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脂肪令你瘦

“每逢佳节胖三斤”。对许多人来说,皮下鼓起的“脂肪”,是生活中的一大烦恼。它使得我们大腿臃肿,失掉了小蛮腰,穿衣活脱脱“买家秀”的样子。身体中脂肪过多不仅会影响人的外貌形态,而且会增加人患心脏疾病和Ⅱ型糖尿病的风险。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安全的方式,来控制脂肪在体内的堆积。

“白胖子”和“棕瘦子”

我们费尽力气想要控制肥胖,但不管是因为“没管住嘴”还是“没迈开腿”,脂肪总是反复出现,难以消除。脂肪是人体重要的贮能物质,随着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日常饮食已经足够提供我们活动的能量,这样一来,这些过剩的脂肪颗粒们在我们身体里的坏处就比益处多得多。

不过你知道吗?脂肪可不是全都一个样,并非所有脂肪都是导致肥胖的罪魁祸首。人身体里的脂肪至少有两大阵营——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

白色脂肪,长得白白胖胖,是比较惹人厌的一种“肥肉”脂肪。每个白色脂肪细胞中都含有一个硕大的脂滴,能量存储在脂滴当中,这种脂肪非常顽固,难以消除。

棕色脂肪细胞要比白色脂肪细胞小得多,呈棕褐色,其细胞内包含了许多栗色的线粒体(线粒体可以燃烧脂肪,制造热量),也零星地存在一些分散的小脂滴。含有大量线粒体的棕色脂肪能分解引发肥胖的白色脂肪,促进其消耗,并将其转化成二氧化碳、水和热量。

婴儿约有5%的体重是棕色脂肪。由于他们的身体还没有发育出靠发抖来产生热量的机制,所以在身体的肩胛间区、腋窝及颈后部等处集中分布了大量棕色脂肪,小宝宝们要靠它们来产生热量,维持体温。都说宝宝是“小火炉”,可能就是棕色脂肪在起作用。过去,我们认为所有的棕色脂肪在儿童时期逐渐消失,但是,近些年科学家们在健康的成年人身体中也发现了活跃的棕色脂肪。


美丽需“冻”人?

棕色脂肪被人们当做对抗肥胖的好帮手。人体内的棕色脂肪其实非常少,但它们转化能量的效率却很高。当棕色脂肪被激活后,它们能够将身体里的白色脂肪当做燃料,转化生成大量热量,提高身体的温度。如果能够弄明白棕色脂肪的产生机制,刺激身体制造更多的棕色脂肪,或者增加现有的棕色脂肪,那么身体里的许多能量就会转化为体温,这样一来,也能减少体内白色脂肪的堆积。

要刺激棕色脂肪,让其开始工作,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将身体暴露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在2012年进行的一项实验中,6个受试者保持3小时不运动,穿着一件凉冰冰的特制服装(通过水循环使得人的皮肤温度维持在18℃),降低身体的温度又不至于到使人发抖的程度。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确保在这3个小时中,人体大部分多余的热量会通过棕色脂肪被燃烧,以维持正常体温。

实验结果显示,比起常温环境下一动不动,受试人员每个人平均多消耗了250卡的热量。一个人如果按这种模式每天坚持,持续两周,就能够减肥0.5千克。不过这种方式太考验人的意志力了,估计不会有多少人真有毅力这么做。

科学家们发现,棕色脂肪的好处绝不仅仅是燃烧白色脂肪而已,它还能够消耗血液中的甘油三酯,为自己补充能量。甘油三酯是血液中的“捣蛋鬼”,这种脂肪分子会增加人体患代谢综合征的几率,增加心脏病、中风和糖尿病的患病风险。棕色脂肪细胞还能够从血液中获取糖分子,这对降低Ⅱ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也能起到重要作用。

科学家们希望找到方法,使成年人体内的棕色脂肪能够像小婴儿一样多,一样有活力。不过,这种干预至少还得研究10年才能有结果。


米色“两面派”

鉴于棕色脂肪能够产生这么多良好的效应,科学家和生物科技公司纷纷尝试寻找能够增加身体里棕色脂肪细胞以及增加其活性的方式。把现有的白色脂肪转化成米色脂肪是一个很有前景的研究领域。研究人员希望能够“改造”那些危害较大的白色脂肪组织,让它们像棕色脂肪一样发挥巨大作用。这种“改造”后的脂肪被称为米色脂肪。

米色脂肪是介于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之间的一种形态,它也是我们的减肥好帮手。米色脂肪源自白色脂肪,内部也含有较多脂滴,能够储存能量,但它们不像白色脂肪那样顽固。它们的细胞中除了脂滴,也和棕色脂肪一样分布了部分线粒体,所以也可以消耗能量,产生热量。尽管米色脂肪在燃脂方面没有棕色脂肪那样高效(米色脂肪的工作效率只有棕色脂肪的1/5),但总比“好吃懒做”的白色脂肪好得多。

研究人员希望能够借助低温使身体产生米色脂肪,增加棕色脂肪。日本科学家们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要求12名棕色脂肪较人体平均水平低的年轻男性志愿者每天在17℃的屋子里待2小时,坚持6周。起初,参与者在较冷的环境中比常温环境平均每天能够额外消耗108卡的热量。6周之后,他们的身体在寒冷环境中每天能够额外多消耗289卡。通过PE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影像也印证了他们体内米色脂肪的活跃性确实增加了。研究人员认为,超过6周的低温刺激能够增加人体内UCP1基因的活性,而这一基因或许能够引导白色脂肪转化为米色脂肪,增加身体的消脂能力。

能不能不遭罪?

那么,如果想瘦,又不愿意忍受低温环境可怎么办?研究人员发现许多分子不需要低温就能够刺激白色脂肪的“棕化”,使其变为米色脂肪。

运动后人的肌肉细胞会释放出一种叫做鸢尾素的激素,而这种物质能够增加UCP1基因活性,欺骗白色脂肪,让它们像棕色脂肪那样行事。研究人员为长得又胖、血糖又高的小鼠注射药物,使其体内鸢尾素水平增加2倍。10天后,小鼠不仅成功瘦身,而且血糖水平也回归了正常值。

除此之外,从大脑中提取的神经因子(一种能够促进神经元生长的分子),以及一种叫做SIRT1的蛋白质(能够帮助身体控制压力)也能够激发白色脂肪的“棕化”。

这些研究目前还处于实验阶段,没有经过人体临床验证,安全性有待考察。但是,一想到它们未来或许能够帮助我们维持体型,保持健康,使我们再也不用计算着热量规划三餐,再也不用把诱人的美食归为“罪孽”,再也不用汗流浃背地与脂肪较劲,着实还有些小激动呢!

  • 发表于 2016-09-21 00:00
  • 阅读 ( 610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