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演员能随便演皇帝吗?

近些年来,宫廷剧无疑已经占据了中国影视圈的半壁江山,从90后的童年记忆——《还珠格格》、《康熙王朝》到最近大火的《甄嬛传》、《芈月传》,宫廷剧的大火也让一批扮演皇帝的演员走红。

陈道明、张铁林、唐国强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扮演皇帝专业户。现今演员演皇帝是没什么禁忌了,那么在古代也能如此么?

接下来你将看到:

●演员在古代的地位很低

●元朝对帝王戏的限制很少

●文学戏中皇帝的衣服跟现实不同

只能在梦里当皇上的实习编辑丨猛猛

演员在古代的地位很低

-+-

根据福布斯中国名人收入榜2017年的相关统计,上榜的前100名演员的总收入已经高达70亿9530万元,而其中排到第100名的汤唯,收入也达到了2520万元。演员一年挣得钱,甚至超过不少上市公司整整一年的收入。

今天大红大紫的演员们应该庆幸他们生在了好时代。要知道在古代,演员这个行业却一直属于“贱业”,在没有电影电视剧的时代,所谓演员指的就是戏曲演员。

旧时对职业的高低排列有“三教九流”之说,其中下九流一般的说法就是:“一流玩马二玩猴,三流割脚四剃头,五流幻术六流乞,七优八倡九吹手。”优就是戏曲演员,排在了倒数第三。

而在《大清会典》中则有规定:

“凡民之著于籍,其别有四,一曰民籍、二曰军籍、三曰商籍、四曰灶籍,四民为良;奴仆及娼、优、隶、卒为贱”。

由此可见,戏曲演员在古代的地位是很低的,这也导致他们会受到各种歧视。例如,官方禁止优伶参与科举,明朝还规定他们要头戴绿帽子(青巾),跟普通老百姓

加以区别。

此外,在婚恋对象的选择以及社会交往中,戏曲演员也受到了区别对待,戏子只允许和圈子内的人结婚。

如今,生活好了,吃饱喝足的人们就想着娱乐,演员挣得多,地位也比以前高太多。以前演员受歧视和古代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密不可分。

农业社会的生产力相对比较低,很少有余粮来供应不事生产的人,演员恰好就是这一类人。另一方面,戏曲演员属于流民,往往被认为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喜欢看戏的慈禧太后

那么问题来了,在涉及皇帝名字的时候都要改名换姓以避讳的古代,地位如此之低的戏子能演皇上吗?

元朝对帝王戏的限制很少

-+-

戏曲主要反映现实生活的民间俗文化,贩夫走卒、才子佳人、帝王将相自然都是其表演和模仿的对象。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剧目中,有很多以皇帝作为主角或者重要角色,比如《宇宙锋》、《打龙袍》、《白帝城》。

在古代,演员也是可以演皇上的,当然各个朝代对帝王戏的宽容度也是有很大差别的,对帝王戏限制最少的是

元朝。

元朝限制比较少的原因就在于,当时入主中原的蒙古族还保留着大量氏族社会的迷信宗教、鬼神传统,在尊卑等级上不森严就是其中一个表现。

根据学者胡绪伟的统计,帝王戏占了元人杂剧剧目中将近十分之一的数量。同时在内容上也从原先的帝王情事,诸如唐玄宗和杨贵妃、项羽和虞姬、汉武帝和李夫人之类的爆款,发展到正史、野史、神话传说、帝妃情事、宫斗、君臣关系无不涉及。

在描绘君主的时候,也不限于歌功颂德,还描绘了大量的昏君和暴君,涌现了讲汉元帝的《汉宫秋》、描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梧桐雨》等一系列佳作。

●《汉宫秋》剧照

其他朝代对戏曲演员的限制就比较多,别说帝王,连关羽和孔子也不能演。

在唐代的时候,官方有明令,不允许扮演孔子。结果在文宗大和六年,皇上宴请群臣的时候,有杂戏艺人扮演孔子,当时文宗就龙颜大怒说:“孔子,古今之师,安得侮辱!”然后就下令把所有的艺人们都从殿内轰了出去。

《大清律例》中也有这么一条:

“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妆扮者与之同罪;其神仙道扮及义父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

这里的先圣先贤主要指的是关公。之后演关公则都会按照帝王规格作避讳处理,例如饰演关公的时候不能自称姓名,只能自称“关某”;再有,穿上了戏服的关公如果没有座位,也要别人帮忙搬,不然就会有亵渎的嫌疑。

连圣贤都是如此,对演皇帝的限制就更多。在明清两代,对于帝王戏的管控那是相当的严格,例如,明代的《大明律》中就记载:

“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装扮者同罪。”

更加严厉的如:

“但有亵渎帝王圣贤之词曲、驾头杂剧、非律所该载者,敢有收藏、传诵、印卖,一时拿送司法究治。奉圣旨,但这等词曲,出榜后限它都要干净将赴官烧毁了!敢有收藏的,全家杀了。”

不过,最终这些禁令还是由于皇帝对于戏曲的痴迷、法令执行不力、戏班子在利益的驱动下强行违反等原因逐渐废弛。

戏中皇帝的衣服跟现实不同

-+-

虽然可以演,不过演员在演皇帝的时候最重要的服装和扮相,显然是和现实中皇帝的穿着打扮有所不同的。戏曲中帝王扮相的标配就是:皇帽、玉带、团龙蟒。

●蟒袍

蟒袍是其中最有特色的,历史上的帝王甚至官员都没有穿过蟒袍。蟒袍主要用于皇帝的赏赐,样式多为圆领、方襟、宽袖,袖下有摆,胸前无方补,绣有各种样式的蟒,其中以坐蟒为贵。

蟒服最初只会赏给一些地位很高的太监,随后开始赐予内阁大臣,并不断扩大赐予的范围。任何东西都是越少越具有神秘性,一旦泛滥,那么原有的禁忌与权威也可能一并消失。戏班子也就慢慢开始采用黄色蟒袍来替代现实中的衮龙袍。

●蟒袍玉带

蟒袍和现实中皇帝所着龙袍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纹饰上,蟒为四爪,龙为五爪。同时在戏曲中,还会根据角色年龄的不同,选择不同深浅的黄色。一般年轻的帝王会穿浅黄色,而年老的太皇则会选用杏黄色。

在没有黄色蟒袍的时候,也会用红色的蟒袍来替代。除此之外的皇帽、玉带也是对帝王服饰的一种戏仿,与现实中帝王的服饰样制保持了

一定的距离。

在扮演帝王的时候,只要道具能够区别于现实,官方很多时候还是会网开一面,《金史·與服制》中规定:“倡优遇迎接,公筵承应,许暂服绘画之服;其私服与庶人同。”

《元史·與服制》中也记载:“诸乐艺人等服用,与庶人同。凡承应、妆扮之物,不拘上例。”

参考资料:

1.《从五方之色到等级界定——戏曲帝王服饰色彩流变考析》,周晓亚,《戏曲艺术》,2001年第3期

2.《戏曲行业禁忌习俗的属性与特征探微》,宋希芝,《民俗研究》,2015年第2期

3.《试论元代帝王戏繁荣的原因》,胡绪伟,《湖北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

4.《解密古代戏子能够演皇帝么?古代演员如何演皇帝》,趣历史,2015年7月8日

5.《明廷文化政策与明代后期戏曲文化传播》,刘建明,《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6.《试谈帝王与戏曲》,靳大经,《戏剧理论纵横》,1997年11月

7.《清代禁毁戏曲与礼乐教化》,聂碧荣,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8.《明朝禁戏政策与明代戏曲研究》,王斌,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13年

  • 发表于 2017-07-19 00:00
  • 阅读 ( 761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