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迷药”,药效真的如此强大?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悬壶科普团队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近日,一个“网红打车被迷”的帖子在微博和朋友圈热传,该网红即电商博主@滕雨佳Amiu。她在微博上发文称自己在凌晨1点多打车回家时,疑遭司机下迷药,让她感到头皮发麻,呼吸困难,很想睡觉,就像打了麻药一样。最后因自己机智,使用了各种方法,而得以安全下车并报警。


在微博发出后,她受到各方质疑,网友们称这样的“迷药”根本不存在。目前,事件的真相还在调查中,我们不知道该网红所言是否为真,还是只是为了吸引眼球,打广告。

而从过去的类似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地铁上遭“迷药”毒手的事件,最后都遭“辟谣”。

那么,从纯科学的角度来看,究竟存不存在这样快速奏效的强大“迷药”呢?

或许没有药效这么强的“迷药”

从医学角度来讲,麻醉药物当然是可以制造出来的,但是其药效多数没有传说的那么强劲。

由于外科手术的需要,临床中必须使用药物作用于人体,产生镇静、无痛效果,方能进行手术操作。麻醉药物主要包括镇静、止痛、肌肉松弛三类,大部分镇静药物都是通过吸入呼吸道进入血液循环而起作用,达到让患者深度睡眠的目的。同理,趁人不备而令其吸入高浓度的该类药物,确实可以很快达到令人意识丧失的效果,而将强力肌松药物皮下注射后,亦能在短时间内使人肢体无力、丧失抵抗能力。

市面上的“迷药”会伤神经吗?

与医学上正规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不同的是,迷幻制剂所产生的效果难以预测,常常取决于使用者自身的心理预期与所处的环境。

研究表明,市面上出现过的麻醉、迷幻制剂主要包括惰性气体(如氙)、简单的无机物和有机物(N2O和氯仿)以及复杂的有机物(卤化烃、醇、醚、甾类),这些药物通过激活γ-氨基丁酸受体(GABA)受体、阻滞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而发挥作用。GABA受体是脑内抑制性神经递质的作用位点,上述药物通过增强GABA受体介导的电流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使人意识丧失;而NMDA受体是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氨基酸受体,上述药物作用于NMDA受体后,可以阻滞神经系统的信息传递,导致认知功能障碍。

虽然上述药物不会对神经系统产生永久性损害,但可以一过性地使人意识丧失,在封闭环境下,容易受外界所支配。

“可能我被迷了”

好在市面上出现的迷幻药物,多为纯度较低、作用轻微且短暂的制剂,其作用强度并非之前的网络传言当中所说的那般强大。只要我们提高警惕,就算吸入或者被注射少量药物,也可以及时呼救或者抵抗,在药物发挥最大作用前吓退不法分子,并上报公安机关,随后及时就医,防治发生神经系统毒性损伤。

为什么躺枪的总是神经系统?

为什么在过去出现的“谣言”中,坏人用的药物总是针对神经系统?人体的感觉和运动受神经系统(脑和脊髓)支配,神经系统是结构和功能最复杂、起主导作用的调节系统,人体内各器官系统均在神经系统的调控下,完成统一的生理功能。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人类形成了语言、意识、思维活动等高级功能,并由特定部位的神经组织完成。因此,之前我们听到的“谣言”中,不法分子总是通过药物作用于人体的神经系统,达到控制受害者的目的。

希望,最终这一“网红打车被迷”的事件可以尽快水落石出,让网友们可以知道真相。但是,不管这种强力“迷药”是否真的存在,我们乘坐各种交通工具,或遇见陌生人时,都应该小心谨慎。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 发表于 2017-06-28 00:00
  • 阅读 ( 756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