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代箭囊开口朝前,而古代箭囊开口朝后?

射箭既是一项古老的冷兵器技艺,也是奥运会项目之一,很多读者可能都或多或少看过一些奥运会射箭比赛的镜头。

上图:勇夺零八年奥运会女子射箭个人冠军的张娟娟女士

奥运会的射箭项目使用的弓是现代竞技反曲弓,这是一种将精准度发挥到极致的弓种,虽然造型已经变得现代感十足,但是其基本原理和古代的传统弓依然有相通之处。现代反曲弓运动员除了弓和弓的配件之外,也有许多其他附属装备,比如护胸、护臂等等,其造型和功能,也和古代的相差无几。

然而,现代反曲弓运动员所使用的箭囊,却和古代的箭囊有一个明显的区别。

通过上面两幅图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射箭运动员的箭囊,是悬挂在腰间右侧的,而且开口朝前,所以放箭之后,箭羽斜着向上朝前。

在很多古画中,中国古代弓箭手的箭囊大部分也是悬挂在腰间右侧的,但却是“反着”悬挂的,开口朝后,箭羽斜着向上朝后。类似的箭囊在现代射箭运动中也有一些人使用,因为开口相反,所以习惯上称之为“反向箭囊”。

上图:宋代《中兴四将图》中岳飞的侍从携带的箭囊

上图:明代的箭囊(复原)

上图:现代反向箭囊

然而就小编个人的使用感受而言,在比赛的时候,这种反向箭囊并没有正向箭囊用起来方便。主要的槽点差不多有三点:

首先,反向箭囊在射箭的时候,人无法看到自己的箭杆,只能顺手回身去摸箭,然后抽箭,而且很难知道自己所剩的箭只数量。正向箭囊则可以直接看到箭杆,一眼就能看清自己所剩的箭只数量。

其次,反向箭囊的抽箭动作,是右手拿着箭杆的中间甚至下端抽出,而射箭需要将箭尾凹槽卡入弓弦上固定的搭箭点,所以抽箭之后,右手要移动到箭尾,进行搭箭,比较麻烦。而正向箭囊的抽箭,则可以捏着箭尾抽出,可以直接搭箭。

上图:反向箭囊的抽箭,是手持中间甚至下端抽出

上图:反向箭囊抽箭之后,要将右手移动到箭尾端,进行搭箭动作

最后,带着有箭的反向箭囊没法靠在椅子的靠背上,因为有箭杆箭羽在那挡着,要是个体重重点的大胖子配上质量不好的木箭,一靠上去,箭杆直接断了。但是正向箭囊则不存在这种问题,任何椅子,随便坐,随便靠。

毕竟人家奥运会运动员是专业的,他们的选择,一定是非常科学的。不仅现代弓的选手偏爱使用正向箭囊,就连一些传统弓项目的选手,也开始使用改良的传统箭囊,将箭囊的开口朝前。

上图:使用改良箭囊的传统弓爱好者

在古代,箭囊对于弓箭手,比弹夹对今天的士兵而言还要重要。子弹小,可以散着放,而箭枝长,无法随身携带,只能放在特定的装具之中。尽管如此,中国古代的弓箭手们依然选择了“不好用”的反向箭囊。

而且,这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除了中国以外,其他国家和文明也都偏爱这种“反向”的箭囊。从日本一直到东欧,到处都有能看到这种“反向”箭囊。

上图:日本的箭囊

上图:土耳其传统箭囊

生产正向箭囊对古人来说,并没有任何难度,不存在生产工艺达不到的问题。而且箭囊悬挂在身体右侧,而刀剑类武器都悬挂在左侧,并没有影响。

然而,古代弓箭手和现代运动员所考虑的点是不一样的。

现代运动员只考虑在赛场上静止不动的情况下如何射准,而古代弓箭手则考虑如何在颠簸的骑马、跑动中保证携带箭的稳定性。毕竟打仗不是比赛,不会给你机会让你站在那不动射一个下午。

上图:现代射箭比赛都有固定的起射线,静止打固定距离的靶子

正向箭囊虽然方便,但是有个硬伤,箭羽斜着向上朝前,在向前跑的时候,迎面来的风吹在箭羽上,会形成不稳定的阻力。这个阻力并不大,不会影响射手的奔跑速度,但是这个阻力却足以把箭杆吹得到处摇晃,如果跑速够快,甚至会让箭囊摇晃。

这还仅仅是步行奔跑,如果是在颠簸的马背上,则气流更为复杂,箭杆、箭囊乱晃,甚至会像庙里摇竹筒抽签一样将箭荡出去。

另外,向前的箭杆本身就会影响射手的一些动作,如果箭杆乱晃,那么影响就更大了。

而“反向箭囊”则不存在这个问题,箭羽斜着向上朝后,这个角度非常像鸟类翅膀上的飞翎,迎面吹来的气流会形成一个稳定的向后的力,不仅不会乱晃,而且这个向后的力还会让箭囊更为稳定。

所以在现代的射箭项目中,“反向箭囊”也有它存在的价值。因为现代射箭项目有一种项目被称之为原野赛,这种赛制中,运动员需要经常跑动,这些运动员则偏爱使用反向箭囊。故而现代反向箭囊也被称之为“原野箭囊”,正向箭囊也被称之为“场地箭囊”。可见反向箭囊的稳定性设计,是非常合理的。

上图:原野射箭赛中使用反向箭囊的选手

而且,古代骑射手有时候会策马飞驰,箭杆难免会受不住颠簸,如果顶上逆风,风太大了也许会将箭直接刮飞。所以古代的骑射箭囊还有个黑科技,那就是在箭囊中放置很多毛毡,这些毛毡会对箭形成一种挤压力,确保箭的稳定。

上图:传统骑射箭囊内部的毛毡

除了常见的“反向”箭囊之外,中国在隋唐一直到宋朝,还有一种被称之为胡禄的特殊箭囊。这种箭囊是受到西域骑兵的影响而诞生的,也是一种适合骑射的箭囊,但是他的开口却是朝前的。

上图:壁画中的胡禄箭囊

胡禄非常长,将箭整个的放进囊中,箭头在上,箭羽正在下,用的时候打开盖子。其优点是完全不用考虑箭是否会掉,而且可以清楚的看到箭头,选择特定的箭头进行射击。但是胡禄箭囊的造价过于昂贵,所以宋代之后逐渐被挤压式的反向箭囊所取代。

上图:胡禄箭囊(复原)

另外,在西方国家还流行一种背式的箭囊,比如经典的罗宾汉形象,便是手持长弓,身背箭囊。

上图:经典的罗宾汉形象

这种箭囊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进行速射。手向后摸到箭尾抽箭,直接搭箭就可以进行射击,如果熟练使用的话,使用这种箭囊可以达到非常高的射速,而且这种箭囊非常深,即使有轻微的颠簸也不会有箭掉落。

但是这种箭囊在中国古代却并不多见,因为并不符合中国古代的战争需要。

首先,古代中国的弓箭手偏爱用大拉力的弓进行远距离的精准射击,有时候还得尽量射穿敌人的铠甲,用轻飘飘的弓对付近距离的无甲目标,不是中国古代弓箭手的追求。古人说:“射不能中,与无矢同。中不能入,与无镞同。”就是这种战术思想的体现。而速射是无法保证弓的拉力和精度的。

其次,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各国弓拉距都很大,很多时候要拉到耳后,所以箭也很长,动辄90公分甚至一米,这种长箭在背式箭囊中很难顺利抽出。就好像秦始皇身背长剑,遇到荆轲刺秦的时候,三番五次没办法拔剑。

上图:西方的小拉距,其弓弦只到脸颊

上图:东方的大拉距,弓弦已经拉过耳朵

总而言之,现代射箭运动员和古代射手的需求不同,要求不同,才产生了这种有趣的小差异。

  • 发表于 2017-10-09 00:00
  • 阅读 ( 1339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