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电影审美极简史:iPhone是如何影响对未来的想象的?

本文授权转载自“架空”

苹果又发新品了。

北京时间 9 月 13 日凌晨 1 时,苹果在其新总部园区 Apple Park 的乔布斯剧院(Steve Jobs Theater)如期举行了秋季新品发布会。

今年是 iPhone 诞生十周年,苹果带来了新的 Apple Watch、Apple TV 4K、iPhone 8、iPhone 8 Plus,以及万众期待的“未来产品” iPhone X 等最新产品,以此向已故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致敬。

每一次苹果新产品的出现都会掀起一阵狂热的追捧,引来无数同行竞相模仿,却始终无人可以超越。

这大约源自苹果公司长久而专注地致力于创新和变革,就像乔布斯生前所说:“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难道还有其他原因吗?”

事实上,苹果与 iPhone 不仅引领了一代科技产品的时尚潮流,甚至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我们对未来的想象。

2013 年的科幻悬疑影片《遗落战境》中有这样一座“天空塔”,它是汤姆·克鲁斯所饰演的哈伯与搭档工作和居住的地方。这座建在距离地面 3,000 英尺高空的“云上绿洲”整洁、对称,充满 Apple 式的高科技迷人气息。

这种带有极简、无机质和后现代美感的画面风格,几乎是如今我们对于未来世界毫无争议的想象和认知了。

但你是否记得,在若干年前的科幻电影里,人们对于未来的想象却是与此迥然不同的。

上世纪 80 年代的影片《银翼杀手》,称得上是科幻电影领域的一座里程碑。它引领了在当时极为超前的科幻世界观和“赛博朋克风”的视觉审美,直接影响了 1995 年的日本动画电影《攻壳机动队》,以及 2000 年前后的《黑客帝国》三部曲等等一系列作品。

《银翼杀手》(1982)

赛博朋克(Cyberpunk)原是指科幻小说的一个分支,通常以计算机或信息技术为主题,情节通常围绕黑客、人工智能及大型企业之间的矛盾而展开,内容往往着重体现社会秩序受到破坏的情节。

赛博朋克在世纪末和世纪交接的那个年代成为了科幻世界的一种潮流和风格。

在一系列被打上“赛博朋克”标签的电影中,未来世界总是这样:城市高楼林立,布满霓虹灯和 LED 广告牌;色彩多为单一的冷色调;天气阴雨连绵,仿佛永远没有白天;科技飞速发展,但自然资源枯耗待竭;毒品、瘟疫和暴力横行……

《攻壳特工队》中的城市场景

那个时代的科幻电影中总能看到若干经典的赛博朋克意象:无政府主义,大型企业的集权与极权;都市的极度扩张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贫民窟与地下街区;恐怖主义,特别是计算机恐怖;毒品、致幻剂;基因改造,机械臂等人体辅助设备;大量的黑客、数字空间(Cyberspace)、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元素,等等。

以《银翼杀手》中呈现的景观为例:几何体的建筑,高耸入云的烟囱吞吐着浓烟和火焰,漆黑不可见的天际线,凄冷的雨夜,闪烁的霓虹,拥挤的市井,各怀心思的路人,想要自由的再生人……据说电影中城市的原型是香港九龙城寨,而香港,一度被认为是中国最具赛博朋克风格的城市。

香港:维多利亚港夜景(上)与九龙城寨(下)

那时科幻作品的赛博朋克风以旧的工业时代为背景,以机械化为幻想的前提和基础。受制于当时的科技发展程度,科幻作品中所设想出的未来都带有高度机械化、极度实用主义的审美风格,给人高度的压抑感。这样的压抑感也与冷战背景下黑暗的反乌托邦题材相得益彰。

所以《异形》系列(1979 年起)、《银翼杀手》(1982 年)、《黑客帝国》系列(1999 年起)等科幻作品大都色调压抑晦暗,机器人和其他器械也都是零件外露甚至带锈,影片充满了旧工业时代的元素,带有脏脏旧旧的机械风。

《黑客帝国》的色调大致是以深色为主,仪器机件和线路裸露在外,繁琐而密集。

这不禁使人联想到那一时期的代表性科技产物。

1973 年美国通讯巨头摩托罗拉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可移动电话(大哥大)。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它十分笨重,按键凸起,天线外露,外壳也不过是廉价的塑料。

1981 年,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的第一台 IBM PC 问世,这部型号为“ IBM 5150 ”的个人电脑虽然较之以前大到需要进机房才能操作的巨型计算机而言体积已经缩小不少,但它在现在看来仍然略带钝感。

IBM PC 5150

即便是到了 90 年代,高科技产品在我们眼里仍然是这样的:

1992 年 10 月 5 日,IBM 发布了一款名为 ThinkPad 700C 的笔记本电脑,这款笔记本重达 3.5 Kg,其纯黑外观和独特的红点设计自此成为 ThinkPad 的象征。

ThinkPad 700C

可以说,那一时期科幻电影的审美,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当时科技产品外观设计的影响。

那么在科学技术特别是零件技术不甚发达的时代背景下,什么样的元素更能加重高科技的色彩呢?最直接的便是现代化的人造光源,比如霓虹灯、LED 显示屏之类。所以这些科技符号也成为了那一时代背景下科幻电影中最常见的元素。

《银翼杀手》剧照

进入 21 世纪以来,人类发展进入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对未来的设想开始以高度的自动化和人性化作为基础,舒适、简约等现代工业设计理念得以在科幻作品中尽情发挥,许多作品中对未来世界的设想开始逐步显现出了后现代的审美风格。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一家高科技公司开始用它精致和人性化的设计影响人们的生活,并逐步建立了新时代的审美新秩序。

2001 年年底,美国苹果公司(Apple Inc.)推出了一款名为 iPod 的数码音乐播放器,一经推出便大获成功,一举击败了索尼公司的 Walkman 系列,成为全球占有率第一的便携式音乐播放器。

诞生于 2001 年的一代 iPod

iPod 彰显了苹果掌门乔布斯倡导的理念:人性化与极简主义。它体型纤小,外形简约,但容量巨大,操作也十分便捷。iPod 的出现为 MP3 播放器领域带来了全新的思路。

从这一时期开始,诸多科技产品在苹果的引领下,由生硬的科技感逐渐进化得更具亲和力。

也正是在同一时期,科幻电影在世界范围内开始经历一个审美风格上的转型。

2002 年的科幻电影《少数派报告》中已经能够看出较之从前不同的科技感:晦暗的色调被纯白取代,建筑也由鳞次栉比的钢筋水泥变为更不规则的玻璃和几何形体。

除了场景和建筑之外,角色的造型,特别是影片中机器人的形象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

2004 年威尔·史密斯主演的科幻电影《我,机器人/ I, Robot》将背景设定在 2035 年,彼时智能机器人已经广泛渗透入人类的生活。作为影片中的高智商机械群体,它们的外观看起来已经十分精致,并带有锐丽的质感和光芒。

《我,机器人》中的机器人

这里还有一个更为直观的例子可以体现出这种风格上的转变。

科幻史上的经典名作《银河系漫游指南》中有一个天才机器人形象马文(Marvin),多年来它凭借着极为沮丧和话痨的性格深入人心。

从 1981 年和 2005 年的新老两版《银河系漫游指南》中马文的形象对比,我们可以窥见一些机器人形象演变的端倪。

时间进入 2007 年,苹果公司推出了颠覆性的革新产品:iPhone。初代 iPhone 的 3.5 英寸全触控屏幕、银白色金属机身以及 iPhone OS 系统(即 iOS 的前身),真正推开了智能手机时代的大门。

大概连乔布斯本人也不曾想见,这款手机的横空出世竟然改变了整个手机行业,引领了世界性的科技潮流——它甚至影响了一代人的科技审美,以及我们对未来的想象。

初代iPhone

iPhone 问世的第二年,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制作发行了一部科幻动画作品《机器人总动员/ WALL·E》,《纽约时报》称其为“一首充满了美和智慧的影像之诗”。该片勇夺奥斯卡和金球奖最佳动画长片两项大奖,成为当年的话题之作。

影片中出现了两个画风迥然不同的机器人形象:留守地球清理垃圾的机器人瓦力,和它心爱的勘测型机器人伊娃。

瓦力的身体由一架望远镜和一只方形垃圾箱构成,看起来脏脏的,混身是泥土;它的功能单一,构造落后而繁琐,外型设计粗糙,充分体现了老式机器人的特色。

与瓦力的形象相对应的,伊娃则是一个最先进的探测机器人,外形为白色的流线形,具有光滑精巧的一体化设计。伊娃可以飞行,攻守兼备,功能十分强大。

现在看来,这两个机器人的形象或许暗示着科幻电影领域新旧两个时代的正式交接。从此,以高度的机械化和工业化为幻想基础、带有强烈赛博朋克风格、晦暗黑色调的科幻审美,正式为信息时代背景下高度自动化、简约化、人性化的审美风格所取代。

《星际迷航》(2009)中的舰桥全景

2010 年,划时代的 iPhone 4 代登场:视网膜屏幕,双面玻璃机身,不锈钢边框……它的质感完爆安卓的塑料壳,惊艳的外形设计也吸引了全球无数用户加入“果粉”大军,iPhone 4 也成为了许多人的第一部苹果手机,从此让大批忠实拥趸走上了卖肾之旅。

史蒂夫·乔布斯与他的得意之作 iPhone 4

从这一时期开始,科幻世界彻底完成了一次轰轰烈烈的审美跨越。

在随后的《云图》(2012 年)、《遗落战境》(2013 年)、《星际穿越》(2014 年)、《明日世界》(2015 年)……等一系列科幻影片中,银白或纯白制服+银色金属质感器械+明亮的后现代简约建筑风格,成为了对未来世界设想的主流审美,席卷和带动了整个科幻领域的一次“洗白”。

《遗落战境》堪称这一时期画风的典型代表:影片拍摄得极之干净,主角身着银白色制服,室内道具极为简单有限,外景也不再拥挤逼仄,而是异常开阔空旷。

《遗落战境》(2013)

而同一时期的科幻动作电影《明日世界》,将城市景观展现得清洁干净颇为梦幻,极具无机质和后现代的美感。

《明日世界》(2015)

2017 年,经典太空科幻影片《异形》再度推出全新的续作。从 1979 年《异形1》开始,到 2012 的《普罗米修斯》,再到 2017 年《异形:契约》,同为雷德利·斯科特的作品,这一系列的审美变化几乎可以被看作是这一时期整个科幻电影审美变化的缩影。

出自同一个导演的同一系列作品,《异形 1 》(上)、《普罗米修斯》(中)和《异形:契约》(下)的风格在四十年间经历了显著的变化。

应当说,科幻电影美术设计上的风格转变再次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保持了惊人的同调。这也再次佐证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技术主导想象力。

在 2012 年的超级英雄话题大作《复仇者联盟》中,“钢铁侠”托尼·斯塔克的工作室中出现了许多高大上的设备,当中尤以可触摸式全息投影最令人叹为观止。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托尼·斯塔克实验室中的“全息投影+触控屏幕”技术就将实现甚至普及。

而事实上,这种 3D 全息投影技术在当时已经广泛应用于一些大型演出当中——当然还没有进化到能够在空中触摸控制的程度,但这些看起来酷炫的技术确实早已有迹可循。

2010 年,世嘉公司举办了一场名为“初音未来日的感谢祭”的全息投影演唱会。

当然,这种审美的变迁也并非严丝合缝,影片的风格往往与导演的个人喜好不无关联。因此,当一个导演的个性极其强烈,审美也非常独到,那么他的作品就会表现得与时代审美格格不入,从而呈现出一种特殊的超前或是复古之感。

风格超前的代表,当属美国知名导演库布里克的《 2001 太空漫游》。

有句话这样说:在电影的殿堂里,上帝在最高处,而在他下面坐着的,是库布里克。

斯坦利·库布里克(1928.7.26-1999.3.7)

斯坦利·库布里克长久以来被视为是电影界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作为名导诺兰的偶像,库布里克的生涯巅峰既高且长:论长度,在他的职业生涯里没有拍过烂片;论高度,《 2001 太空漫游》、《闪灵》、《奇爱博士》、《全金属外壳》都是各自类型里能够达到的最高峰,就连次一级的《发条橙子》、《洛丽塔》也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这位鬼才导演在 1968 年就凭借科幻片《 2001 太空漫游》奠定了其在影坛的地位,该片获得了第 22 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影片奖。

神奇的是,这部拍摄于上世纪 60 年代的影片,它的特效和设计、色彩和光感,即使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也是十分超前毫不落伍,对于失重等科技感的逼真把握更是叫许多现代影人也为之汗颜。

《2001 太空漫游》(1968)剧照

对于这样的名导和巨制,大概只能用“他是穿越过去的先知吧”这样的话来形容了。

而风格复古的作品,尤以今年 10 月 6 日即将亮相大银幕的《银翼杀手 2049》最为醒目。

这部 1982 年《银翼杀手》的续作时隔 35 年重回影迷视野。影片由前作大师级科幻导演雷德利?斯科特担任制片人,《降临》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执导,传奇摄影大师罗杰?迪金斯掌镜,作为下半年首部科幻巨制领跑秋季档,也被美媒提早评为明年的冲奥主力军。

《银翼杀手 2049》科幻场景图

从前期释出的海报和预告片中可以看出,这部续作从内容到画风都极尽所能地致敬和回归了前作。

那晦暗不明的城市雨夜,无处不在的闪烁霓虹,还有倒映在车窗玻璃上、瑞恩·高斯林迷离的面孔……光影交错间,倾泻出鲜明的赛博朋克味道。

那是独属于世纪末幻想世界的气味。

从《异形》到《异形:契约》的整体进化,从《银翼杀手》到《银翼杀手 2049》的个体回归,四十年来,无数影迷和科幻爱好者共同推动和见证了科幻影片审美变迁的大趋势:由 IBM 式的实用主义走向苹果式的极简主义。

如今,全新的 iPhone 8 和 iPhone X 又在万千“果粉”的期待中隆重登场,而此时距离第一代 iPhone 的发布也已经过去十年。

当曾经的惊艳变为习以为常,焉知这一次它不会引领一场全新的审美风潮呢?

  • 发表于 2017-09-16 00:00
  • 阅读 ( 763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