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大航海历史,启迪海洋丝路新征程

地球上海洋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地方,征服海洋一直成为人类的理想。虽然在近代航海领域,西方一直占据着技术和时代优势,但中国人航海的历史却远超他们想象:

殷商与西周时期

聪明的中国人学会制造船,并且懂得制成帆而利用风力航行。不过,这时的船主要用在江河中航行。而随着海上活动兴起,航海知识逐渐增加,将中国东部的海域划成“北海”、“东海”、“南海”。

先秦时期

人们对海洋潮汐有了些许了解,海上导航已与天文学结合起来。人们对二十八星宿和一些恒星进行了定量观测,并取得了可喜成果,并利用北极星为航行定向,先秦时期的航海技术已有一定的基础。

秦汉时期

掌握了西太平洋与北印度洋的季风规律,已开始自觉使用季风航海。两汉时期人们只有利用季风,才能做远洋航行。汉时,人们已能利用“重差法”精确测量海上地形地貌。人们对潮汐成因与月球运动联系起来,反映了人们对潮汐认识的进步,同时对人们航海借海潮流向进出港湾有一定的帮助。秦汉时期中国已步入了世界先进航海国家的行列。

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五代时期航海技术趋于成熟,人们已能熟练运用季风航行,天文、地理导航水平都有明显提高,对潮汐也能进一步正确解释。唐代,人们已能认识到北起日本海,南至南海的风有规律德到来和结束,这种与航行有关的季风成为“信风”。在利用这些信风航行的同时,人们已能正确地归纳和总结出这些信风的来去规律。

开元年间天文学家憎一行已可以利用“复矩”仪器来测量北极星距离地面的高度,虽与实际数字有一定的差距,但这是世界首次对子午线的实测,而且这种测量术很可能已经在航行中使用。唐代航行者已掌握利用北极星的高度而进行定位导航。

深入研究了潮汐运动与月亮运动的同步规律,对潮汐运动中的形成原因、大小潮出现的时间、计算方式、潮汐循环的周期等做了详细的论述。

两宋时期

两宋时期航海技术的提高,最突出的是指南针的广泛应用。

指南针的应用,在南宋时期发展成罗盘形构,随着精确度不断提高,应用越来越广泛海上航行已逐步依靠指南针指示方向。促进了中外海上交通的发展。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是世界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突破,对世界文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明朝时期

明朝的航海技术主要表现在对海洋综合知识的运用以及航行技术方面有较大的提高与进步。

造船的壮大;牵星术来确定船舶的航行位置;对信风的利用;对海上风云气候、海流潮汐的变化规律也十分熟悉,成就了这一时期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为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

清朝前中期

清朝前中期的航海技术虽然没有很大创新,基本上继承前人的传统方式。但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开始以沙漏计时。比起传统的焚烧更香以及日月位置估算时间更为精确。但是由于进步缓慢,相形之下,中国的航海技术已开始落后于西方。

  • 发表于 2017-07-10 00:00
  • 阅读 ( 851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