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饭前,妈妈问明明:“儿子,你想吃点什么?”
明明:“啥都行”
准备带明明出去玩的妈妈问:宝贝,你喜欢玩什么呢?
“不知道”明明回答。
明明在妈妈的眼里随和、稳当,是个不让家长操心的孩子。
可在外人眼里,明明却是个油瓶子倒了,也不会扶一把的孩子。
为什么家里家外,明明的形象差距这么大呢?
再来说说嘉文。
早上,嘉文想再赖会床。
妈妈说“再睡五分钟还是八分钟?”
嘉文一下就听出了问题,急忙回答“不选,我要一直睡”
妈妈说“这样咱们就没有出去玩的时间了。所以,你告诉我,你再睡几分钟”
嘉文想了想,竟然回答“三分钟吧”
妈妈忍不住笑了。
嘉文从妈妈的笑里察觉出了问题。
很快就纠正道“不是不是,五分钟五分钟”
嘉文和妈妈的这段对话,是个多方面开发锻炼的体现。她们之间的对话有思考、有独立意识也有语言艺术。
嘉文妈妈很有智慧,而嘉文也十分机灵,他分析出妈妈是在让他做选择,所以拒绝进入妈妈的“圈套”。嘉文还在妈妈的笑容里发现了问题,及时纠正了自己的时间错误。
可反观明明和妈妈。
明明一切听妈妈的,妈妈也没有意识到,她已经剪断了明明的“翅膀”,未来让明明怎么“起飞”。
其实,明明这样的妈妈很多,她们平日表现的很忙,不但自己忙,还督促孩子也跟着自己忙。
甚至完全忽略了聆听孩子的声音,省略了孩子独立思想和他们独特的个性。只是一味的拖拽着孩子前行。
有些父母会说:我又不是心理专家,哪里懂什么孩子的心理啊!
不懂没关系,只需要坚持做到以下这两点就好了:
1. 凡事父母懂得退后一步,听听孩子的想法。
2. 要有明确的行为意识,并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为什么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这是因为作为父母,我们要向孩子传递一些信息。
诸如:孩子,这是你自己的事情,所以请你自己来完成。
再例如:孩子你要学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这些都是在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为他们开启自我决定的意识,并让他们知道决定就是承诺,只要是自己做了决定的事就要做到,否则自己承担相应的后果。
事实上,人的成长过程很容易产生各种怠倦感。如果此时一味的输入,导致的结果就是更加的消极直至崩溃。大人皆如此,又何必威逼孩子呢?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多花时间和耐心,给孩子多一点机会自己决策,自己承担后果,这样培养的出来的孩子在前进的路上才会更加有力。
0 篇文章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