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进入四十天伏期预警!请备好你的防暑神器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中国科普博览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陆龙骅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前段日子暴雨连连,或许会有小伙伴感慨今年夏天真凉快,殊不知打败我们的不是关于“夏天凉快”的天真,而是天真热——没错,我们即将进入2017的三伏天(敲黑板)!那么,“三伏”的说法缘何而来?又是什么原因使得这段时间如此炎热?我们又该如何在三伏天里笑着“活下去”?下面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

“三伏”是哪三伏?

“三伏”的说法由秦汉时盛行的五行学说延伸而来,主要指中原地区气候上一年中最闷热的一段时期,它是“头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每到这时人们都会感慨“我与烤肉之间只差一撮孜然”。

图片来源网络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头伏(初伏)入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开始,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进入“末伏”(三伏)。

那么,“庚日”又指的是什么呢?我国从古至今流行一种“干支纪日法”,即是把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各取一个字,结合而得甲子、乙丑、丙寅……等六十组的不同名称来记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因天干的数字有10个,因此每隔10天就有一个庚日,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就是入伏,这样,三伏就有固定的日期了。

今年的的初伏从7月12日开始,中伏时间为7月22日至8月10日,末伏从8月11日始,预计到8月20日止,近四十天的伏期,真是显得这个夏天格外漫长!
三伏天形成原因

太阳:最大“主谋”

要说三伏天,大家肯定脑海里先浮现出炎炎烈日,不过这太阳也确实不能随便甩锅,三伏天还真跟它脱不了干系——

大家知道,我们地球在不停地绕太阳自转和公转,而且地球是侧着身子转的。正是得益于这种得天独厚的配置,地球上才有了昼夜和四季。太阳是地球大气能量的主要来源。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正是由地球公转的不同位置来确定的。

动图:太阳一年直射地球示意(来源网络)

春、秋时太阳直射在赤道;夏至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接收的太阳辐射能最多,北半球为夏季;冬至时,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接收的太阳辐射能最少,北半球为冬季;从本质上来讲,是太阳主宰了地球气候。所以夏秋之间,在北半球的我们自然是难逃太阳“手掌心”。

副热带高压:主要“帮凶”

除了太阳,还有另一个让三伏天格外炎热的“凶手”:副热带高压——

它出现在南北两半球副热带地区。在北半球,副热带高压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而缓慢向北移动。

副热带高压带示意图(来源网络)

被它笼罩的地区会受下沉气流的控制,天空中不能再积攒出很多云彩,格外晴朗,导致地表接受的太阳辐射能急剧上升,气温也随之上升。然而在副热带高压的西北边缘地区,一些偏南方向的气流把海洋上的暖湿空气吹到我国大陆,为降雨提供水汽,地表湿度增大后,散发的热量会减少。这样,在吸热增多、散热减少的情况下,地表热量不断累积,出现一天比一天热的情况。

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这也是为什么夏至日虽然太阳高度角最高,却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的原因——积累的热量还未达到高峰。

全球变暖:难辞其咎!

酷热的天气总是让人脾气烦躁,有些人开始将矛头直指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的温室效应。那么,古代人是不是就不会经历这样的高温天气了呢?历史气候研究表明,我国史上最热的夏天出现在乾隆八年。《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中说,当时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等整个华北地区炎热异常;当年(1743年)在北京的法国传教士记录的实测温度是,7月20日—25日的气温值都高于40℃,7月25日竟然达到了惊人的44.4℃!那时候又没有电扇和空调,古人比咱们更加煎熬!当然,这种极端的天气事件很难说与全球变暖有直接关系。

古人会在冬天挖冰贮存以供夏日解暑(来源网络)

不过,现代都市中的柏油马路、水泥路以及各种钢筋水泥建筑物也通过改变地表反射率,对地面增温作出“贡献”,这也是中心城区温度比郊区高,出现城市热岛的原因。由此可见,我们现在“享受”的高温,是自然气候和“人为加工”的共同产物。

“三伏”里哪“伏”最热?

具体到某一年或某一地区,最高温度是出现在头伏、二伏还是末伏,或是立秋末伏后会不回出现“秋老虎”等,其实要取决于当时的天气系统。通常我国大陆,主要是热在头伏和中伏,但东南沿海和岛屿地区大多是热在末伏;云南最热的时期是雨季前的5月,在入伏前二个月;到了我国南沙群岛地区,三伏反而是全年两个最凉季节之一。即使是通常热在中伏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末伏后的8月中下旬,偶尔也可出现被称为“秋老虎”的连续高温天气。

健康过“三伏”

虽说三伏天真的让我们热得够呛,但其实也是一个正常的气候现象,每年我们都应以一种平和的心态迎接它、应对它,趋利除害,尽可能减少它的不良影响:
? 高温天减少露天作业,加强防暑劳保措施;
? 冬病夏治,要去正规医疗机构;

预防中暑、不要贪凉;多吃苦瓜,少吃冷饮;民间还有所谓“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等说法,总之,只要积极和正确应对,我们都可以健康平安地度过三伏。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 发表于 2017-07-11 00:00
  • 阅读 ( 798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