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两制”最早竟是由古代契丹人首创的?

落后文明要在短时间内向先进文明过渡,一直是个历史性难题。

因为,但凡是自发的变革,首先都是下层器物的革新和经济方式的转变,这种模式可以称为“自下而上”。比如唐朝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兴起,加上科举制提供了下层崛起的条件,经济基础得到了改变后,整个社会才可能由“士族”转向“平民”,文化思想也由“贵族文学”转变为“平民文学” ——这个过程由中唐持续到北宋,历经上百年,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又如英国“工业革命”,首先是在经济基础方面转型到工商业,然后上层的政治体制也就顺应而为。


▲辽上京壁画《契丹儿女》

而一个落后文明要在短时间内迈向先进文明,无疑是需要强制改革的,这种模式与上一种正好相反,可以称为“自上而下”。君王在最顶尖,利用强权推行改革,其着眼点在于修改上层建筑,而下层经济基础缺失,就必然成为空中楼阁,无本之源。比如晚清“戊戌变法”,就是典型的失败案例;俄国彼得大帝改革,只改上层,没有改革农奴土地制度,也是不成功的。

落后文明应该如何过渡呢?


▲辽国疆域

继鲜卑人之后,契丹人是历史上又一个崛起的少数民族。它在公元 10世纪建立了一个比北魏更强大的国家——辽国。

辽国的疆域,比当时的汉族政权 ——宋朝要大两倍之多,两国抗衡了上百年,“契丹”的赫赫威名,一度延伸到中亚乃至欧洲,当时许多外国人就把契丹等同于中国。

契丹人吸取了鲜卑人的教训,不再搞“全盘汉化”,而是结合了自己的“国情”。

当时,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年事已高,要在儿子当中选接班人。长子和次子都很优秀,在满朝文武大臣中各有一批支持者。长子耶律倍是皇太子,精通汉文化,诗词歌赋无一不熟,很受耶律阿保机的喜爱;次子耶律德光是兵马大元帅,掌握军权,骁勇善战,也很受耶律阿保机的喜爱。但由于辽国初建不久,大部分皇室和官僚都排斥汉化,再加上辽太后依然主张奴隶制度,所以喜爱汉文明的皇太子耶律倍失去了大多数朝臣的支持,让位于弟弟耶律德光。

耶律德光便是辽太宗,他成为辽国的第二代领导人后,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辽国要发展,就要摆脱落后的体制,向南扩张,引进先进的汉文明体制;而国内既得利益集团却拒绝汉化,排斥汉文明,所以才导致皇太子耶律倍失去帝位,这个前车之鉴也是辽太宗要顾忌的。

▲耶律阿保机,辽朝开国君主

历朝历代,改革总是会遭到守旧势力的抵触。这种情况在古今中外比比皆是:清朝戊戌变法,旧势力疯狂反扑,大清国丧失良机;沙皇俄国全盘学习西欧,彼得大帝也遭到强烈抵制;日本明治维新,幕府势力极力阻止;法国大革命前夕,贵族、教士垄断上层不放手……

辽朝也是一样,旧有的契丹贵族要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如果走“汉化”改革道路,他们的奴隶制度就会瓦解,兵马、粮草、钱等的一系列管理体制就会被汉族体制所替代,更令他们担忧的是,汉族精英一定会受到重用,到时候,契丹贵族的权力会拱手让与汉族官僚,这是他们最不愿看到的。

之前的北魏全盘汉化导致的社会分裂,也是前车之鉴,辽太宗自然不愿意看到自己统治下的国家步北魏的后尘。

怎么办?

辽太宗雄才大略,在夺得中原重地“幽云十六州”后,富有创新精神地提出了新模式。

▲燕云十六州,即幽云十六州

“一个国家可以有两种制度,此所谓‘因俗而治’。最重要的是先把经济搞上来,百姓安居乐业了,其他问题也就好办了。”站在游牧草原和农耕田地的分界线上,辽太宗跃马扬鞭,这样告诫契丹官员。

《辽史》记载:“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朝的“一国两制”内容如下。

行政体制为“南”“北”二院,在契丹旧地,依然沿用奴隶社会的部族制,官吏一律用契丹族人,掌握契丹的一切军政事务,也是辽朝的最高权力机关;在中原地区则用汉族的方法治理,仿效唐朝的官制,设立三省六部机构,以此安抚汉族精英,让他们来管理汉族人的事务。但是北院的权力要高于南院,可见辽朝的政治重心在于契丹本民族。

南北分院的“一国两制”为后世留下了一份重要的政治遗产,很好地处理了“国情”与“接轨”的内在矛盾。《辽史》记载:“契丹北枢密院,掌兵机、武铨、群牧之政,凡契丹军马皆属焉;契丹南枢密院,掌文铨、部族、丁赋之政,凡契丹人民皆属焉。 ”

▲《东丹王出行图》局部

由于南院是被征服的中原汉地,与北方的契丹旧地没有利益冲突,所以契丹旧贵族们并没有损失,也就不反对在南方搞改革。辽太宗稳定了国内各种势力,便可以腾出手来发展经济,在幽云十六州选拔了一批汉族的知识分子治理南方的事务,下诏书招聘贤才,引进汉族的做法。

甚至连辽朝的首都也分为多个:上京、南京、东京(“太宗以皇都为上京,升幽州为南京,改南京为东京”),上京是契丹人发源之地,祖居于此,风俗习惯沿用本民族传统;南京是今天的北京,已属中原农业地区,建立南京后就开始设立南面官员了,主要用来治理汉族人;东京则是被征服的渤海国,也大体上遵循旧有制度不改变。

辽朝的多个京城,以上京为根基,向四面八方扩展,从各个方位控制了辽政权所统辖的不同地区,这在客观上符合了契丹主体民族的国情,也照顾了其他民族的利益,使“国情”与“接轨”得到了很好的统一。

十几年下来,通过潜移默化的对比,北方的契丹贵族们开始明白:“哦!南方经济果然发展很快,汉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管理制度确实比游牧的居无定所要先进很多!如果我们学习南方这样做,也会取得很大成果。”契丹贵族们逐渐由反对变为支持,尤其到了“契丹二代”,他们比父辈更容易接受新思想,从开始了解汉族商品、使用汉族器具,到逐步热衷汉族的衣冠服饰、饮食文化,最后到羡慕汉族的政治体制——这种渐进式的改良,终于扩散到整个辽国。

▲明成祖朱棣被西方世界称为“契丹皇帝”

辽朝以渐进式改良,逐步完成了“现代化”,并保持了自身特色,留下足够的时间去吸收、消化外来文化,国内稳步发展,没有像北魏那样产生过大动荡,可见契丹人比鲜卑人要成熟了很多。

正因为辽朝很好地处理了“国情”和“接轨”问题,其灿烂的文化和声名也比北魏更加持久。辽代的医药久负盛名,《脉诀》和《针灸书》中的治疗方法至今仍应用在临床实践中;辽代的镏金、染织、造马具、制瓷工艺精湛;契丹鞍与端砚、蜀锦、定瓷被并列为“天下第一”;契丹族绘画、舞乐、建筑等艺术,多姿多彩,成为中华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契丹有自己的文字,使用了好几百年,极大地影响了西夏和女真文字,是契丹族对中华文化的一大贡献。

在 10~ 12世纪,辽朝成为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代表。“契丹”一词甚至成为外国人对中国的代指,在俄语中,“中国”的发音是“ Kitay”(或 “Kitai”),英语也有用“ Cathay”的称呼来表示中国,几乎所有阿尔泰语系的北方诸民族,以及远至中亚的阿拉伯—伊斯兰世界,都以“契丹”一词指称中国。甚至在元朝建立后,欧洲古代东方行记中仍将中国的北方和中原并称为“契丹”,乃至到 15世纪初,明成祖朱棣还被西方世界称为“契丹皇帝” —可见辽王朝声名之远播,影响之巨大,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摘自《变革之路-中国历朝改革得失》,鞠佳(著),中国工人出版社授权合作稿

  • 发表于 2016-09-18 00:00
  • 阅读 ( 1502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