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混混终结近三百年的大一统王朝,乱世开国称帝

朱温,是我国五代时期后梁王朝的开国皇帝,他非将士出身,也不是什么皇亲国戚,恰恰相反,他出身贫苦,为人狡猾、慵懒,但这样一个人竟然能够在乱世中成就自己的一番帝业,终结了大唐王朝长达289年的统治,揭开了我国历史上又一个军阀混战的序幕,由此可见,他的成功不单单是靠运气,而是他的身上确实具有一个成功的政治家所具备的素质。

朱温家虽累世为儒,但是他的父亲朱诚在他很小的时候便去世了。因此,朱温并没有接受到多少儒家思想的影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未曾受过正统教育的朱温,却使他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思想上的束缚,更具叛逆精神;此外,长期生活在时局动荡的环境下,朱温逐渐陷入了一种对武力的崇拜中,他开始幻想着自己能通过武力去称霸中原,这样的想法为他以后投身军旅提供了精神驱动。

▲梁太祖朱温(852年12月9日-912年7月18日),五代时期梁朝第一位皇帝

此外,朱温自幼丧父,寄人篱下,他不仅早早地尝到了寄人篱下的艰苦,还要刻刻提防着来自东家的皮鞭,在这样低人一等的环境中,朱温并没有形成软弱的性格,反而更懂得如何去自保和处事。所以,幼年时的朱温便擅长骑射,臂力过人,成年之后,街坊四邻对朱温的评价多是“不事生业,以雄勇自负,里人多厌之。”

正所谓“时势造英豪”,如果朱温生在太平盛世,那么他可能一辈子就只是个小混混,永无出头之日,但他却偏偏生在唐朝末年,这时什么皇权尊卑早已被打下神坛,乱世奉行的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而朱温的狡诈机智的性格,恰恰能在这样复杂黑暗的动荡中纵横捭阖、青云直上。

▲唐末农民起义

从朱温的行事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的成功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朱温有非凡的战略眼光。古语有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而朱温能够为72州、21镇的霸主,纵横天下30余年,与他非凡的战略眼光是分不开的。

我们通过一件事就能看出朱温的战略眼光确实不错-----叛齐降唐。

这是朱温人生中的大事,当时,起义军与唐军在战事上相持,双方优劣难分,很难看出孰强孰弱。然而,朱温在这样的情况下果断选择了向唐朝投降。为什么呢?

现在是两军相持的末期,双方都急需扩充实力来增加获胜的砝码,朱温身为大齐的重要将领,又控制着军事重地同州,如若这个时候降唐,不仅能给农民军重重一击,还可以给其它起义军的领袖起到示范作用,而唐朝获胜后,肯定不会亏待他。

结果确实如朱温所料,朱温的兵力成为了压倒起义军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唐僖宗为了笼络他更好地为朝廷效力,还封他为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封疆大吏,足以见得,朱温的这一步棋走的十分正确,不仅免于被绞杀,反而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军事实力,为以后割据一方,进霸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梁的周边形势

第二,朱温成为最大的地方势力还得益于他那套精明的政治手段。

黄巢死后,其部将秦宗权继续反唐,势力大炽。朱温看到了这样一个绝佳的机会,他没有放过这样一次扩充势力的好机会。他借着朝廷的名义,一面派人到青、淄等地招兵买马,一面又联系兖州的朱槿、朱瑄两兄弟,与他们结盟一同对抗秦宗权。此计可谓“一箭三雕”,怎么说呢?

这其一,朱温为自己扩张势力找了个极好的借口----为朝廷铲除逆贼;其二,这样做既可以提高获胜几率,又可以借此战事削弱朱家兄弟的势力,为今后征战减少阻力;其三,经过这场战事,朱温可以借此机会牢牢掌握中原战场上的主动权,一举替代秦宗权成为了当时最大的地方势力。

这高明的政治手段?谁不服?

▲晚唐军阀割据图

第三,朱温这份来之不易的帝业,还与他高超的用人之术分不开。

朱温十分擅于发现人才,而且不拘一格,他帐下的那些文臣武将,几乎无一出身高贵者,都是朱温从降将、下级官兵或是不得志的文人当中挑选出来的,而这些人后来都为大梁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像霍存、张归霸、张归厚原来都是黄巢军的下层官兵,委以重任后都成为了朱温称霸中原的先锋,个个都骁勇善战;还有李振、敬翔原本只是名落孙山的文人,但朱温却发现了他们的过人之处,两人在战事中屡现妙计,为朱温称霸大业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第四,朱温成就霸业的背后少不了其妻张氏的功劳。

张氏出身名门,即知书达理,又精明能干,朱温虽有虎狼之心,但在张氏面前,也有几分畏惧。每每朱温商议大事,总要请她来指点一二,而张氏在分析政事上,往往能抓住要害,料事如神,常为朱温所不及。

除此之外,张氏在稳定军心上也起了重要作用,朱温本性多疑,加上战争环境紧张,更使他妄加猜疑部下,经常动不动就处死将士。这种办法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震慑作用,但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内部团结。张氏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于是尽一切可能阻止朱温的滥杀行为减少内耗,一致对外。

▲朱温

除了善待将士,张氏对朱温的生活方面也管的很严。她在世时,朱温没有三妻四妾,更不敢纵情声色。在朱温打败朱槿时,曾纳其妻以归,张氏听说后,立即派人把她叫到自己身边,坦言自己对她的这份经历十分感同身受,会将她好好安顿。在一旁的朱温听到张氏这么说深受感动,于是便送朱槿之妻去佛门清静之地做了尼姑,而张氏也始终没忘掉这个可怜的女人,常派人给她送去衣食,直到她去世,这份贤德,让人不由地对这个女人肃然起敬。

没有谁的成功是一蹴而就很轻易的,以史为鉴,我们从中看到了成功需要具备“天时、地利、人和”,而对于朱温,毛主席曾经这样评价他:“朱温处四战之地,与曹操略同,而狡猾过之。”可见朱温的成功,确实有顺意之处啊。

历史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江河澄澈

  • 发表于 2017-10-09 00:00
  • 阅读 ( 599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