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被袭,还不知蚊子是如何“爱”上你的?

如果搞一个“最讨厌的动物”评选,蚊子绝对榜上有名。

蚊子“劳作”中……有没有想一把拍死的冲动?(网络图)

飞来飞去也就算了,还嗡嗡叫;嗡嗡叫也就算了,还吸血;吸血不仅会导致皮肤瘙痒,而且能传播疾病。比如,中华按蚊是疟疾传播的重要媒介,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即平常所说的家蚊,是班氏丝虫病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重要推手。


中华按蚊和淡色库蚊,平常袭击我们的,就是右边那位穿条纹装的(图片来源:sdu.edu.cn)

所以,一到夏天,各种驱蚊、杀蚊产品都会畅销。惹不起,咱还躲不起吗?

避蚊胺(diethyltoluamide,DEET)就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驱蚊成分。一开始,避蚊胺以农药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应对丛林环境,美国军方开始把避蚊胺当作驱蚊剂;其后,1954年,美国政府正式允许避蚊胺用作驱蚊剂。至此,避蚊胺开始走向千家万户。[1]据统计,在美国,平均每年销售3000万盒避蚊胺试剂,在全球,至少30%的人,正在使用含有避蚊胺成分的驱蚊产品。[2]

那么,避蚊胺到底是怎么避蚊的呢?

这要从蚊子的吸血方式开始说起。

蚊子要想吸取人的血液,必须先模糊判断人的位置,然后精准定位人裸露在外的皮肤,最后通过口器刺破皮肤、寻找血管。其中的关键,是前两步。

为了适应吸血需求,在雌蚊的头部,有两条长长的触角。触角分为15节,第1节称为柄节,第2节称为梗节,第3节之后,普遍细长,称之为鞭节。鞭节上有一种特殊的短毛,可以辨别空气中的化学物质变化,对二氧化碳和湿度尤其敏感。


雌蚊模式图(图片来源:sdu.edu.cn)

而人体呢,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新陈代谢。所谓“新陈代谢”,就是吸收对人体需要的成分、排出人体的代谢废物。比如,吸入空气、呼出二氧化碳。所以,只要人在的地方,二氧化碳的浓度就会升高。于是,蚊子就知道,“哦,这个屋子里有人”。

蚊子找到人之后,还必须找到裸露的皮肤。隔着衣服,显然是没办法吸血的。

夏天的时候,人体为了维持体温的稳定,会排出大量汗液。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氯化钠次之,尿素又次之,此外还含有微量的有机化合物,比如,1-辛烯-3-醇。1-辛烯-3-醇又称蘑菇醇,之所以取了这么个名字,是因为它也出现在蘑菇里,而且很有可能是蘑菇香气的来源。

浅色库蚊在埋头吸血(网络图)

虽然说是“微量”,但是对于蚊子敏锐的嗅觉感受器来说,已经足够了。所以,蚊子吸血的第二步,也是在人体的帮助下完成的……

蚊子的嗅觉感受器和人的鼻子差不多,上面分布着大量的气味受体,可以与空气中相应的气味物质结合,引起神经冲动。

2008年3月,洛克菲勒大学的学者们,把蚊子的这些受体分离了出来,进行实验。首先,不加避蚊胺,检测受体对蘑菇醇的反应;接着加入避蚊胺,再检测受体对蘑菇醇的反应。结果显示,加入避蚊胺以后,嗅觉感受器对蘑菇醇的活性大为降低。据此,他们认为,避蚊胺能避蚊,是因为干扰了蚊子对蘑菇醇的感觉;蚊子虽然知道房间里有人,但是不能精准地定位裸露皮肤。[3,4]

不过,科学总是在曲折中前进的,到了2008年8月,这一学说已经被推翻了……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者们,设法记录了蚊子的神经反应。结果显示,避蚊胺并不会阻断蚊子的嗅觉感受,但是,避蚊胺可以引起蚊子神经兴奋,而且避蚊胺浓度越高,神经兴奋越强。换句话说,蚊子可能只是不喜欢避蚊胺的气味儿,有意躲开。[5]

总之,要想正确地驱蚊,就得注意驱蚊用品的成分。既不能迷信“纯天然”,又要注意用法、用量和适用范围。避蚊胺的驱蚊效果和有效时长,跟避蚊胺的浓度和用量有关,[6]不过,当浓度大于30%时,驱蚊的效果差异就不再明显;此外,对于两岁以下的婴幼儿,不推荐使用避蚊胺,[7]对于成年人,应该尽量避免伤口接触避蚊胺。

参考文献

[1] 邵万明. 蚊虫驱避剂概况及 DEET 的合成[J]. 湖北化工, 1994, 2: 34–36.

[2] 高静, 高申. 避蚊胺剂型研究进展[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2, 13(6): 469–470.

[3] PETHERICK A. How DEET jams insects’ smell sensors[J]. Nature News, 2008.

[4] DITZEN M等. Insect odorant receptors are molecular targets of the insect repellent DEET[J]. Science, 2008, 319(5871): 1838–1842.

[5] SYED Z, LEAL W S. Mosquitoes smell and avoid the insect repellent DEET[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8, 105(36): 13598–13603.

[6] 董桂蕃. 影响驱避剂效果的因素[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1999(4): 6–9.

[7] 蜱的特点及预防控制知识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EB/OL]. [2017-07-12]. http://www.nhfpc.gov.cn/zhuz/yjysh/201304/950470016c3743ed897bc0cd00bf00d8.shtml.

  • 发表于 2017-07-25 00:00
  • 阅读 ( 822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