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本土化,为啥国内很少汽车内饰用中文标示?

最近,“车内刺客”突然就成了网红了,大家茶余饭后又多了一个笑点,其实这是一个提醒车主佩带安全带的图案信号而已。



不过话说回来,汽车内饰上的字母、符号和图案,实在是琳琅满目,确实非常实用和重要,但我们却又经常会忘记其含义和功能,有时候还会混淆和误解。有一点说起来大家一定觉得奇怪,就是为什么现在国内绝大部分车的内饰标识都是英文,而不是中文呢?


虽然国内也有汽车厂商内饰采用中文标识,比如比亚迪和讴歌。像比亚迪在中控台位置的按钮,基本采用中文标识,对于国人来说确实一目了然。


然而市场上这样的设计毕竟是少数中的少数。疆哥今天来分析一下背后原因。

外部原因

1、受汽车设计法规和标准约束

汽车本身很多标识设计,是有国内或国外设计相关法规和标准约束的,这个是首要原因。标识的大小、形状、字体等,有些在法规标准里已经定下来了,不能更改。很多法规标准又是参照国际惯例,所以基本使用英文字符。


有些没有规定的,车企有自主发挥空间,但是一般还是会根据大多数习惯。一般如果超过3个字母或缩写容易造成混乱的,会设计一个宜读的符号(图形符号)。按键首选使用标准化简单图标。有时候通过图标没法完全表达意思的时候,也会加入适当的字符提醒。所以,设计内饰标志也是很严谨的,要考虑安全性和人机工程学等方方面面。

2、受国际惯例影响

汽车是在欧美国家最先发展起来,很多汽车技术和设计理念和标准都是欧美国家最先采用,再加上后来英文又成为国际化语言,汽车工业后起发展国家自然要向它们看齐,包括这些内饰标识标准。比如,大家一说ESP就知道是车身稳定系统,一说N挡P挡就知道是空挡和驻车档。就像你到一家餐厅问没有WIFI,你不会喊,“诶老板你这有没有无线局域网啊?”疆哥保证你不会被扔出去。

在汽车电子化程度还不算高的时候,汽车上的按钮多用于控制车内的多媒体系统、空调或者灯光配置,而这些功能其实是从家用电器“移植”过来。在80、90年代,收音机、电视机、CD播放机、空调等电器逐渐普及,无论是遥控器还是机身按钮都使用统一的符号或英文,老人小孩基本一说就会使用。

摩托车上的按钮没有任何文字标识,你听过有人抱怨不懂?汽车内饰标识自然也沿用与家用电器一致的文字或者符号。家用电器标识简单易懂,操作方面,在人们长期使用的过程中已经深深烙印在潜意识里,从而约定俗成到全世界通用。


内部原因

从车企角度,谁不想把自己生产的汽车卖到全世界?上面提到的这些外部原因,部分决定了车企更愿意统一内饰标识设计语言,因为能降低没必要的开发成本。总不能卖给德国就换德文,卖给日本就换日文吧。

从汽车零部件供应链角度,各国车企很多零部件都是外包出去,而且基本实现全球化合作:伟巴斯图供应了全世界8成的天窗,爱信变速箱占据德系日系大部分市场份额,贝尔海拉是全球空调面板的生产巨头。这样大批量的全球供应,从提高生产效率和节省成本的角度,销往世界各地的车整体设计都是基本一致的,很多零部件供应商当然也没有理由去改动约定成俗的英文标志。

不过比亚迪恰恰相反,它之所以可以坚持中文标志,很大程度是因为它的零部件大都是自制的,一个公司体系下的,管理和执行起来也比较容易。

中英文的本质差异

相比中文,英文字母占用面积小,比划更少,字母数才26个,同时可识别性高,带符号化属性,单词缩写后还可以高度概括各种内容,这些都是其天然的巨大优势。尤其在汽车内饰按钮上,优势更加明显。三个字母ABS,就顶上“轮胎制动防抱死系统”九个大汉字。当然你可以缩写字体,但这样就很难一眼识别出来了。如果驾驶员在行车中不能迅速识别标志,从而做出正确的操作,是很危险的。英文缩写,基本扫一眼就能够马上识别。

疆哥也觉得,真心没必要强制提倡在国产车内饰上推广中文标识。USB就是USB,非要写成优盘接口或者通用串行总线?BMW就是BMW,敢情还写成巴伐利亚机械制造厂?还是那句话经典——Less is more。

总结一句,中文会越来越国际化,但汽车内饰标识还是放心交给英文继续做主吧。

更多有趣有用有观点的汽车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车域无疆

  • 发表于 2016-09-30 00:00
  • 阅读 ( 757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