固体陆基机动战略导弹等型号的研制并定型装备部队。自主研制生产的9型导弹武器系统亮相国庆35 周年、50 周年、60 周年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阅兵仪式,为我军装备现代化建设和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二院在完成军品任务的同时,开展民品的开发经营工作。在二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十一五”期间确立了安保科技与应急装备、物联网与信息安全、工业自动化与数控机床、医疗器械作为军民融合及民用产业重点发展的四个产业方向。


3
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三院)

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成立于1961年9 月,是我国唯一的集研究、开发、设计、试制和生产飞行器为一体的科研生产基地。三院以导弹武器研制生产为基业,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下,历经50 多年创业发展,填补了我国武器装备系统多项空白,逐步形成较为完备的飞航导弹家族,服务对象面向三军,研制生产的武器装备在我军装备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三院全面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深入参与国民经济建设,形成以装备制造、光电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军民融合产业格局。三院先后承担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得到了国家有关方面高度认可。2013年成功收购了全球领先的汽车安全电子系统制造商IEE 国际电子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开创了航天企业海外收并购的先河。2015年,三院联合合作伙伴,完成英国AC 公司股权收购协议签订。


4
中国航天科工运载技术研究院(四院)

中国航天科工运载技术研究院,由原航天科工四院和原航天科工九院于2011年12月合并重组而成,是我国专业从事固体地地战略导弹武器系统、固体运载火箭等研制生产的主体与技术抓总单位,是国防科技工业的骨干研究院,肩负着富国强军的神圣使命。四院由院本级和第四总体设计部(四部)、控制系统总体研究所(十七所)、导弹总装测试厂(南京三○七厂)、航天晨光股份公司、南京晨光投资公司、指挥自动化技术研发与应用中心等6 个单位组成,其中,四部始建于1965 年8 月,是我国第一个固体地(潜)地导弹武器系统的总体设计部,十七所始建于1968 年2 月,是固体运载火箭控制系统总体研究所,南京三○七厂的前身是1865 年创办的金陵机器制造局有着悠久的军工历史。


5
中国河西化工机械公司(六院)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是中国第一个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和试验基地,被誉为中国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摇篮”。六院总部位于中国北疆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2011 年,经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固体动力资源整合重组后,现已形成呼和浩特、西安和湖北三地协同,可持续发展的军民融合式产业
  • 发表于 2020-11-17 04:59
  • 阅读 ( 520 )
  • 分类:软件测评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