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的添加剂那么多,如何看待?

看食品配料表时,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惑:如果添加剂是好的,为什么规定要在包装上标注出来?如果添加剂有害,那国家为什么不全面禁止?因为有这样的困惑,身边很多朋友都是“没看配料表时吃得很开心,看过配料表就不敢了”。最典型的莫过于泡面,我手头有一桶知名品牌的泡面,挨个儿数了一下,食品添加剂加起来有34种之多(面饼加3包调料)。

数十种添加剂分别负责增进泡面的香味、口感,或防止变质。没有添加剂,泡面绝对难以下咽。

看起来很诱人,想想又真可怕,这到底能不能吃呢?

欢迎收看本期“吃货请放心”栏目,让我们来一起搞清楚,配料表上的食品添加剂到底是怎么回事。

并不是“有害”才需要标注

随便拿起一瓶饮料,无论是可乐、果汁还是茶饮,我们会发现配料表里的第一项都是“水”。这是什么套路呢?谁还不知道饮料里面有水啊,把水标出来有什么意义呢? 嗯,这就是玄机所在了。从直觉出发时,我们会认为只有“具备警示意义的信息”才需要标注出来,像水这种显而易见并且安全无害的成分标注出来没有意义。要是你也这么想,那就太天真啦! 食品包装上标注的信息,每一个字都是有原因的。举例:某品牌商品名为“100%果汁”的饮料,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新鲜水果洗洗干净,榨成汁,装瓶里”。实际上呢?配料表里第一位又是水……


依据国家质检总局颁布的《食品标识管理规定》,食品包装上应当标注食品的成分或者配料清单。各种配料应当按照生产加工食品时加入量的递减顺序进行标注,简单来说就是越靠前含量越高。水排在第一位是啥意思?水在这瓶纯果汁里是大股东呗。当然,浓缩再稀释后标注纯果汁是符合国家标准的,只是与消费者理解的字面意思有差距。

在食品包装中,可信度最低的是图案(图案仅供参考,产品以实物为准……),其次是五花八门打擦边球试图诱导消费者的商品名,而可信度最高的则是配料表:

图案、商品名都有一定主观解释的空间,工商、质监在执法时很难判定,而配料表则是完全客观的描述,有什么,含多少,都是客观而且可检验的,厂家胆敢乱标,各地工商一定纷纷开单罚到他破产为止。

除了帮助我们准确分辨商业宣传和实际内容的差别以外,标注成分与含量还可以帮助我们计算营养素的摄入量。例如牛奶包装会标注总蛋白质含量,国家规定,纯牛奶的蛋白质含量最低要达到2.8g/100ml,有些采用了浓缩工艺的产品可以达到3.0g/100ml以上,含量高出那么一丢丢,价格也高出一小截,所谓“贵得有道理”。至于性价比高不高,消费者可以通过含量与价格算出来。

某纯牛奶营养成分表

小结一下:我国法律明确要求,包装食品需要按相应国家标准标注清楚成分和加工方式。注意,这里是“依照相应国标执行”,什么必须标注,什么可以标注,什么不允许标注,都是有明文规定的。和食物有关的“信息”是无穷的,不可能全部在包装上呈现,国家标准是综合考虑安全性、经济性、甚至宗教因素后制定的文件。

看配料表的正确姿势

前面举例子讲道理是告诉大家,并不是有害的物质才需要标注,那么反过来,标注了的食品添加剂也不一定有害。

举个大家熟悉的例子,亚硝酸钠,我们都知道这东西对健康有害,但是呢,这种对人体的危害是要达到一定量之后才会出现的,在限量以内,人体的新陈代谢完全可以应对(极少有添加剂会在人体蓄积)。实际上,亚硝酸钠在加工肉类(火腿肠、牛肉干等)里是常用的合法添加剂,在限量以内使用可以提升肉的外观和口味,也不会危害健康。 对于吃不到新鲜肉类或者单纯是贪嘴的消费者来说,亚硝酸盐的使用非常必要,便宜,好用,而且合法;对于情感上抵触添加剂的各位来说,你完全可以根据配料表选择没有亚硝酸盐的产品,至于贵一点那是在所难免的。


牛肉干普遍添加亚硝酸盐,可以吃,不建议常吃

此外,标注某些可能引发过敏的物质(如花生、麸质、牛奶),可以帮助相应过敏体质的消费者避免受伤害。这里起到警示的作用。显然,国家不可能因为极低比例的过敏体质人群就禁止花生、小麦和牛奶销售。这就是标注的意义,之一。

再举几个中性的例子,盐和糖,这当然都是很必要也很安全的成分。然而,对于中国超过1个亿的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来说,盐和糖的含量可都是非常重要的健康指标。食品营养成分表里标注的钠含量(代表盐)、碳水化合物(代表糖),可以帮助他们计算摄入量,以控制饮食保障健康。这也是标注的意义,之二。

还有一些标注则属于科学对宗教体系的妥协。例如标注某些宗教禁忌物质,如血液制品(基督教禁忌),动物油脂(禅宗佛教禁忌),猪肉(伊斯兰教禁忌),可以帮助相应信众避免摄入。实际上,标“清真”不代表更卫生,标了“素食”的也绝不代表更健康,在这些案例中,标注起到“告知特定群体”的作用。

清真是食品的宗教属性,和清洁卫生完全无关

最后,标注某些生产、加工方式(如基因工程产物、辐照杀菌),是出于照顾“知情权”的考虑。换句话说,这些加工方式本身是确定安全的,在包装上标注这些信息并没有健康方面的参考价值,但由于公众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此存在担忧,为照顾他们这种担忧,部分国家或地区要求食品上市时标注这些信息。因为,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不会因为这些“没有科学结论支持的担忧”就禁止某种加工方法或某类成分上市销售。但照顾消费者感受,对反应强烈的信息进行标注,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要过度解读才好。

作者:项栋梁

  • 发表于 2016-09-26 00:00
  • 阅读 ( 755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