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吃手可以减低过敏的风险?

近日,一则“儿童吮手指或咬指甲可以减低过敏的风险”的报道引发广泛关注,世界很多主要公共媒体都在首页做了报道。

人们之所以如此热切关注,大概原因在于孩子们吃手一般被视为一种不良习惯,现在说却有健康好处,至少对于为此焦虑的家长们来说是一种心理安慰。

问题是,这是真的吗?

这个说法来源于7月11日在先发表在《儿科》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先让我们来看看这项研究到底说了什么。

一项什么样的研究

研究涉及新西兰达尼丁市1972~73年出生的1037名儿童,在5、7、9和11岁时由家长报告他们是否有吮吸拇指或咬指甲的习惯。

在13和32岁时由研究人员通过皮肤点刺试验测试他们对13种过敏原的反应性,只要有一种或以上测试物质呈阳性反应就定义为过敏。

结果,有刚不到三分之一的儿童(31%)被父母报告为“确定”有吮吸拇指或咬指甲习惯。45%的儿童在13岁时的皮肤试验中表现出对至少一种测试物质呈过敏反应。其中,被报告有吮吸拇指或咬指甲儿童过敏反应发生率(38%)显著低于没有这些习惯的儿童(49%);同时有吮吸拇指和咬指甲习惯儿童发生率最低(31%)。

我们知道,很多因素都与过敏发生有关,比如家族史、是否母乳喂养、父母的吸烟史、家庭社会经济状况、家中是否豢养宠物、以及加重兄弟姐妹数多少等。总体上,在调整这些混杂因素以后,吮吸拇指或咬指甲习惯仍与过敏反应风险约三分之一的降低相关联,并一直延续到成年期,13岁时相对风险比为0.64,到32岁为0.62。

另外,作者也指出,这项研究中,吮吸拇指或咬指甲与最常见的两种过敏反应性疾病,花粉病和哮喘之间没有关联。

研究人员因此得出结论:“有吮吸拇指或咬指甲的儿童在童年和成年不太可能发生过敏性反应。”

研究存在的问题

以上就是这项并不复杂的研究的基本内容,这一次公共媒体的报道基本尊重了研究的精神。

但是,如果仔细分析这项研究本身,至少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 这是一项基于出生人口的队列研究,虽然像媒体渲染的那样,时间跨度达30年,但是,这种队列研究并不能得出吮吸拇指或咬指甲与过敏之间的因果关系。

2. 研究方法方面,孩子是否存在吮吸拇指或咬指甲的习惯是由家长报告的,问卷包含“完全没有”、“有点”和“确定有”几个选项,最终家长回答“确定有”的31%作为观察组。问题是,不同家长对于“确定有”标准和理解可能不同,可能造成不同分组之间交叉甚至混杂。

另一方面,以至少有一种被测试物质“皮肤点刺试验”反应阳性作为过敏的判定标准,也造成结果的混杂性。因为,皮肤反应并不一定代表是过敏反应。

3. 结果看,当把吮吸拇指或咬指甲分别作为独立因素考察,13岁时吮吸拇的差异仍保持显著性,而咬指甲则不然。到32岁时,单独的任一习惯与皮肤反应之间均不存在关联。

皮肤试验中所使用的13种测试物质中任何一种及以上存在反应即判定为过敏。如果把每种测试物都作为独立因素,那么仅有32岁时尘螨反应与吮吸拇指或咬指甲习惯之间的联系存在显著性,其他均不存在独立的相关性。

更为重要的是,结果判定是以皮肤试验作为过敏的指标,而非临床病症。相反,如果以临床上最常见的两种过敏性疾病——花粉病和哮喘作为过敏指标,与吮吸拇指或咬指甲习惯没有任何相关性。而临床上另一种最常见的过敏性疾病,皮肤湿疹,并没有纳入这项研究中。

4.该试验设计是基于“卫生假说”理论,这项假说认为长期以来与人体共生的微生物可以“训练”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耐受。通俗一点讲就是让人体免疫系统变成“好脾气,更温和”,对外来入侵者不产生反应或者反应不那么强烈,相应的就减少发生过敏性疾病的机会。“共生微生物”是这个理论的关键词。

这也是该研究另一个重要的缺陷,仅分析吮吸拇指或咬指甲习惯与皮肤试验反应性之间的关系,而没有进行两种习惯是否引发人体微生物组群(口腔或肠道),以及菌群改变与人体免疫反应性和过敏性疾病发病之间的关联。

就是说,该研究缺乏中间最为可靠和直接的证据分析。

综合以上分析,这项研究并没有提供充分的证据表明儿童期吮吸拇指或咬指甲与以后发生过敏之间存在任何相关性影响,不能给出两种习惯与过敏的风险明确的答案。

卫生假说”是怎回事

这项研究引发人们关注的另一个焦点是,很多人认为科学再次诠释了“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民间智慧”。这就牵扯到,也是这项研究设计的理论根据,所谓“卫生假说”。

“卫生假说”的提出是基于这样的观察:最近几十年来,在西方发达国家中过敏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显著升高。这种现象原因何在?

英国流行病学家斯特拉坎发表于1989年的论文通过对超过17000名出生于1958年儿童23年的队列研究,他观察到家庭中兄弟姐妹数量与花粉症的发病率呈反比关系,尤其是家中有哥哥姐姐的儿童更容易获得保护。他得出结论认为,生命早期一定“暴露窗口”年龄接触到由其他成员带来的微生物的感染有助于过敏性疾病的预防。而生活环境过度卫生使得生命早期减少了这些微生物接触的机会,正是过敏性疾病增加的原因,从而提出“卫生假说”(“Hygiene Hypothesis”,HH)。

目前认为这种理论大致的机制如图所示:

虽然HH获得很多研究证据的支持,却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现代大多数儿童期最常见的病毒如麻疹、腮腺炎和水痘等病毒感染却对于慢性炎症性疾病的发生没有保护作用,甚至经常触发它们。比如,大量研究表明,婴幼儿和儿童期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增加发生哮喘的风险。

为解决这个困境,2003年格雷厄姆鲁克提出了“老朋友假说”( "old friendshypothesis" ),认为并非所有微生物接触都会“训练”人体的免疫耐受,而是只有那些在人类进化中一直存在并于人体共生的“老朋友”才会诱导人体的免疫耐受。目前获得最坚实的研究证据支持的就是寄生虫感染降低人体过敏性疾病风险之间的关联。

相反,后来人类感染的大量致病微生物是新敌人,不但不会诱导人体免疫耐受而是引发严重的“人菌大战”,即感染性疾病,包括一些造成灾难的烈性传染病。

而且,历史上杀人最多的正是这些被称为“瘟疫”的传染病而非过敏性疾病。

因此,即使“卫生假说”成立,“不干不净”所能提供的保护也仅限于过敏性疾病,而对付具有更大潜在健康危害的传染性疾病还是需要延续勤洗手、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

孩子吃手需要担心吗?

最后插一点“题外话”,孩子吃手是怎回事?需要担心吗?

国内的很多“科普文章”罗列了孩子之所以吃手的大量原因,弗洛伊德的“口腔期”“肛恋期”之说仍在扛大旗。

事实上,没有那么复杂,吃手仅仅是进化得来的吮吸本能在幼儿和儿童期的一种泛化,是一种常见现象。所有人在出生后都有吸吮的欲望,很多人的吃手早在子宫内就开始了。

吃手通常不会造成健康危害,相反还有舒缓情绪的安慰作用,并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消失,因此不需要任何担心和处置。

除非,在少数孩子,频繁的吃手引发口腔和牙齿发育问题;或者频繁吃手是由于口腔本身存在问题导致的。美国儿科学会建议,仅有上述两种情况,以及5岁以后还持续频繁吃手才值得担心并需要寻求医疗帮助。

背景新闻:

幼儿吃手长大后不易过敏

http://news.xinhuanet.com/ttgg/2016-07/12/c_1119204414.htm

参考文献:

Thumb-Sucking, Nail-Biting, and AtopicSensitization, Asthma, and Hay Fever

http://pediatrics.aappublications.org/content/early/2016/07/07/peds.2016-0443

  • 发表于 2016-07-15 00:00
  • 阅读 ( 1134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