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如何玩“自媒体”?

如今,一个尚未来得及收入《汉语大辞典》的新词儿——“自媒体”大热,由此产生一大批“自媒体人”。在中国古代,尽管没有自媒体一说,但以类似手段谋生的人并不鲜见……

汉代玩自媒体靠“打赏”

早在先秦时,中国的文化消费已初露端倪。到了秦汉时,凭创作能力吃饭已不再是难事,能写的人在汉代很好混,“汉赋”的出现和兴起便是一个证明。

在汉代,宫廷文学侍从官得到重视,朝廷往往向民间征招“笔杆子”,优秀的还给官当。贾谊、司马相如、杨雄、东方朔、枚皋、张衡、蔡邕这些汉代词赋名家,当初都是这样的“笔杆子”。可是,古代既没有稿费制,更无广告分成一说,玩自媒体靠什么获取报酬?可以靠“打赏”获得酬劳,成语“一字千金”便因打赏而来。

首开打赏先河的是汉代,如汉代四川才子王褒便屡被打赏。据《汉书·王褒传》,王褒文章文采飞扬,汉宣帝刘询听说后,将他征召入京,常将他和张子侨两人带在身边,“所幸宫馆,辄为歌颂”。但文章并不是白写的,汉宣帝会根据文章的质量进行打赏,即所谓“第其高下,以差赐帛”。

之后,打赏模式便流行开来,并成为古代创作者重要的收入来源。三国时,邯郸淳创作了一篇《投壶赋》,献给魏文帝曹丕,曹丕认为写得好,“赐帛千匹”。《投壶赋》总共才一千多字,几乎一字一匹。

到唐代,打赏数额越来越大,成为原创的一大动力。被打赏不仅可以获得报酬,还是一种荣誉,武则天曾弄出一个收回打赏的笑话。当年,武则天游龙门,命令随从文人即景作诗。左史东方虬诗先写好,武则天觉得不错,赏赐他一件锦袍。再看宋之问随后呈上来的诗更好,武则天便从东方虬手中夺回锦袍,转而赏给宋之问,此即唐胡璩撰《谭宾录》中所记“夺袍以赐之”。

宋朝玩自媒体有“稿费”

宋代时,现代流行的稿费制已出现。除打赏外,自媒体人又多了一条创收的渠道。

稿费在古代通称“润笔”,润笔隋唐时已有。“润笔”一词最早即出现在隋代,《隋书·郑译传》记载:隋文帝杨坚令内史令李德林立作诏书,名臣高颎与一旁的郑译开玩笑说“笔干”。郑译答道:“出为方岳,杖策言归,不得一钱,何以润笔。”从此,“润笔”成了创作者应得报酬的专用语。

在唐朝,不少文人已能获得很高的润笔。如当时文化名人韩愈、李邕等通过为人撰写碑文便可拿到巨额稿费。尤其是韩愈,他最擅长写墓志、碑文,高的话一篇碑文就能拿到“(黄)金数斤”,时人曾讥之为“谀墓金”。看来,为了拿到润笔,韩愈在志文中未少用阿谀奉承之词。其实,“谀墓受金”韩愈并非第一人,这一词最早使用在东汉末文人蔡邕的身上,由此可见,润笔早在汉代即已存在。

尽管润笔在中国出现时间较早,但一直到宋代才成为一种定制,出现类似于现代稿费制的“润笔制”。这一定制首先从宫廷开始,即便公务员写作文书,都有相应的润笔。

当然,所得润笔不一定就是现金,有的可能是实物。据元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谭》,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宋高宗赵构一次给王公伦“润笔万缗,赐砚尤奇”,只因他为赵构所宠后宫刘婉仪草拟的进位贵妃诏书“有典诰体”。

润笔制流行后,在古代玩自媒体就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到明清时,写稿取酬方式已与现代差别不大,并成为文人收入的重要来源。据清宋起凤《稗说》,明后期文人陈继儒便靠稿费成为一方富翁。

明清玩自媒体“写软文”

“写软文”被一些现代媒体人视为一种心照不宣的创收手段,殊不知古代文人早就开始玩这一套了,到明清时手法已颇老到。

所谓“软文”,就是根据对方需要而创作、发布的形象宣传、广告、美言性质的文章。古代最早最出名的一篇“软文”,大概是出自汉代才子司马相如之手的《长门赋》。司马相如本人也没有回避此事,他在序中如实交代:“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

这序所写的大概意思是,汉武帝刘彻的陈皇后失宠,被贬入长门宫。听说司马相如文章写得好,便用一百斤黄金,请司马相如为她作辞赋一篇,司马相如答应了,这就是著名的《长门赋》。刘彻看到《长门赋》后醒悟过来,陈皇后重新受宠。这即是后世文人津津乐道的“千金买赋”故事。有学者认为,陈皇后的“黄金百斤”是中国最早一笔润笔费。

明清时,“写软文”者越发多了起来,有的人还有意揣摩对方的心思,主动寻找金主,作文示之,不愁搞不到钱。

古代自媒体“创收”五花八门

古代文人创收的花样还有很多。除了传统的打赏、稿费,还可以直接“卖文”、代人“捉刀”、“卖版权”,等等。

卖文,属于中国古代文人常规谋生手段。由于文学消费市场的形成,在唐代时卖文已很活跃,“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就是靠卖诗文发财的。据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勃属文绮丽,诸者甚多,金帛盈积”。王勃“心织而衣,笔耕而食”,完全是靠一支笔吃饭,被视为中国古代卖文为生第一人。此外,南宋时还出现了卖文明码标价的现象。据宋人胡仔《渔隐丛话》,有个叫仇万顷的南宋文人,便曾“尝挈牌卖诗,每首三十文”。

到明清时,文学消费不只是上层人士的习惯,连普通人都会买文,随之出现了一批“职业卖文者”,这些人可以视为中国古代真正的自媒体人。明代文人屠隆,就是“卖文为活”的代表人物之一。《明史·屠隆传》记载,屠隆“纵情诗酒,好宾客,卖文为活。诗文率不经意,一挥数纸”。

在清代,不少文人退休以后,也往往卖文创收。清代学者包世臣,晚年回到南京后,便“裹足不出城闉,惟以卖文字自给”。

替人写诗文,即所谓“代人捉刀”,收受馈金,在清代更不少见,这实乃卖文的另类方式。有的土豪为装点门面,甚至常年雇捉刀人在家。由于有钱可赚,当时一些文化名人也甘当“捉刀人”。

明清时出版市场已很繁荣,版权意识形成,小说、话本一类的通俗作品广受读者青睐,书商出现。许多文人干脆做起专业作家,以出售书稿版权为生。据《清代轶闻》,清代学者王士桢便曾想以三千金买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书稿,出版发行。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诗文买卖活跃,收入不薄,明清时靠抄袭、攒稿、盗版获利已成一害,就如当下不少无良自媒体人一样。

原文来自《百科知识》


注:所有文章均由中国数字科技馆合作单位或个人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 发表于 2017-07-13 00:00
  • 阅读 ( 850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